分享

期待精神的救赎——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

 昵称3150228 2012-09-28
期待精神的救赎----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

  期待精神的救赎

   - --- 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

  在大学校园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贫困生其间静又与众不同的一群。在都市的繁华与自身的困窘之间,在内心的渴望与条件的局限之间,在别人的援助与自尊的捍卫之间,在校园的热闹与心头的落寞之间,他们在尴尬的行走,小心的应付。贫困没有成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反而成为不少贫困生难以消释的心理负担。

  下面是一组数字:我国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约560万人,贫困生超过150万,其中特困生近90万。数字的罗列是简单而枯燥的,而生活的滋味只有贫困生自己才知道。

         精神 ,期待救赎

  在校园的中采访,随意问起贫困生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简单而干脆。

  “困生就是那些负责打扫楼道、教室的人。”

  “不爱说话,不太合群,喜欢闷头做事,低头走路。”

  “大愿意和人交往,独立性强。”

  “学习特别苦,干活特卖力,不爱抛头露面。”

  “太了解他们,接触机会太少,但感觉他们比较敏感,尤其不愿谈钱。”

  在老师的印象里,贫困生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甲说:“和贫困生讲话得特别委婉,因为他们既好强又敏感,除非遇到了特别难解决的问题,否则特们一般愿来找我。”

  教师乙说:“那些孩子都特别能吃苦,很少抱怨,那些勤工助学的工作,他们都完成得很好。可就是不大愿意与人交。”

  在大多数人眼里,贫困生自卑、抑郁、偏激,过于敏感,对金钱既重视又鄙视。调查表明,76.3%的贫困生认为贫困对学业形成较大的影响,54.3%的贫困生沉郁压抑,32.4%的人觉得羞愧难当。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学习状况。贫困生的学习状况两极分化,除少数成绩优异,多数为中等或下偏。

  资料显示,贫困生的来源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来自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第二类是城市下岗家庭子女。第三类是遭遇家庭变故,如家人重病或车祸等。第四类则是单亲家庭,和亲人相依为命,收入微薄。各种各样是原因使他们一入学就带者某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入学后的种种不适应,使这种负担变得更沉重。

  来自河南农村的A在石家庄一所师范大学就读。他说,很多时候,他发现城市同学们说的话题他自己根本插不上嘴,知识面和生活背景的差异太明显了,久而久之,就有一种不被接纳的感觉,自卑感也更加严重了。先天的生活差异,后天的认为隔离,有意无意中,贫困生在走向孤独。

  “榕树下”网站曾刊登过一位贫困生的文章《我不是骗子》。文中说:“贫困生犹如珍禽异兽,在校园被人评头论足。比如‘**吃得多一顿吃了四个馒头……’‘**不是贫困生吗?怎么还买了件新衣服?’‘贫困生都是写骗取补助的冒牌货!’贫困生成了衡量人行为的一个砝码甚至罪证。难怪作者在文中大声疾呼:‘我不是骗子……’”

  一向沉默的H某一天忽然成了新闻人物,原因是他的照片上了报。面色菜青的他和红光满面的某位恩人老总并排坐在一起。如今走在路上还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就他,上报了”。以这种方式出名,让他久久难以释怀。

        原因,一言难尽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对帮扶贫困大学生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每年个大专院校都有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的贫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绿色通道,对贫困生采取先注册后交费的政策,原则上确保每一个贫困生顺利入学。除此之外,国家的助学基金和助学贷款,每年都投放巨额资金用于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另外,也有一些企业或个人有偿或无偿地资助着一批大学生。但是,与物质资助相比,贫困生对精神资助的需求却越来越大。

  据全国学生贷款中心统计,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共有17万名大学生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总额在12.6亿元。但是已经签订合同的人数只占申请人的31%左右,相当多的有贷款需求的贫困生选择这一方式。有关人士说心理障碍是影响这一计划推行的原因之一。

  造成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复旦大学的孙老师回忆补助发放时说:“由于款额有限,申请人众多,只好召集大家开会,请大家分别陈述自己的困难。每当这时候那气愤别提多压抑了。一屋孩子,头一个比一个低,屋里静得可怕。我也不愿逼他们,可总得有个解决办法呀!许多学生第一次来,第二次就不来了,宁愿自己去承担一切。善良的本意却成了将隐私公布与众的痛苦。”赤裸裸的当众袒露隐私,是件十分痛苦是事儿。虽说贫困不是谁的错,但是毕竟它不是件光彩的事。一位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说:“在跟贫困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工作方法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太强了,而我们的工作方法又有点生硬和直接。”据了解,大多数高校的帮困工作都采取申请、审查、通过是步骤。在此过程中层层传达,结果弄得尽人皆知,由于某些人某些方式不够恰当,比如说班干部会在班上大声宣布:“**、**,下午去开特困生会议。”一时间,目光全部集中那两个人的身上,有意无意之间,伤害就造成了。

  如果说帮扶方式的不妥当会偶尔揭开贫困生的伤疤,那么他人的误解则成了贫困生胸口永远的痛。

  某中程度上,贫困成了一副枷锁,限制着贫困生的言行。小玉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冬天买了件棉袄,别人会说:“不是贫困生吗?还有钱买衣服?”为方便打工买了辆旧自行车,也会有人说:“人都骑车了,比咱还款呢!”小玉不明白,难道自己非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地做个贫困生吗?风华正茂的年纪,谁没有爱美之心呢?再说,自己话钱买东西都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呀!像小玉一样,许多贫困生都在物质支出上承受着别人或多或少的非议。

  与小玉不同,丽丽的苦恼源于她决定考研。考研会涉及钱的问题,而且数目不菲。为此,丽丽也曾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权衡,最终还是决定考。她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也是自己的一个梦想。可是外界对她的议论甚至超过了当初她自己内心的挣扎。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觉得这个决定不可思议,认为她就应该尽早的工作,补贴家里。不少同学听说丽丽考研也大吃一惊,班里的其他贫困生都放弃考研了,理所当然,身为其中一员的她也应该这样。现在,丽丽迷惑了,求学和深造,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调查表明,在对大三学生考研状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80%的贫困生因为条件所限,从多方面考虑决定放弃考研。当然,考研并非成才的唯一途径,但是它应该是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一种表现。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

  贫困生刚跟笔者谈起了一件事。他说那天晚上下了晚自习照样去教室打扫卫生。一看到他拿着扫帚进来,两个正在教室里边吃边聊的情侣哗啦一声把本放在桌子上的一堆瓜子皮、水果皮全都抡到了地上,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学校用咱们交的学费雇他们干活,那就让他们扫呗!”看着两个人扬长而去,回想着刚才那句话,刚真的是难过得想哭。尽管早已习惯了别人总是有点异样的眼光,但是那句“干活的”才真正刺痛了他的心,他还是愿意别人认为他这是勤工助学。

  外界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贫困生,家庭的困难,别人的不解,甚至某些新闻媒介的善意炒作,等等。一方面,他们貌似坚强的面对人生;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在脆弱地拒绝苦涩。

  与外界的干扰相比,自我设障更可怕。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了贫困生自我设障是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感觉未知过多而造成的严重自卑。在自信而张扬的大学校园里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在班内活动中又没有什么特长,对专业的陌生也使信心受损。第二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一切皆可,拒绝他人的帮助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致使人际圈子狭窄,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第三类是面对前后学习生活的巨大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失衡。自暴自弃者有之,放纵享受者有之。整天在愤懑和不平中感叹不仅改变不了生活现状,只能让人更颓废,更消沉。这种分类方法是否能概括所有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还有待考查,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贫困生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抑郁、封闭的特点。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贫困生自己也在制造着障碍。一位贫困生的室友说:“他从来不参加我们讨论的任何话题,一开始觉得大家陌生,但时间长了,便觉得他是不屑和我们讨论了。以至于后来说话都找不到话题了。”自闭导致误解,误解加深更难以沟通。这是个恶性循环,也是个情感怪圈。

  有时候,在关键处,只要有人拉一把,指点迷津,当事人可能就会心宽眼亮。可是在大多数高校虽设有勤工助学中心,但很少有心理咨询中心,即使有,一般也形同虚设。所以贫困生缺少一个心理疏通和情绪疏导的空间,这也是造成贫困生心理负担沉重的因素之一。

            温暖,来自你心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及学界重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同样也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云南师范大学就设立了贫困生档案,把贫困生的一些基本情况收录其中,根据个人特点,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心理咨询活动,解决疑难问题。其他一些高校受到启发也改进了工作方法,把原来的行政命令逐级下发改成了师生单线联系,既有利于开展工作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现在高校普遍推行的方法是为贫困生找一些力所能及、物尽其用的工作,比如在校企兼职,在学生处帮忙或有老师帮助联系家教等。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贫困生享受到一种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而不是像原来那样伸手要钱的受施舍感。

  针对多数贫困生情绪压抑地现状,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人士指出:“疏通渠道的扩展可以有效舒缓情绪。比如打破封闭的自我环境,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尝试和别人分享喜悦等许多方式都可以让人感到生活的愉悦感、满足感。”在大学这样的环境里 ,充满着文化气息和人精神,任何都有权利有机会去施展才华、张扬个性,重要的是,得先打开一扇心窗,然后才会看到窗外四季的风景。

  在贫困生最为苦恼的问题当中,别人的不尊重和不能平等视之是另他们最为心痛的。许多同学认为贫困生拿着学校的补助,理所当然地应该干最脏的,吃最差的,穿最破的。某中程度上说,似乎应该是这样。但是完全把他们看成是校园里的打工仔、打工妹,这就有失妥当了。  “我会干好我现在 这份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卖票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但是我不希望大家用另外一种眼神看我,因为我首先是这个学校里名正言顺的一名学生。”这是一位勤工助学的贫困生的心声。的确,贫困生除了暂时的贫困,在学校权利和生存机会上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相反,因为承受着别人没有的艰辛,他们比别人更懂得坚强面对。

  燕子说她非常感谢同宿舍姐妹四年来对她的照顾和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来自生活,也来自精神。她去打工,大家都称她去上班了,谁买了新衣服。没有人刻意炫耀,甚至和她换着穿。生活的细节让燕子感受到了一种平等的对待和无声的关怀。

  曾经有一句话叫“拯救自己的人是自己”。学校、老师、同学都可以影响到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关键处,别人也会力所能及的帮一把,但是既不能对外界援助期待过多,也不能以来过强。资料显示造成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中,贫困生的自身因素占了大一部分。自我封闭,逃避交流,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这些认为的因素极容易将贫困生的心灵世界与外界隔离。

  贫困,不是谁的错,它是和整个国家的现状和时代发展想联系的。正确的看待它,把它作为奋斗的基石而不是绊脚石才是最明智的。积极的心态来自于对贫困、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一个人可能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那就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用成绩去找回尊严和尊重。空洞的言语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行动。关键是做和怎样做。

  贫困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像贫困生的生活一样。生活的磨难对于他们也许出现得太早,但是,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只有坚强面对。精神的救赎可以来自多方面,最重要的那一方面,是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