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丝织品的主要品类简介

 笑嫣yaner 2012-09-28

楚国丝织品的主要品类简介

2012-03-16    来源:楚网    我要评论(0)

    中国是蚕桑丝技术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当今人们谈论丝绸,只知吴越,不识荆楚。

    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篇中,有许多描写精美丝绸的华丽辞藻:“华彩衣兮若英”、“佩缤纷其繁兮”、“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罗帱多些,纂组绮缟……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楚原为楚国人,他描述的丝绸基本上是他所在的楚国。 楚文化艺术就好似一座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织造精良、绣纹绚丽。色彩鲜艳的楚国丝绸刺绣品,恰似这艺术殿堂中的一束争奇斗艳的琼花。向世人展示着它那独放异彩的光辉。

    楚墓出土的丝绸,表现了早在战国时代,丝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综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楚国丝织品的品类主要有纱、罗、绢、纨、缟、组、绮、锦、绦。

    纱-平纹组织的丝织物,外观有明显的方孔,质轻,经纬稀疏而轻薄。《汉书.江充传》记:“充衣纱禅衣服。”颜师古注:“纱觳,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沙,绉者为觳。”江陵马山一号墓所发现的,有素色、土黄色、深褐色、桔红色四种方孔纱。其中一件为深褐色纱巾保存较好,幅宽为32.2厘米,经纬密度为25*16根/平方厘米。长沙左家塘44号出土有藕色纱手帕,织品长28厘米,宽24厘米,有稀疏的方孔,经纬丝投影宽为80微米,相当轻薄。纱多用衣袍的里、手帕和巾等。

    觳-平纹熟丝织品,组织结构与纱同,有纱一样的方孔,质地轻薄,丝缕纤细,表面起皱纹。觳表面有细致均匀的鳞形绉纹,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才形成的。在织造中,经纬线均须加反向强捻,织成后经过煮练,使加捻经纬丝退捻,收缩弯曲,织物表面就形成绉纱了。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的一块浅棕色绉纱,经纬密度为38X30根/平方厘米,经纬丝都加强捻,纬丝捻向S,经丝有S捻、Z捻二种,相隔排行,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绉纱。

    罗-绞经组织织物,表面有纱一样的方孔,又称纱罗。素罗以绞经数来命名。《楚辞.招魂》有“罗帱张些”。长沙五里牌406号墓出土有丝织网格,应即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有龙凤虎纹绣,绣地为四经绞罗,灰白色网孔状织物,经线投影宽度为0.15毫米,纬线投影宽度为0.05毫米,经纬线均加S向捻,捻度为3000-3500次/米,厚0.17毫米,经纬密度为46*42根/平方厘米,幅宽43.5-46.5厘米,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罗。

    绢-质地细薄的平纹织物,经纬密度相差较大。《急就篇》卷二颜师古注:“绢,生白缯,似缣而疏者也。”这种织物在考古发现中最为常见,是当时丝织物的主要品类。绢多为白色,也有经练染的色绢。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即为绢地,经纬密度66X36根/平方厘米。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有棕色绢、褐色绢、黄色绢。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丝织物都是平纹绢。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衣衾和绣品所用绢的数量最大,共55件,多用作衣衾里和绣地,也用于衣衾面。用作衣衾面和绣地的绢较为细密,如紫红色绢衣面经纬度为122X64根/平方厘米。有部分绢在织造后经捶压,丝线扁平,个别经过压光处理,具有良好的光泽。

    缟-细密素白的生丝平织物,缟的特征是经纬密度相差不大,战国早期的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有这种织物,其经纬密度为20—45X20—40根/平方厘米。

    纨-质地细腻有光泽的素白丝织品。《尔雅?释名》云:“纨,涣也,细泽有光涣也。”纨可能经过精练,光泽好,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有纨,强行精致细密,经纬密度在102X33根/平方厘米——87X32根/平方厘米之间。

    绨-厚实有光泽的平纹染色丝织物。《急就篇》颜师古注:“绨,厚缯之滑泽者也。”绨经纬丝较粗,丝线采用了并丝工序,织成后练染,织品紧密光洁。曾侯乙墓出土有残片,经密24根/厘米,纬密21根/厘米,经纬线投影宽度分别为0.3、0.5毫米。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一件麻鞋面为绨,土黄色,经纬密集,纬向呈凸条,有光泽,质地厚实。经线为双股合成,加S捻,捻度为500次/米。经纬密度为80X110根/平方厘米。

    缣-经重平组织的双纬织物,又称丝细绢。《淮南子?齐俗训》云:“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长沙识字岭345号墓中出土有这种织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