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第八次货币战争

 联合参谋学院 2012-09-28

欧洲货币危机
       
       
本章导读:
       
欧洲为什么想统一?
       
欧元是怎样诞生的?
       
为什么欧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致命的死穴?
       
两德统一怎么就成了欧洲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意大利,从来就没有打过胜仗
       
英镑为什么到今天都没有加入欧元?
       
让索罗斯惨败的德国央行真的赢了吗?
       
1
.欧洲为什么想统一?
       
在西方人眼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欧洲就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金融。15世纪到20世纪的数百年时间里,在欧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后崛起了多个世界级的大国、强国。最早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然后是荷兰,接下来是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其中俄国横跨欧亚大陆,并在十月革命后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崛起让欧洲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二战结束时,美苏两国就已经全面超越了欧洲各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左右了战后的世界格局。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苏联被孤立,美国的强大导致全球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从老欧洲转移到美国;同时,80年代末日本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经济腾飞,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朝气蓬勃,逐渐加大了亚洲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发言权。站在老欧洲的版图上环顾四望,北面是强大的北极熊苏联,西面是地球一霸美国,东面是振翅欲飞的亚洲,一股危机感不由得袭上心头。他们不禁要问:老欧洲到底怎么了?几百年来一直稳居世界之巅,怎么突然就沦为二流国家了呢?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果不找出问题并有效解决,老欧洲在地球村的竞争中恐怕还要继续沉沦。
       
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研究,欧洲各国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和当时的世界两极相比较,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太小,并且内耗严重!这种太小不仅体现在国土面积上,也体现在人口上。下面这张表格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
       
国家 国土面积 人口数量
       
(万平方公里) (万人)
       
法国 55.16 5,850 
       
西班牙 50.59 3,970 
       
德国 35.70 8,220 
       
意大利 30.13 5,720 
       
英国 24.50 5,882 
       
葡萄牙 9.30 992 
       
匈牙利 9.21 1,021 
       
奥地利 8.93 820 
       
荷兰 4.15 165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法国是老欧洲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国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只比我国48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省略大一些,和重庆市划出之前的四川省(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而四川省在我国各省市的土地面积排名还只是第5位。老欧洲里,德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有8200万人口,这也和四川省差不多,目前四川省大约有8600万人口,在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之前则有近1.2亿人,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在我国各省市中排名第3。大体上说,欧洲的一个国家,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而美国则拥有9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8亿人口,而当时的苏联更是世界上土地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达到惊人的2200万平方公里,19917月人口约2.93亿,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而且,美国和苏联都是大一统的国家,对外竞争时内部能够良好地协作运行。欧洲则完全不是这样,数百年内来一直内乱不已,两次世界大战欧洲都是主战场。尽管作为每个个体的力量都不弱,但毕竟势单力薄,再加上互相内耗,在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竞争中就不可避免地沦为二流国家。
       
找到了欧洲衰落的原因,思路就豁然开朗了。如果欧洲各国能够团结起来,一个声音对外,那么团结起来的欧洲就是一个强大的欧洲,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还是科技水平和经济规模,欧洲都足以和美苏两国抗衡,成为世界的第三极。
       
2
.欧元是怎样诞生的?
       
       
面临生存危机,欧洲各国才想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但越是简单的道理,做起来越是困难。欧洲各国的团结之路被称为欧洲一体化进程,这条路曲折而漫长,最早的团结之举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不久。
       1948
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组成关税联盟,主要是免除关税,开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贸易。
       1949
55日,欧洲委员会在伦敦成立。12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议成立欧洲超越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
       1950
59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这就是舒曼计划。舒曼计划由二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总设计师、人称欧洲之父的让莫内起草,是法国外交部严格保密的一份文件,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文件被公布前数小时前才被知会,阿登纳立刻表示同意。德、法两国之前是世仇,两次世界大战中无数两国军人在战场上博命拼杀。煤炭和钢铁在当时被视为极其重要的战争资源,两国能够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达成这样的协议充分说明两国捐弃前嫌,都怀有欧洲再也不要发生战争的强烈意愿。
       1951
4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六国被视为欧洲共同体的创始成员国,而欧洲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今天的欧盟(EU)。
       1957
年六国在罗马签署《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创造共同市场,取消会员国间的关税,促进会员国间劳力、商品、资金、服务的自由流通。
       1965
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并于1967年生效,欧洲共同体(EC)正式成立。
       1972
年后,爱尔兰、英国、丹麦、希腊、葡萄牙及西班牙先后加入欧洲共同体。
       1973
46日,欧共体在卢森堡成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特别提款权的做法,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发行了欧洲记账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其含金量为0.888671克,相当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的美元。欧洲记账单位从此代替美元,用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结算。
       1979
313日,欧洲记账单位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单位ECU)。ECU的货币价值,是成员国货币价值的加权平均值,其权重根据成员国的国民总值和在共同市场内部贸易所占的比重大小进行确定。也就是说,欧洲货币单位本质上是一个由各成员国货币组合起来的货币篮子,就好比把上海证券交易所特定的50只股票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起来就得到了上证50指数。尽管当时英国还没有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但英镑却是ECU的组成部分。
       1987
71日欧洲单一法案生效。
       1990
6月签订申根条约,消除过境关卡限制,使会员国间再无国界。
       1991
12月,欧共体第46届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份合约中,欧共体(EC)除了改名为欧洲联盟EU)外,还明确规定,最迟于199871日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并于199911日实行单一的欧洲货币,即后来的欧元
       
《马约》立即刺激了美国人敏感的神经。如果在欧盟所有成员国内实行单一的欧洲货币欧元,那么欧盟成员国内的交易将不再需要美元,而且欧盟强大的实力完全有可能支撑一个强势的欧元,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元造成严重冲击。这是美国人难以接受的,必须尽可能地阻止欧元的诞生。因此,早在欧元诞生之前,美国就决定将其扼杀于孕育状态。
       
3
.第一颗地雷——联合浮动汇率制
       
       
1999年之前,欧盟各成员国都使用自己的货币,那么该使用哪种货币作为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呢?这个问题是使欧盟各成员国伤透了脑筋。当时他们提出了三种备选方案:一是实行平行货币,就是在12个成员国主权货币之外再发行第13种货币,平行货币与成员国货币同时流通。但是平行货币的发行会加大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难度,影响物价稳定,因此被否决了。二是在12种成员国货币中选择一种作为共同的单一货币,德国马克是毫无疑问的首选,因为马克的币值稳定、信誉度较高。但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不良记录令其他国家心有余悸,从心理上各国普遍难以接受;再就是如果选择德国马克也会无法避免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因此,第二种方案也被抛弃。第三种方案是使用之前已经在各成员国之间充当结算货币的欧洲货币单位ECU)。与平行货币不同的,ECU最终将替换所有成员国的主权货币,而且ECU将不再是以前的一篮子货币,而是在12个成员国内通用的单一货币。由于ECU是以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在共同市场内部贸易所占的比重大小来确定价值的,因此,第三种方案得到了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
       
尽管ECU方案得以通过,但是从12种各不相同的主权货币转变为统一的欧洲单一货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12种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所以,必须先把这12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以ECU固定下来。当所有的成员国货币相对ECU的汇率固定时,在成员国内部就实现了固定汇率,对外则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浮动。这时就可以按照11的比例发行新货币欧元来替换ECU,并使欧元流通于所有成员国。这种对内固定,对外一起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联合浮动汇率制。当然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内部汇率固定,只是一种相对固定,还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浮动。欧盟规定了成员国货币与ECU之间波动的最大限度,同时也规定了成员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的上下限。例如,德国马克和荷兰盾之间上下波动的界限是2.25%,其余成员国间汇率的波动界限为5%
       
联合浮动汇率制,是为了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过渡性措施。如果把美国比做一艘航空母舰,那么规模较小的欧洲各国就是一些舢舨,为了能够在风大浪急的海洋中和美国竞争,欧盟的努力就是试图使用统一的欧洲货币把小舢舨焊在一起变成航空母舰。但是在焊接牢固之前,需要先把风浪中起伏不定的舢舨用绳索固定在一起,联合浮动汇率制就是焊接之前用于捆绑固定各舢舨的绳索。外汇市场风大浪大,再加上有美国这艘航空母舰在旁边兴风作浪,固定各船的绳索实际上很脆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断裂,小舢舨捆成航空母舰的努力就可能无法实现。
       
联合浮动汇率制解决了从浮动汇率制到欧洲单一货币的过渡问题,但是也存在致命的漏洞。
       
首先,联合浮动汇率制导致了良币驱逐劣币。货币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而汇率就是国家主权信用的表现。一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汇率就坚挺,货币就有升值的压力,我们将这种货币称为良币;而如果经济表现不佳,其汇率就疲软,货币就有贬值的压力,我们将其称为劣币。一般来说,主权信用货币的供给都是比较充足的,根据我们在第二章中提到的原理,当良币供应充足时,就会驱逐劣币,这会进一步加大良币相对劣币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使良币与劣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超出规定的上限,从而撕裂联合浮动汇率机制。
       
其次,在联合浮动汇率制下,不同货币之间的利率差异会引套利交易。联合浮动汇率制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强行维持固定汇率,这样投机者就会卖出低利率货币、买进高利率货币,套取不同货币之间的利差收益。如果大量的投机资金涌入高利率国家,就会导致该国的货币紧缩政策无效,从而迫使相应的国家放弃固定汇率。
       
因此,联合浮动汇率制的内在缺陷注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容易遭受货币攻击。

 4.第二颗地雷——两德合并
       
       1990
10月,民主德国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完成了两德的统一,实现了德国人多年的愿望。1992年时,欧洲各国经济普遍处于衰退时期。为了刺激不景气的经济,英法等国普遍采用了降低利率、扩张货币的做法,但是德国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两德统一后,东德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为了支持东德的经济建设,德国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将筹集的资金大量投向东德地区。而东德经济建设的强大需求又引发了通货膨胀,为了抑止通货膨胀,德国政府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刚好与其他国家的利率政策相反。
       1992年时,美元利率正处于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德国为了应对国内的通胀却不得不在716日把利率提高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两者之间的利差高达6.5%,这造成德国马克兑美元升值。那意味着,欧盟内部要保持固定汇率就必须使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也要兑美元同样升值,但是,欧盟其他成员国并不具备像德国那样支持高汇率的国内经济及利率水平,这为之后的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由于德国马克的升值,其他成员国的货币相对德国马克不断贬值,已经威胁到欧洲对内固定、对外联合浮动的货币机制,欧盟各国决心捍卫联合浮动汇率机制。728日,欧共体(当时的名称还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称欧盟)12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召开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公报,公报称:排除在欧洲货币体系范围内改变汇率机制的可能性,并决定积极执行1987年签订的关于允许各国央行不必等到某种货币超出浮动范围就可以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的协议,使各成员国汇率保持稳定。这实际上是12国政府联合向全世界保证:欧盟内部的固定汇率制不会改变。外汇投机者在汇率波动风险上的后顾之忧被彻底解除,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套取不同货币的利差收益,于是国际资本蜂拥而入,纷纷买入高利率的德国马克而抛弃其他欧洲货币。
      5.猎杀,总是从弱者开始
       
       
最先倒下的是北欧的芬兰。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为了维持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比价,芬兰央行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储备十分有限,很快就被消耗殆尽。到19929月份,芬兰央行已经无力维持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比价。98日,芬兰政府被迫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英法政府对芬兰马克的退出深感忧虑,建议德国适当降低利率,以减轻其他成员国货币贬值的压力,但德国政府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两国的建议。911日,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甚至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这更加鼓舞了投机者的信心。
       
在西欧各国中,意大利在综合国力上要明显弱于英、法、德等国家,意大利里拉一向也被人视为软货币。芬兰马克的退出,就使得意大利里拉变得格外突出,国际资本决定对里拉发动攻击,就像狮子捕猎时总是寻找猎物中的老弱病残。
       
在此之前,国际资本就已经在推动意大利里拉贬值,并为里拉的贬值构筑了陷阱。投机里拉贬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先在市场上大量借入里拉,然后在高位抛出,打压里拉的汇率,在里拉贬值后再买回来偿还借款。再就是使用外汇期权,以当前较高的市场价格签订里拉认沽期权,在里拉贬值后执行期权获利。为了配合对意大利里拉的打击,著名评级机构美国穆迪在19927月将意大利债务评级由AA1下调至AA3
       
为了维持里拉与德国马克的汇率,意大利不得不一再提高里拉的利率。97日和9日,意大利连续两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但是意大利脆弱的经济无法承受这么高的利率,提高利率不仅不能提振人们对里拉的信心,反而引发人们高利率对意大利经济损害的担心,里拉继续贬值。912日,里拉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对德国马克的下限。913日,欧共体宣布对11种货币的汇率进行调整,意大利里拉贬值3.5%,另外10种货币则升值3.5%,里拉实际贬值7%
       
即使是贬值了7%,里拉仍然被高估,投机者继续发动猛烈攻击,疯狂抛售里拉。而且,之前里拉贬值7%让国际资本收获颇丰,这反而增加了国际资本继续攻击里拉的子弹。意大利央行被迫大量买进里拉,以维持里拉的汇率稳定。经过不到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意大利央行几乎耗尽了其400亿德国马克的外汇储备,再也无力维持里拉的汇率。
       9
17日,意大利宣布关闭官方外汇市场,里拉实行自由浮动,并且将浮动时间无限期延长。此役,意大利里拉完败。
       

6
.英格兰银行永远不会原谅谁?
       
       
击败了意大利里拉,国际资本的实力得到大大加强,信心也大受鼓舞,于是他们又把枪口瞄准了下一个猎物:英镑。
       1992
年年初时,1英镑=2.95马克。由于国际资本的不断套利,英镑汇率不断下跌。到初夏时,1英镑=2.85马克。
       
为了维持英镑的汇率,英国政府和德国政府都不断发表一些关于汇持英镑汇率的声明。8月中旬,英国财政大臣莱蒙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重申了英国政府的态度:英国不会退出汇率机制,我决不放弃我们的努力。
       8
月下旬,1英镑=2.80马克左右。欧洲汇率机制规定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不得低于12.778。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了。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交易的国际外汇市场上,大规模进攻随时可能发生,伦敦距离沦陷只有一步之遥。
       8
28日,英国财政大臣莱蒙在财政部大楼前发表了措辞最严厉的演讲,这被视为对金融投机家的最后通牒;为了明确英国的立场,我认为英镑不可能贬值,英国不会退出汇率机制,我们对汇率机制负有绝对义务,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我们政策的核心。莱蒙可不是光说不做的,就在讲话当天,英格兰银行在市场上买进了33亿英镑,以显示维持英镑汇率的决心。问题在于,33亿英镑就足以抑制全世界金融投机家的热情和欲望吗?如果继续试探下去,英格兰银行还能拿出多少钱?
       
同一天,莱蒙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之后也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讲,他说: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内各国将不会再一致行动。很少有人注意到莱蒙的这句话,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反复研究莱蒙的这句话,这是不是意味着英国开始给自己留有后路呢?索罗斯的猜测并不是没有根据,在融入老欧洲还是紧抱美国大腿不放的问题上英国一直犹豫不决,国内也有不同声音。在批准《马约》上英国就迟于其它国家,而且还是勉强批准的。甚至后来在欧元刚刚面世的时候,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还预言欧元不出三年就会翻车。尽管当时执政的英国首相梅杰全力支持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但国内的不同声音,特别是反对党的声音不避免地对英国的态度产生影响。
       9
月初,英国财政大臣莱蒙宣布:英国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价值75亿英镑的外汇,全部用于对英镑汇率的稳定。虽然75亿英镑相对于几百亿英镑的国际热钱来说是渺小的,但是英国政府的坚定态度使大部分对冲基金经理人都不得不三思而行:要不要把战争继续打下去?
       9
10日,英国首相梅杰在格拉斯哥对苏格兰英国工业联盟的演讲中传达了一个坚定的信息:软弱的选择、贬值论者的选择、助长通货膨胀的选择,在我看,是在此刻背叛我们的未来。我可以十分明白地告诉你们,那不是政府的政策。听到这番铿锵有力的宣言,一些对冲基金开始准备获利了结(虽然获取的利润不算很多)。现在,英镑汇率比起年初的12.95,已经贬值了接近6%,对于一般的金融投机家来说,或许是收手的时候了。
       
同一天,《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施莱辛格的一篇访谈,其中闪烁其辞的提到:欧洲货币体系不稳定的问题只能通过部分国家货币的贬值来解决…”他没有提到部分国家是哪些国家,不过对于索罗斯这样的天才来说,这种暗示已经足够了。
       
德国人已经抛弃了英国,解除了对英镑的保护。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二战中德国侵略英国时,英国人依赖美国人的帮助取得了胜利。但是,1992年当伦敦遭受美国发起的货币进攻时,为了守住英镑,英国人却需要得到德国人的庇护!
       
索罗斯立即对英镑发动了总攻,他向英格兰银行密集抛售了大约价值70亿美元的英镑,买入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通常会促进该国的出口,从而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而一国货币的升值则往往导致该国股市的下跌。因此,索罗斯还买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在德国股市抛空股票。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镑也许还能挺得住,但不幸的是,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他美国资本早就想趁火打劫了。索罗斯的行动引发了大量的跟风盘,英镑被大量抛售。对冲基金与英格兰银行的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到915日,英镑汇率下跌到2.78马克。
       9
16日早晨,为了守住2.778马克的底线,英格兰银行宣布将最低贷款利率由10%提高到12%,并在半天内抛售40%的外汇储备买进英镑,试图扭转已经持续数月的英镑颓势。在此举没有立刻取得效果时,英格兰银行再次将利率提高3%,达到15%
       
英国政府到这时候都还没有搞明白英镑贬值的真正原因,只是简单地将英镑贬值的原因归结为利率差。其实,利率差导致汇率差只是个表面现象,两德统一造成的德国经济实力增强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均衡、僵硬的联合浮动汇率制以及欧洲单一货币计划威胁到美元地位才是欧洲货币机制遭受攻击的根本原因。
       
一天之内连续两次大幅提高利率,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英国政府此举就是为了提高英镑的吸引力,但是过高的利率反而使人们认为,这将使英国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引发更加猛烈的抛盘。到当天收盘时,英镑跌到只有2.64马克,英格兰银行被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彻底打垮。在此过程中,德国央行最终没有为英国护盘。英国财政部长莱蒙不得不宣布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实行自由浮动,并取消最近的两次加息。
       
在英镑贬值中,对冲基金获利惊人。根据1994年美国听证会的材料,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由于在此役中获利10亿美元以上,如果加上狙击里拉、法郎的收益,量子基金在欧洲货币危机中获利高达20亿美元。除索罗斯外,布鲁斯卡瓦纳获利3亿美元,保罗约翰斯获利2.5亿美元。美国许多外汇交易银行也在其中赢得,而英格兰银行则损失惨重,英国至今未能加入欧元区。
       
索罗斯因此一战成名,成为许多国家闻之色变的金融大鳄,英国兰银行则发誓说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会原谅他!
       
7
.法郎保卫战
       
       
美国对冲基金挟战胜英镑之威,迅速扫荡了欧洲货币体系的一些外围货币,瑞典克朗、挪威克朗、葡萄牙埃斯库多先后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塞塔、爱尔兰镑等货币纷纷贬值。除了居于欧洲货币体系核心地位的德国马克,就只剩下法国法郎了。
       
法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也是整个欧盟的经济大国。如果把欧洲货币体系比做一幢大厦,那么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就是支撑起整座大厦的最大的两根支柱。如果说连法郎也失守了,那么欧洲货币体系就土崩瓦解了。因此,法郎保卫战是整个欧洲货币危机中交战双方最为核心的战役。
       1992
918日,在对冲基金的攻击下,法郎同马克的比价跌到了欧洲汇率机制规定的最低限,法兰西银行被迫关门半小时。
       9
21日,为了维持汇率,法兰西银行一天之内就买入了510亿法郎。到此时,法国已经动用了除黄金以外将近一半的外汇储备。
       9
23日,法兰西银行宣布提高利率,但仍然无法阻止法郎贬值。
       
德国可以不在意芬兰马克脱离欧洲货币体系,可以坐视里拉沦陷,也可以毫不留情的抛弃英镑,但德国绝不会任由法郎贬值。1993年元旦刚过,对法郎的攻击就进一步增大,仅14日一天,德国联邦银行就买进了100亿法郎,法兰西银行则买入了250亿法郎。法国的外汇储备此时已经不足280亿法郎了,法郎危在旦夕!
       
国际资本对欧洲各国的发动的货币战争,主要是抛售其他各国货币而买入德国马克。德国因为支持东德经济建设而引发通货膨胀,为抑止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而提高了利率又导致德国马克升值和国际资本涌入,国际资本的涌入又扩大了德国的货币供给,从而进一步促进通货膨胀。因此,德国当时的经济陷入了一个通货膨胀-提高利率-马克升值-外资涌入-货币供给增大-通货膨胀的循环怪圈,境外资本的涌入导致其紧缩货币的利率政策失效。但德国最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断拒绝其他成员国的降息要求。其他成员国为了维持本国货币汇率,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不得不一再提高利率,从而进一步损害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德国采取的高利率政策,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实在是一场灾难,英镑就是这场灾难的牺牲品。
        
在其他国家的强烈要求下,经过反复权衡,德国政府决定降低利率。199324日,德国联邦银行宣布降低利率,贴现率由原来的8.25%降低到8%,抵押贷款利率从原来的9.5%降低到9%。德国降息后,欧洲各国弱势货币对马克的汇率普遍上升,各国得以稍作喘息。
        
由于德国降息,马克出现了贬值的可能性,国际资本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对于德国来说,降息固然能够减轻由于外资涌入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但降息却增加了国内经济扩张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因此,德国对于降低利率十分谨慎,轻易不肯降低利率。
        7
月,国际资本再度发起攻击,法郎保卫战进入惨烈的最后阶段。728日,德国联邦银行再度降息,但由于降息幅度太小,市场没有太大的反应。722日-29日,短短一周内,法兰西银行共买入1000多亿法郎,其外汇储备降为负28亿法郎。此时,德国联邦银行已经借给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将近2000亿法国法郎。
        
自此,各国耗费巨额外汇储备,所有手段都已用尽,付出巨大代价后回到原点。
        1993
83日,欧盟12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在中心汇率的基础上,将法国法郎、比利时法郎、丹麦克朗、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库多、爱尔兰镑6种货币的浮动幅度扩大到上下各15%,德国马克、荷兰盾、卢森堡法郎3种货币维持上下各2.5%的浮动幅度。联合浮动汇率制实际上已经崩溃,转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法国法郎等欧洲货币对德国马克、美元等货币的比价大幅下跌,国际资本又赚得盆满钵满。
       
 8
.索罗斯的惨败与掠食者的胜利大逃亡
       
       
国际资本的获利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因为在前几场战役中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尽管他们在其他欧洲国家已经获利了结,但涌入德国的资金还没有来得及撤离。这些投机资金进入德国的成本也很高,其中相当数量的资金是在德国马克升值中进入的。此时他们推高马克升值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必然要再换成其它货币(例如美元)逃离德国。因此,对于德国来说,趁着国际资本尚未撤离之时,立即主动贬值,围歼这些境外资本。
       
举例来说,假设投机者进入德国时是1美元换得1马克,在马克升值后1马克可以兑换1.2美元,这样投机者就获得20%的利润,而德国则会损失大量的外汇储备。但如果德国在投机者出逃之前主动将1马克贬值到0.8美元,投机者撤离将亏损20%,投机者的亏损就会成为德国的盈利。
       
因此,国际资本并不是没有破绽和不可战胜的。对此,索罗斯明察秋毫。他认为,欧洲内部的固定汇率制已经结束,德国没有必要为了维持马克的汇率而不惜血本,德国马克应该立即贬值以围剿投机资本。早在19936月时,索罗斯就断言德国马克将会贬值,并写信把自己的对马克即将贬值的预言发表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打垮英格兰银行之后,索罗斯名气太大了。他的观点一经发表,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德国马克汇率从611日的80美分跌到625日的59美分,量子基金因此而获利约4亿美元。一篇文章就为他赚得4亿美元,索罗斯决定发起更大的行动。
       1994
年初,索罗斯开始斥巨资卖空德国马克,当时传言他卖空了30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不仅如此,索罗斯预测德国马克贬值将利好其出口,他还大量买进了德国出口企业的股票,以求获得股市、汇市的双重收益。刚开始的时候,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有一定的下跌,似乎印证了他的看法。应该说,索罗斯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德国央行似乎产生了逆反心理,决定要维持汇率。也许是因为国际资本在衍生品市场对德国马克贬值布下的陷阱让德国人感到恐惧,也许德国人认为只要打垮了索罗斯,就是砍倒了制造欧洲货币危机的国际资本的一杆大旗,这样就算取得了胜利。总之,德国人决心维持马克的汇率,并教训一下索罗斯。德国的经济实力比1992年时被索罗斯击败的英国要强大的多,在德国央行的坚持下,德国马克最终维持了坚挺的汇率,这让索罗斯在汇市与股市上遭受双重打击,损失惨重。
       
但是,在索罗斯被德国央行击败的同时,无数中小投机者得以在高位顺利大逃亡,德国央行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9
.危机之后
       
       
来自美国的金融资本对欧洲货币体系发动的攻击,造成了19921994年的欧洲货币危机。这次危机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来说是一次噩梦,在危机中意大利里拉、英国英镑、法国法郎等多国货币先后被攻克,直接造成了欧洲货币体系的崩溃,沉重打击了人们对于欧洲单一货币的信心,欧元的正式发行被迫推迟到了《马约》规定的最后期限——199911日才得以实现,而且英镑至今游离于欧元体系之外。由于英国至今未能加入欧元区,这使得英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经常与美国靠得更近,而不是欧盟,严重削弱了欧盟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美国还在这次危机中攫取了巨额收益,补贴了美国的经济。
       
尽管欧洲货币体系在欧洲货币危机中遭受重创,但欧洲人并没有放弃欧洲一体化的努力,欧元最终于1999年在11个成员国流通,并在200211日完全替代欧元区内的所有货币。在20002008年,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先后加入欧元区。目前欧元区共有16个成员国,超过3.8亿人直接使用欧元。
       
欧元的成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项巨大成功,此后,欧盟又推动《欧盟宪法》,尽管《欧盟宪法》在法国、荷兰等国的全民公投中遭遇失败,但2009113日《里斯本条约》的通过,使得欧洲一体化进程又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欧盟选举了自己的总统外长,欧盟也越来越像是一个国家。也许将来真的有一天,欧洲会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实现欧洲人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梦想,这不禁让人想起法国文学大师雨果在1849年的那段话:早晚有一天,这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国家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早晚有一天,除了思想斗争,不会有任何其他战场;早晚有一天,子弹和炸弹会被选票所代替
       2009
1213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在《里斯本条约》签署后合影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