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位于浙江省的西部,钱塘江上游,金衢盆地西端,古称姑蔑国,具有六千年的人文史,也是史称的孔氏家族“东南阙里”。 衢州府城,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设六座城门,西临衢江天堑。“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也因其“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而成为“东南有事,此其必争之地。”因此,自唐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就有了“铁城”之称——全国66军镇之一。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 衢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影响着衢州多样的人文文化。 星罗棋布的庙宇 衢州寺院发轫于三国,风靡于六朝,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文革"惨毁而所剩无几。 旧时,衢州府的庙宇可以说蛮多的,“星罗棋布”真的恰如其分。据明弘治《衢州府志》的记载就有庙宇三百余座。旧时的城内,荟萃着唐、宋、元、明、清各代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尤其是佛教建筑众多,素有“三百寺庙七座塔、三块顽石九只龟”之称的灵杰之地,也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在老衢州府地域,如果以衢江为界,西至航埠东到高家、北抵上方南达廾里,或以市中心十字街口分,衢州可分为南北二乡。那么,南乡有几座上档次的寺庙,北乡同样亦有几座较大的寺庙。 其中南乡有:全旺的九仙岩寺、宝炉寺,楼山后的癞痢娘娘庙,岩头的桂花岩寺,大洲的东岳庙,西山的乾明禅寺,烂柯山的宝岩寺,廾里的东华寺,华墅的乌石寺,航埠的雨林寺,樟树潭的天妃宫(祭的是妈祖,宫门上的石刻与大院子仍存),等等。 而北乡有:杜泽庙前的明果寺(武则天题额),峡口(峡川)的白云岩寺,上方的上龙寺,莲花的大乘寺,石梁的白云寺,九华的灵鹫寺、 梧桐祖殿、红英寺、三王殿 ,黄家的鸡鸣寺,大考山寺,盁川的城隍庙,百丹坪的玉泉寺,等等。尤其是柯城区的九华乡,位于衢城西北,距城9.5公里,属千里岗山脉的一个支脉。因与安徽九华山形状与规模相近,故有“小九华”之称,因有灵鹫寺、梧桐祖殿、红英寺、三王殿 、蓑衣庙、龙源寺、中华庵、鲁阜山神殿以及山前的“鲁班殿”等寺院而成为闻名的九华山下寺院群。 衢州城里其庙宇则更多,其中,与杭州灵隐寺同期建造、并由印度工匠设计监造的天宁吉祥禅寺,无论工艺与规模都堪称江南一绝。其它的有:周宣灵王庙(下营街)、药王寺(又称神农殿)(宁绍巷)、天妃宫(也称天后妃宫,曾是福建会馆,祭的是妈祖,天王巷北)、弥勒寺(孔庙西边门正对面),及孔庙(新桥街)等。另外,己经塌陷的还有:大中祥符寺(现人民医院),白蚁奄(原一中旧址东面),三圣庙(尼山小学旧址),玄妙覌(新巨小学),忠烈庙(原人武部,现忠烈庙路与新桥街的路口),天王寺(水亭街30号、天皇巷东头),马王寺(马王巷),土地庙(仁德路),元妃庙(小西门),集庆寺(下街的广盁街),卫宁寺,南禅显圣寺,关帝庙,等等。 大中祥符寺建于梁朝年间。元朝火于兵,明朝1380年重建,1528年又大火一场殿宇悉为灰尘,明朝万历年间又倾塌,直到凊朝康熙三十年建正殿建山门,然而觧放前又全塌,唯一留下的钟楼及其大钟又被日本鬼孑抡走,放在东京博物馆——衢州市政府多次索取,倭冦终其不归还——其楼又拆光,真是多灾多难。大中祥符寺究竟有多大?老人们的回忆我们不去追究,但就现在仅留的钟楼,恐怕全省寺庙的钟楼没有大中祥符寺的大。甚至夸张地说全国亦不多,见一斑便知全豹,可见大中祥符寺够大吧。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弘一法师就是大中祥符寺的方丈。 另外,灵耀寺、海会禅寺、竹林禅寺、三藏寺、舍利寺、仙居寺,及朱熹论学的超化寺等,都已不见踪迹。新桥街的衢州府城隍庙是现代人的意愿的再造。 至于占地千亩的兴龙禅寺已经面目全非;而一些较小规模的寺庙、尼姑奄则各乡各镇遍布,许多也已经无从考证。 老衢州府地域的寺庙,星罗棋布、香火燎原!! 评:历史上,寺庙殿堂的多寡与规模,衬映了一个地方人文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态势。先人们因为世居于此,他们的所思所虑更加深邃、他们的所作所为恩及子孙。衢州的老辈们常常提到“看不见天皇塔就要哭”,不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一种安居乐业的其乐融融? 地方之灵——塔 宝塔是一座城池最重要的标记。衢州是座历史名城,而古衢州府周边共有七座宝塔,其中城内三座城外四座。可是城内三座己经倒塌,城外四座也倒塌三座,目前仅剩一座。 一曰铁塔,它位于西安门城角,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左秀民捐建,系纯铁铸成。过去城西常患洪灾,特别德坪坝地带泛滥成灾。建铁塔有镇伏蛟龙之害,可是这样纯铁塔,既不怕风吹雨打,亦不会腐蚀,它亦不会倒塌。它究竞会流向何方? 二曰铜塔,它位于小西门城角,与铁塔遥呼相应。铁塔有镇衢江下游,而铜塔则镇衢江上游,确保衢城安然。铜塔高耸凌宵,气象庄丽。特别傍晩,夕阳西照尤显金光夺目。可是这样一座全国少见的铜塔,却和铁塔一样命运。真是泥牛入海无音訉。 三曰天王塔,又名天皇塔,位于城内的水亭街天王巷东侧的天王寺内。高约35米,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历史悠久,塔型在全国也是鲜为少见。“看不见天王塔、眼泪水滴滴答” ,作为旧时衢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天王塔在老衢州人的心目中象征着故乡,一直有:“先有天王塔、后有衢州城”之说。 四曰雁塔,又名柯山塔。位于烂柯山一线天顶部,亦是七层坫塔,建于隋朝毁于清朝。站在塔遗址,十里化工城的“巨化”尽收眼底;再往前抬眼望去,衢州城一目了然。闭目思城,昔日的千塘畈,如今成了千楼区,变化大啊。 五曰鸡鸣塔。位于机场东北面鸡鸣村附近的衢江边,古有鸡鸣寺相伴。与铁塔铜塔一样,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于机场建设需要,于1952年12月炸毁。其塔顶重千斤旳铸铁顶亦不知去向。 六曰巽峰塔,又名杜泽塔。建于淸朝康熙,为阁楼式样砧结构,高度32米共七层,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竖了石碑。亦是最完好的一座塔,可是2010年的一场大风,却把市彶保护的文物吹得连底部都露天,可惜啊。 七曰黄甲塔,又名孟姜塔,为纪念孟姜女而修建。该塔亦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与巽峄塔差不多地点,为樟树沄黄甲山;但高一点,比巽峄塔高九米,达到42米,是全市最高塔。目前没有倒塌,但己经够呛,差不多寿终正寑。在塔底靠衢江边还刻有红岩孟姜床。198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该塔和其它塔一样命运,那衢州将成光头衢州。愿衢州有关单位重视,不要立一块碑就万事大吉,视而不见,闻而不顾。 附:天王塔的传说 一说: 据《衢州市志》记载:南朝梁天王塔,在衢城水亭街,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明崇祯壬午年(1624)八月,塔顶被大风吹坠。见铸有梁天监年号。1952年12月拆塔时,出土书画、经卷20卷,铜质如来佛像(失首)一尊,砖雕观音一尊,“徐十一娘造塔”、“咸丰五年四月初五”等铭文砖10余块。今衢州市博物馆藏有当时出土的已风化残损的木雕佛像一尊。 上世纪50年代初,伫立一千多年的天王塔顶部裂开,有砖石风化掉落。1952年9月份,因有台风过境,当时的城关镇政府拆掉了天王塔塔身;1956年建水亭街红楼招待所时,天皇塔地面部分彻底消失。说也奇怪,1956年夏天某日下午二点半,一阵大风将衢城大树几乎全吹倒,一片断枝残叶,真的应譣,一点不假。 “看不见天王塔、眼泪水滴滴答” ,作为旧时衢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天王塔在老衢州人的心目中象征着故乡。当时进城的人在离城一二十里就能看到天王塔朦胧的轮廓,意味着衢城快到了。出城的人,走远了回头看看,意味着离家越来越远了。 这座著名的古塔,现在也只能是在志书上看见文字资料、见不得实景,甚是遗憾。 二说 全国所有宝塔均有塔顶,唯独衢州天王塔没有塔顶。 相传,某一天,衢州天空狂风大作、树根拔起,然而天王寺周圉却纹风不动,寺内蜡烛也越焼越旺。期间,从江西来的香客发现寺内有定风珠,企图偷走,但被蓬莱铁拐李大仙发现而制止。 为妥善保存这枚定风珠,据传说铁拐李亲自监工督造、动员全城百姓一户一砧修建了天王塔,并将定风珠置放塔顶,从此,衢州城再未经历狂风侵袭。 三说: 古时,衢州城里水亭街的天王巷内有一座高耸宏大、威严肃穆的天王寺。 相传,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有一年春天,衢城上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到处飞沙走石,许多房屋被刮倒,千年大树也连根拔起。这样的大风竟然刮了三天三夜,街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也断了烟火。然而,说也奇怪,唯有天王寺内却是昼夜灯火通明,寺内千佛像前的两根大红蜡烛越点越旺,即使在夜间也把整个寺院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狂风刮至第三天傍晚,一个约三十多岁的徽州朝奉,因被狂风刮得昏头晕脑,跌跌撞撞地进了天王寺内。当他站稳脚跟后,定睛一看,寺内一派金碧辉煌,香烛缭绕,一丝风儿也没有,顿觉惊奇起来:为什么全城狂风大作而寺内却一片寂静?为什么遍地火种熄灭而寺内却火光耀天?难道是什么神灵有什么法宝不成。他决计要留下来探个水落石出。于是就请求在寺内千佛堂殿壁角搭个地铺,寺内主持见他心诚意切的样子,就差小和尚搬来棕垫、铺盖,让朝奉睡下。 夜半,他竟偷偷起身,轻手轻脚地走动起来,目不转睛地在全寺上下搜视。突然,他发现寺顶的大横梁上一端的角落编织着一个大薄篮似的蜘蛛网,网中停歇着一只箩盖般大的蜘蛛。心想,这一定是神宝了,于是朝奉两眼死死盯住那个大蜘蛛,双手紧紧地捧着柱头,正欲提脚往上蹬,猛一抬头,蜘蛛却不见了,连网影也没有了。还未待他反应过来,就听见寺顶一串“啦啦啦……”的巨响,狂风一阵紧接一阵,朝奉撞在了佛墩上,头破血流咽了气。 后来,市民们才知道,那只大蜘蛛原来是只停风蛛,无论天空刮多大的风,停风蛛周围的8丈8尺8寸的范围内不会进风。那主持和尚就是蓬莱的铁拐仙。他为了使衢州百姓千秋万代免遭风灾之苦,这三天夜间正在忙碌地从衢州府的千家万户的灶台上各拆取一块砖头来,在天王寺东侧赶砌一座塔。 到了第三夜半夜时分,塔身刚刚砌好,正要动手砌塔顶时,突然发现可恶的朝奉邪火上身,要偷摘停风蛛,就连忙停了下来,飞身赶去夺回停风蛛。当铁拐仙再赶回塔边时,“喔喔喔……”雄鸡啼鸣声不断传来,心想时间已经被耽误,天快亮了,触犯天条不得了,就速速地把停风蛛养在塔的最高层上。 因为这塔是天王寺的主持和尚——蓬莱神仙铁拐仙造的,市民们就把它叫做天王塔了。衢州人也都知道,凡全国各地见到过的许多塔,唯有衢州府的天王塔是没有顶的,在全国也是鲜为少见。据考证,天王塔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是我国最早建造的塔之一历史悠久。虽然历经几代几次的修建,但仍保持没有塔顶的原貌,直到解放初时被拆除。 相传,天王塔建起后,衢州府的周边城乡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难怪民间流传:衢州人“ 看不见天王塔、眼泪水滴滴答 ”的谚语呢。 衢州三块石 衢州只有三块石头?简直是胡说,几亿都有,然而有名的石头你见过几块?有名有号的石头你何赏听到?而且带点历史色彩的石头,具有民间故事的石头恐怕少见吧。 笫一块石头——破石。它在小湖南镇东南二公里破石村,破石就静卧乌溪江中,那里居住四百户农家,而且绝大多数姓余,其村座落在山清氷秀风光美丽十分引人入胜绝佳宝地。很早很早,这里交通十分不便,有天,河南洛阳牡丹花仙云游破石村,犮现巨大山石封挡山路造成山民外出不便。牡丹花仙使用仙招将巨石搬迁,让巨石在村旁的乌溪江中生根。从此,牡丹仙孑亦在破石村定居,修建了牡丹亭,培植了牡丹花,也奇怪牡丹花只要开一朶,破石村就会出现一个秀才或者进士,牡丹花连续开了十八朵,破石村连续出了十八个秀才和进士,因而衢州的笫一块破石出了名,并留下许多民间故事。如,一,马骑人,二,鱼打鼓,三,载铁帽,四,财主余小姐跳崖等。 笫二块石头——浮石。它座落在北门外二公里,相传浮石潭北岸是苏姥河下游的入江囗,水悬有百丈其水势飞注状如瀑布,经长期瀑布冲刷形成一大水潭,同时露出二块大岩石。可见,很久以前这里是多么壮覌秀丽,风景一流;随着地理的变迁时间的洕失,昔曰的苏姥布变成苏姥滩,久而久之地名亦被浮石潭取而代之。元朝未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带兵攻打衢州城,受到素有“铁衢州”旳元军顽强抵抗,落荒而逃,到衢江边只见二块浮石顺流而下,救了朱元璋及马匹,渡过了对岸。朱元璋到了樟树潭,只见乌溪江上游漂下一只大草鞋足有一尺二寸,他逆水而寻,在小湖南草鞋岺上侣村找到了大脚公——就是开国大将常遇春。现在在草鞋岺上还有将军庙遗迹,以后朱元璋在军师刘伯温和大将常遇春协助下终于攻下了衢州城。 笫三块石头——团石。衢州人将“甲鱼”称为“团鱼”,而团石的意思就是像团鱼一样的石头静静地躺在巨江中。它位于盁川古城约三公里路,即安仁农场对面,当衢江水大的话,就什么也看不到,刚好水位达到一定程度,风浪一吹其石头忽隐忽现,就像团鱼一样上下游动。它向下游就是龙游界,向上游就是衢州。我亦冋过当地老农,也问不出所以然耒,只能请敎。 九龟之城 衢州是九龟之城,打死你也肯定不会相信,历史名城,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名城,衢州怎能是九龟之城呢? 明朝万历年间,衢州虽然是个偏远之地,却同时出现四个大官,有:全旺楼山后村的癞痢皇后娘娘黄钟英、全旺毛家村的毛状元、及赵宰相和徐天官。当时,任何一位知府上任,首先肯定要上四家登门拜訪,否則知府这个官帽也戴不牢。 某年,衢州有任知府曰仲大人,是由科考及弟升任衢州当知府。 上任毕定要上四家拜会,然而仲知府既穷又吝啬,几千两银子哪里来?有银子也舍不得送啊,可不送那有好果子吃?撤职丢官是小事,可能小命亦难保。 仲知府的同窗好友是衢州有名的风水先生。知道仲知府的难处,献计道:“衢州是九圭之地,只要请石匠刻九只石乌龟镇住九圭之地,一则可保知府地位、二则可克衢州四大官的根基。”仲知府听从同窗好友的忠告,立即请石匠採石、运石、刻石。经三个月的刻石,九只乌龟栩栩如生,仲知府按同窗好友的建儀,石乌龟分别放在:一小南门,二崔家巷,三文昌阁(即西安门),四后街巷,五天官桥,六小西门,七浮石门,八三桥头,九府山石阶頂。这就是衢州是龟城的由耒和起因。 若干年后,衢州有名的癞痢皇后娘娘省親回衢州,当龙船经京航大运河、钱塘江、衢江,到达乌溪江時,忽然间发現,十多年久别重見的衢州天皇塔時,心中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想当年十三岁年少的黄钟芵,離开家乡全旺楼山后村,前往南京父親怀抱之中,翌年进宫选妃,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啦,少女时代的阴影,和嫂子的欺凌羞笑,如今是天下母仪,当朝皇后,喜悦的心情难於言表,激动的心情难於控制,現在又看到衢州的最重要标记,三天没有見到天皇塔就要二眼淚汪汪,現在是多少亇三天?这么能控制自已的最起码感情,有的人会浩然大哭一场,有的人会跪在船头朝天皇塔跪拜,可是王钟英,这位明朝当今皇后,仅仅一笑,与众不同的一笑。却和同船伴隨的衢州藉徐天官看见天皇塔高兴之余和皇后娘娘不约而同一笑,这一笑,被旁边的太监看得一清二楚,立即快马加鞭,马不停步地将"情報"送皇宫。被皇帝知道后,那还了得,这徐天官也太大胆,简直是狗胆包天,竟敢和皇后娘娘调情欢笑,立即下令斩首,可憐徐天官到死也不知为什么被杀头。后来癞痢娘娘回到京城,皇帝询问了癞痢娘娘厡因,根由和情节,皇帝这才知道衢州人是泔缸里的乌龟,出不了远门,如果出远门,三天没有看到天王塔,就会二眼淚汪汪,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而徐天官也好,娘娘亦好,看到天皇塔,理所当然情不自禁,露出笑容,这纯碎是人之常情自然的流露,更本谈不上调情,戏弄甚至出轨。当皇帝知道真相后,感到错杀了功臣徐天官。为了弥补过失,皇帝后来下旨为徐天官建忠烈廟,就是在新桥街老人武部办公楼地段建廟塑像,並賜徐天官一金头六斤四两,银双脚。安葬於四乡八门外合计卅六个坟头。其中大洲五十更,石室烂柯山宝岩寺东面小门处,石梁乡上回龙村等三十五亇假坟。而真正徐天官的真坟在哪里,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准,而最多的传说則是九华乡旳下坦村,那里有一座大坟墓,規模相当於杭州的岳飞墓。从解放初到現在盗墓贼已光临数次,最近盗墓賊亦光临,由于墓周按庄了监埪器,卄四小時监控,该墓仍然未被盗,因而保存完好。 不久,宰相告老回乡,毛状元撤职。 由于衢州的九只乌龟镇住了九圭之地,自那时起到今天,未出现一个大官,斗粟之官亦不多。然而宋朝到明朝宪宗年间,衢州曾出现十九个状元,可是,有了九只乌龟后,就每况愈下。从明朝万历年间到今天也有五百多年,要数衢州籍最大的官,只有新中国外交部付部长级的徐益新。他出生在衢州小湖南的岭头乡石峡村,少年時在舅舅家即衢州小南门马站底读私垫,从少爱动,他在私垫读书時,几位同窗学友均称呼他新新,后来他和邓小平等人一起留学苏联,一起加入布尔什维克,由于亇子矮小、不到一米五五,也因年龄太小,故而算是中共党史上的王明系“二十八个半”其中的半个人。 而民国时期的余绍宋——梁启超的老部下与治学上的同道人,虽然官拜民国初期的众议院代理总长和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但其平生旨趣尽在金石书画、画学论著、方志编纂,虽为北京美术学校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法政大学的教授、司法储材馆教务长等职,成名的还是为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 虽然清民以来,衢州籍的子弟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不多,但是查查地方各乡的族牒、翻翻各学校的同学录,术有所精、学有所长的也不在少数。只是,今人比较现实,论起衢州籍的名人,无不说周迅(艺人),对只在衢州读了几天书的金庸大侠也是津津乐道,而“三毛一戴”因不入正统而处境尴尬,但对 1914年生人的江德曜老先生更是知之了了。面对云云众生,府山石龟也有无语的时候。还好,业有所成者并不以宣扬为其任,何况出去的也难得抽身回家乡一趟。 江德曜老先生是位典型的学研、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做学问、钻研些“雕虫小技”;是老衢州府做学问人的代表。电子计算器出现前的外形三角形的“对数计算尺”就是老先生的杰作,时称“江氏计算尺”。他1928年毕业于省立第八中学(衢州一中前身)。1936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机电系,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入上海中央研究院。考取1937年的民国公费留学第一名,因抗日战争爆发,没有成行。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陆军通信兵第二兵团少校技士及中校技正,后担任国立北洋工学院(现天津大学)讲师、国立英士大学(浙江大学前身的一支)机电系副教授、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追随浙大校长竺可桢赴台湾参加接收,并留下,前后就任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兼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美国柏克莱大学电机及计算机科学系客籍研究员。197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第四届国际计算机会议上,因其“中文文字之机械化及其在计算机输出入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成就,被尊称为当时的“世界四大电脑专家之一”。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与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相遇于美国,既渊源于同是江浙老乡、又因于学术上的惺惺相惜而结下深厚友情。江老先生是做学问的人,也是做学问的人的榜样,可惜1949年后的1980年某月的一天,与受命于当时中央领导的钱伟长见面于香港,脚步也只能止于深圳罗湖桥南岸。 九只石乌龟,当今仅留府山顶的一只尚存在,可是却也已搬下山、住进了孔庙(现在还安放于大门右侧,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每天听孔圣人讲经授课,其文化程度恐怕博士的博士、导师的平方,是一只高学历的乌龟。 但愿这只衢州唯一仅存的石乌龟,能早日从衢州“孔子学院”毕业,并且回到有衢州“圣山”之称的府山开堂授业、多多提升衢州籍子弟的慧根、并以其神灵福泽衢州一方。但愿这只衢州唯一仅存的石乌龟,闲时仍然静卧在府山之顶,増添一道历史名城的风景线、增加一叚历史名城的插曲。了觧历史名城过去的俗名,不要怕乌龟,更不要怕衢州是龟城。 蛮好听的“音:咯”“城里话” 衢州方言一般可分为衢州城里话、北乡话、南乡话。 城里话,可以说听得懂、讲得来,是江南的普通话,亦是江南的官方语。 据考证,衢州城里话为什么能够听得懂,而且容昜说,这要从历史上讲。 三千年前,江苏泗洪是徐国所在地,仁圣国王徐堰王因以文治国,以仁爱民,不愿让西周的周穆王联合楚国攻打徐国,伤害百姓,在中国历史上笫一次带领臣民南迁浙江衢州。在衢州有成万定居,亦留下了北方口音,亦留下徐文化。 一千年前南宋时期,师圣孔子后代从山东曲阜南迁到衢州,亦带来了北方口音。 久而久之,潜移黙化,虽然不能全部北音,却在南腔中占据大部音韵,因此昜懂易讲成其必然。 衢州城里话,听起来蛮好听(咯),一句方言一场戏,一句土话是故事,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艺朮。如称呼毌亲,城里人叫梨山老。为什么叫梨山老,这是劈山救毌中的梨山老毌,省掉一个毌字,而叫梨山老,多有趣多神秘多有艺术性。比如称呼丈人戓者丈毌娘,城里人称呼龙头拐。只是一场戏叫杨家将,畲太君她柱着皇帝恩赐的龙头拐杖,又去掉了一个丈音,称丈人和丈毌娘为龙头拐啦,有趣么?当然还有称呼妹妹的叫三看御,称老婆为老底,哪是白蛇传白娘孑压在雷峰塔底下啊,理所当然称老婆娘子为老底。还有老爸称老乂,老哥称老相,特别称姐夫叫派(破)皮靴,意思派皮靴走路时“姐夫、姐夫”地发出声音,多形象、多有趣,恐怕走遍全国都听不到。一万叫一花,一千叫一撇,一百叫一寸,十元叫一竿,一元叫一抄,五角叫五钿。在菜场时则是问:“几钿一斤?”,等等。 衢州城里话,称呼狗都特别,叫地王佬。这“地王佬”三个字又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故事。徐国徐堰王出生时,连胞衣一起生下成一肉球被弃,家中一狗叫“鹄仓”,叨往其兄嫂家,剥其胞衣现一男孩,其故亊情节犹如哪咤出世,从此,称狗系堰王的救命恩犬。衢州城里既然是徐堰王的南迁落脚之地,肯定对狗有特别好听的称呼,不作为怪吧? 之类的名句还有很多很多,不怕你走遍全国各地,这么喻意丰富、内容有趣的方言不多吧? 衢州城里话蛮好听吧?! 衢州城里话蛮有趣吧?! 补:“隔村不同腔”的方言 衢州地区地属百越,乃四省交界之地,方言复杂,素有“隔村不同腔”的说法,但统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吴方言处衢片范畴。由于地理复杂、历史事件(战争、移民等)众多,因而方言众多,多受江浙的吴语、皖南的徽语、江西赣语、闽北方言的建州语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复杂多样。其中,江山方言堪称是汉语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词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江山廿八都,仅镇内就有14种方言之多。衢州人笑称:民国时期,国民党军统的“三毛一戴”相互说话,蒋介石也听不懂。龙游的方言也十分丰富,不仅汇集了吴腔越语,而且在梧村一带还通行着客家方言。 衢州方言最大的语音特点是保留了中古全浊声母,声母分清音送气、不送气和浊音三组,保留入声韵。 此外,衢州方言的词汇也更加存古,分文白异读,语法也和普通话及其它汉语方言有很大差别。 现在仍然通用的衢州方言,如“快子”,城里话叫“快呢”,而乡村里仍称“箸”;而称呼中的“你们、我们”,城里话的发音则为“呢达、唔达”,等等,不一一枚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烂柯山又称石室山,海拔充其量不会超过200米。但由于有神话故事,樵夫砍柴遇上二位神仙下棋,因覌棋战而忘回家,这一覌却是人间几百年,美妙的传说却名扬天下。唐朝杜光庭,在介绍衢州烂柯吋,讲到衢州时就提到:西安20里外烂柯山为“七十二福地之卅矣”(衢州又称西安)。 曾几何时,有多少文人墨客,到过烂柯山,远的有白居易,苏辙,杨万里,陆游,朱熹,及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即刘伯温,明代晚期的徐渭即徐文长。近代有邓拓,特别象棋大师陈祖德,圉棋大仙老聂、马哓春,太多啦。烂柯山是道敎七十二福地之一,它排名为卅。 古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灿柯山的仙人出自何处?衢州九华山人士也。 九华山又你天台山,最高峰谓天台峰又称仙台山,海拔879米,位于大猴峰东。天台峰以“天台晓日”景观名胜区最为著名。若游子在此过夜,可观赏到壮丽的金衢日出景观,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丰厚。 天台峰是神仙故里。天台峰围棋仙道流传已有4300多年。赤松子与赤须子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两个仙人,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赤松子原来是个放羊娃,一次在天台峰放羊,遇见一位道人,他跟道人来到石室山,修炼四十多年,老想回家。赤须子四处寻找,后遇见道人,告诉他赤松子的去处。兄弟俩在天台山相见悲喜交加。赤须子问赤松子所放羊何在。赤松子告诉他羊在治岑,赤须子去看,不见羊,仅见满山白石头。赤松子指着白石叫“羊起”顿时漫山遍野的白羊,有几万头。赤须子才知道弟弟已经成仙,于是留在天台峰学仙道,兄弟俩一起吃松脂、茯苓。五百年后得道成仙,弟取名赤松子,哥取名赤须子。 兄弟俩在石室山弈棋,晋朝樵夫王质来到石室山伐木,看见俩兄弟下棋,他就放下斧头在那里观棋。有一个兄弟给他一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他也不再觉得饥渴。一局棋毕,兄弟俩催他回家,王质应声起来,看到斧柄已经烂尽。为人间留下樵夫观棋烂柯的佳传。此后人们对石室山又称烂柯山。 希奇古怪的街名 衢州府,四省通衢,东南重镇、商贾要道,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街名的古怪。在衢州的大街小巷中,素有卅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虽然卅六条街恐怕是个虚数、凑个顺口溜,但卄四条街却是足足有余。有的按方位,有的按数字,有的按历史文物及社会达官贵人姓氏起名,有的干脆按职业作坊起名,古怪街名比比皆是。 典型的有“长短阔狭酸甜苦辣”八条街。长就是指长竿街,短的是棺材巷,阔的是通广街,狭的是豆芽巷,酸的是醋坊巷,甜的是甘庶巷,苦的是白果巷,辣的是葱椒巷。 按方位指,有上,下街,南市街,光上街分为三股,十字街口到莫家桥叫钞库前街,莫家桥到长竿街叫棋盘街,剩下的叫上街。还有东、中、西、新河沿等街。 按历史遗迹取名,有上营街,下营街,忠烈庙前,道前街,县学街,豉楼街,天皇巷等等。 按数字取名,有三圣巷,四喜亭,五圣街,六家巷,七家巷,八角亭,九曲巷,百岁坊。 按手工作坊,有仁德,衣锦,百岁,开明,盛世,美俗。己废弃的有四十七个坊,如正德、育德、先义、立政、武镇等。 最多是按达官贵人取名,如童杨戚陆祝郭崔僇殷李贵方江应毕费王高汪龚唐,及徐家巷等等。 这里再介绍二条街巷: 退智巷。解放前,这条街有个极为不雅的名号——偷鸡巷。位于市中心,长卄米宽只有一米,是小湖南破石村余智远的古居地,因其后代余智侃迁往华丰楼。由于一代不如一代,而“退智”按衢州方言同音于“偷鸡”,因而叫“偷鸡巷”。 水亭街。范围是西城门到县学街这一路叚。明清时代,这里是水陆码头,山货陶瓷饮食等比比皆是,店铺林立、百贷营集,商旅穿梭、热闹非凡。然而,为什么叫水亭街,现今的人却鲜为所知。按理讲水亭街周围,肯定有个亭子,而且应该叫水亭。据《衢州地名志》记载,大西城门外的水坪上建有一亭,名曰:“卷雪亭”。衢江水从亭下流过,因此大西门俗称水亭门,街名亦称水亭街。 这条街名有句名联,谓:“水亭街,街停水,水亭街上涨大水;浮石渡,渡浮石,浮石渡下不浮石。”横批是:“水亭浮石”。 衢州三怪 补充摘录于:兔兔的兔牙 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民间至今尚有流传的说法: 地点: 第一怪:为县学池塘(在今县学街)的白布怪,是观音娘娘的腰带变的。像一匹白布铺在地上,如果有行人去捡,便被缠住身子,拖入池塘活活淹死。 第二怪:为钟楼(在今钟楼底街)上的独角怪,是魁星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独角怪追,就会得病,不久就会死。 第三怪:为蛟池街(今蛟池塘街)的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夜深人静便灰发出可怕的叫声,居民听到声音都会被下得肚子痛,不久就死了。 此即衢州三怪也。 “衢州三怪”的故事载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其实,在蒲松龄写此书之前,如“钟楼大头鬼”、“县学塘白布怪”之类的传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古时候,衢州人出城门就是乡下,就是距南北深山野岭也只一二十里,加上多战事、多灾荒、多变故,让人常有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悲凉之感。因此,衢州一带祭奠亡人的节庆就比别的地方要多一些。这里除了清明要上坟,还有农历七月十五、冬至、春节,不同的村子还一些不同的节祭。曾在衢州开元观读道书的唐代诗人顾况,在凭吊衢州才子唐代中书侍郎徐安贞一诗中,就写出了这么一种气氛。这些可能是神怪故事产生的社会生活基础。 至于蒲松龄与衢州来往的细节以及写作的有关背景,这是一个有待专家考证谜团。《聊斋志异》一书刊刻以后,三怪故事就有了一个较为规范的版本,流传也更为广泛久远。全文不长,不妨摘录如下: 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弛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则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衢州三怪”的故事,在衢州一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城乡版本虽各不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世纪60年代初,一代伟人毛泽东途经衢州,专列停在金华某个小站,当地的领导前去汇报工作,谈话间毛泽东专门问及了“衢州三怪”一说,问在座的同志是否知道。可惜当时在座的领导们面面相觑,无人能够对答。这则真实的故事意味深长。一是说明了毛泽东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学识渊博,连如此闲书上的一则小小的故事也了如指掌。二是说明了开国领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重视。他笑着对在座的同志说:“在一个地方工作,就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嘛。”三是体现了毛泽东儒雅和幽默的领袖风采。他对下面干部的启发和教诲,往往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某些意味深长的故事来点拨,而且信手拈来,风趣而又深刻,让人终生不忘。这段往事,让这个神怪故事更增添了一层奇异的光彩。 蒲松龄的《衢州三怪》一文所述:在月淡风清的夜晚,县学塘的白布怪就会化作一匹白练,横在路上,路人如弯腰去拾,白布就会腾空而起把人卷入塘中。这则故事虽说荒诞奇特倒也耐人寻味,一个人对途中的飞来之财是不能有非分之想的,意外之财往往就是意外之祸呵!当年蒲松龄写这则故事是否有如此的想法,我们已无从查考,但书中给人的警示却永远闪烁着思辨的光芒。蒲松龄的这则神怪故事,为衢州这座古城平添了一种神秘和离奇。 如今白布怪的遗址仍在,县学塘相临的旧房已经拆除,县学塘也已经修复拓宽,周围建起了亭阁、花辅,草坪,供市民闲暇时来此休闲娱乐。如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坐在塘边,彩灯闪烁,水波粼粼,树影婆娑,再说一段关于白布怪的故事,更觉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顿发思古之幽情。 据传说,三怪中的大头怪是楼身于钟楼上的。每到深夜,大头怪便会发出嘎嘎嘎的叫唤声,有谁如听到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便会一病不起。有一年,有个学徒胆子很大,听到叫声毫不惧怕,提起了一盏灯去上毛厕,大头怪怕光,见学徒迟迟不把灯拿走,便说:“大人好大胆也!”学徒应道:“小鬼头不小哉!”说完用揩屁股的手纸在大头怪嘴上一抹,拎上灯盏顾自走了,从此大头怪销声匿迹。可惜聊斋主人可能没听到这则故事,否则蒲老先生会写得更加精彩。 远近闻名的钟楼,位于城区北门街南端,据《衢州市志》记载,钟楼为明万历年间太守张尧文所建。楼高七丈,在当年的衢州城,这巍峨壮观的钟楼傲然独立,雄视三衢,不仅是一处景观,更重要的是既报警又兼报火警。楼上重达1.5吨的大 钟,声音洪亮悠远。钟声舒缓悠长,报的是晨昏时辰,街巷平安;假如钟声急促激越,报的一定是让人心跳的火光之灾了。这口钟不仅声音浑厚优美,在大钟上还铸有经文、铭词,及各种精美的花、草、鱼、虫图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口大钟被入侵衢城的日军盗掠,运回日本,从此钟楼无钟,钟声也随风飘逝。钟楼现只存基座,由于年久失修,日渐损坏,终于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上面的钟楼被拆除。由石头砌成的楼的基座还顽强地坐落在这繁华的闹市区,四个宽敞的楼门,分东、南、西、北,四方通畅。有人说它象征着衢州自古就四省通衢,而我说这四个通畅的楼门,倒像四个张开的嘴巴,在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世事沧桑,兴衰荣辱。忙碌的人们每天从这里匆匆而过,也许对这风光不再的钟楼不屑一顾,也许对这早已成了历史陈迹的钟楼熟视无睹,但它那洪亮悠远的钟声响在古城历史的深处,时光的流逝无法将它泯灭。现在钟楼已经修复,曾经显赫一时的衢州钟楼又重新矗立在它该拥有的位置,与市民们倾心长谈。 而鸭嘴怪则潜伏在蛟池塘中。当年的蛟池塘紧邻城南的城墙脚下,也是到了夜深人静时分,鸭嘴怪就会发呱呱呱的叫声,谁从塘边经过,听到这种叫声,肚子里就开始隐隐作痛,回到家自然是在劫难逃。这一传说让偏僻的蛟池塘一带更觉冷落荒凉、阴森吓人,让路人谈怪色变。今天的蛟池塘四周已是高楼林立的居民区了,小小的遗址,像那则小小的神话故事一样,成了衢州古城古老的记忆。 补:后来尉迟恭督造衢城,誓除三怪。恳请盈川城隍杨炯及其祖二郎神杨戬为助,戬以额上火眼远瞩,且上天入地求索,始知独角鬼者魁星之朱笔也,白布怪者观音菩萨之腰带也,鸭鬼者西王母瑶池中老鸭也。于是奏求玉帝降怪。后受命,以玉帝所赐三宝收服。一为魁星笔筒,二为观音拂尘,三为西王母发簪。 烂柯山下石室 剝皮堰 在中國水利历史上或者世界水利历史上,都江堰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垻引水的伟大水利工程。它养育了四川盆地幾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和一千万亩土地的灌溉面积,使四川盆地成为名付其实的魚米粮倉,使四川成都成为中國的天府之都。 而我们衢州的石室堰,也是比较享有名声的,在浙江省来讲水利工程建设,在封建社会是屈指可数的,衢州石室堰是屈指可数的其中之一。石室堰是处于鸟溪江的中段,相传,唐朝時,衢州以前叫西安,信安,是唐朝初期建县时,将四周筑城墙,城墙外靣挖城河,城内筑内河,而城河水引乌溪江水为源头,源头设置在石室与对岸的偃头村,将乌溪江的水沿新开挖的人工河从堰头村经官堆、石坑窑、松园、五坪、上洋、官庄一直到衢州南湖即城河,全长十五公里。 石室堰亦是一项衢州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同样养育了几万人的生活必需用水,同样灌溉了几万亩农田荘稼的用水,改变了唐朝以前“人食人”的荒涼景像,使衢州的千溏坂成为浙西盆地的小糧倉,广大乡民虽不能丰衣足食,却不至於流離失所,背井离乡。石室堰是一项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就拿臽米的水碓来讲,沿石室堰就有近十座如官碓二座、石坑窑碓、叶破碓、五坪碓、上洋碓、余坊坪碓、强盗碓、石头坪碓。它解决了几万人的吃饭问题。石室堰也是一条完正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二岸佈满了支流,各条支流又满足了各支流村庄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的灌溉用水。 在石室堰的东岸,分别有: 1、从巨化周边孔家村旁,分出的上叶溝,它经过上叶村、松园村东部、经魯家桥到上妙村戴家村,然后流回乌溪江;2、現在的巨化1号鸳鸯楼处的石坑垻,即現在叫白沙渓,又流向十五田铺、到梨园流入乌溪江;3、花元溝;4、松园溝;5、虹口溝;6、上洋溝;7、双桥溝;8、叶家田铺溝;9、双石溝;10、童家溝;11;官庄溝;12、野猫溝;13、洪桥溝,等等共计十六条溝,最后由魁星坪富儿垻,出一溝到衢州城墙的东面和北面的防城河,然后分二处出水:一是从衢州二中边流入浮石坛,二是从德坪垻流入巨江。 在石室堰的西岸,有头溝、二溝和三溝,五坪溝、道士溝、及龙塘溝,合计六条溝。然后经双水桥流入衢江。 石室堰的主流水流,向衢州的防城湖即現在的南湖到大南门的洪山垻流向衢江。还有一部份水径小南门的通仙桥流入市区,分别径东河、中河和西河,组成市区的网状水系、供应市区的生活用水,最后经衢州三亇水门流入衢江。 石室堰可以说是旧衢州的古代水利笫一大堰,也是旧衢州数万人的生命堰、毌親堰。是旧衢州劳动人民伟大科学的农田灌溉水利堰,是旧衢州数万人民辛勤劳动坚苦奋斗和天斗和大自然斗的伟大工程堰。 由于石室堰年久失修,宋朝乾道二年(1166年)委派西安邑丞张应麟主持修建石室堰,将被冲毁的旧石室堰垻址由石室向上移,移到現在的响声谷旁,筑起了土石垻。並在石室堰向下到松园村处建造一座石拱桥,桥髙四米,桥宽五六米。这在旧衢州可以说是最大的石拱桥(可惜该桥於1979年折毁建公路,並在衢州市建平板石桥名洪桥)。同時規定每年旧历六月初一到八月初一为止,封堰二个月,禁止开堰,禁止木伐和船隻通行,有利于石室堰不断水、不缺氷、不少水,使石室堰二岸及衢城人民生活用水得到保障,使石室堰二岸十万亩农田用氷得到保幛。 当时,西安邑丞张公麟一心为旧衢州人民大造水利建设,而无私忘我的精神,激励着旧衢州人民的斗志昂杨,使石室堰的工程建设日益巩固和加强完善。然而这一利国利民的水利建设和石室堰的管理措施,却触动了龙游木老虎的神经。就在西安邑丞张公麟发布一条郡令:凡是石室堰封堰期间,任何人不得冲堤开堰,否則放堰人将受到严励惩罚,“剝皮抽筋”。这一严励措施博得了西安乡民的贊同和拥护,同時也威攝了妄想偷水放水的木材販子,特别是龙游“木老虎”也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所谓的“木老虎”就是龙游的一木材商人,从遂昌或者小湖南山民中収購了大量木材,然后扎成木排,通过乌溪江氷中运输,运往杭州上海等地。由干石室堰封堰,龙游商帮大量的木排只能停在石室堰上方,即現在的横路和下石埠,只有耐心等待放堰之日,开堰之時。 西安邑丞张公麟有一公子,年纪十八岁,因受毋親溺爱而無知骄橫,径常与一批“腊腿”到酒館茶楼寻欢作乐,龙游木老虎就设计拉拢张公子,妄图利用张公子的年少无知和不知天髙地厚,和邑丞张应麟的虎毒不食子的一切动物的本能。以丰盛的酒席款待张公子,以激将法激励张公子,致使张公子带着酒兴,来刭石室堰,准备拆坝。埧上守堰人员好言相劝,然而血气方剛的张公子,凭着“我是邑丞的儿子”,将石室堰的堤坝冲毁、放堰。龙游木老虎则乘机将停放在堰上木排乘势而出。笫二天,整条石室堰幾乎全线断水,全线枯水,严重影响旧衢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用氷、严重影响石室堰近十万亩农田氷利灌溉。 当邑丞张应麟赶到石室堰現场時,只見堰口大开,龙游木老虎的木排几乎全放光,滚滚堰水冲向了衢江,气得邑丞咬牙切齿。他立即查找厡因,是龙游木老虎的所作所为,而且更想不刭的,带头毀偃的竞是其儿子,张邑丞立即抓了龙游木老虎和自已的儿子。 处死木老虎,真是小菜一碟,然而处死自已的儿子谈何容易?有令行禁止的法定厡則,有自己的骨肉情感,更有夫人的不依不挠。“是严励惩罚儿子,还是失信于民?”邑丞张应麟处於高度的两难之忧。如果要处死儿子真的於心不忍,下不了手啊;如果要宽恕孽子則失信於民,今后石室堰如何能令行禁止?何况顶头上司二只眼睛盯着事态发展,怎样报効皇上、为国尽忠?到那時不但救不了儿子性命,恐怕自已的命也在数难逃。是为民造福还是大义灭親,西安邑丞张应麟选择了“大义灭親”。当处死张公子的佈告貼出去后,巨城广大市民及石室堰二岸乡民無不感动,西安邑丞親手将儿子绑赴石室堰刑场,让刽子手扏行死令,然后剝皮。当然,龙游木老虎也难逃一劫,除了判死、剝皮以外,可能还要増加抽筋。 失了親人的西安邑丞张应麟,他仍然和乡民戦斗在石室堰的笫一线,仍然修堰、填堰和护堰,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不知多少春秋雨水,遨过不知多少岁日寒霜。有一年,西安邑丞张应麟骑着一匹白马巡視在石室堰,突然马失前蹄,跌失在石室堰上,他再也没有起来过......。他被追认为少卿,人们为了纪念他,将石室堰戏称“剝皮堰”,並在石室堰西面堰头村修建了一座“张公祠”,世代香火不绝,告慰英灵。 民间相传,当夏天時分,晚上月亮高挂头顶時,你漫步在石室堰旁,往垻址一看,可以隠隐约约看到一张人皮仰卧在堤垻上,使人毛骨悚然。另一说法,月夜之时,可以看到张应麟骑着白马、来回走动,巡视在石室堰的堤垻上,因此又有人将石室堰称为“白马堰”。 明朝开國宰相、军事家、文学家刘伯温,路过衢州時,看到了如此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而赞不绝口挥筆题字:“千家千黍千家福,一日渓流一日忠。” 风水之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衢州古城,因府山要塞而逐步筑城;城外四面环水、城内河道纵横,素有“小苏州”之称, 古衢州城饶有古国风味,俗称四省通衢,即江西、安微、福建及浙江相连,翻开全国地图,全国县市通四省边界连接的唯一市县只有衢州,其它县市只有二到三省交界。 古衢州府城,四周城垣高筑,共有七座城门、并设有城楼。东面有:东门(称迎和门);南面有:大南门(称通远门或礼贤门),小南门(称通仙门);西面有:大西门(称水亭门或朝京门),小西门(称通广门);北面有:浮石门(称永清门和拱宸门);西北角上还有一座小城楼:西安门。 城中建造了九楼八阁十三厅。九楼有:女楼,西城华丰,延月,永淸,碧春,步云,钟楼,鼓楼,合九楼。八阁有:稽古阁,思鲁阁,云山阁,从山阁,夕桂阁,环映阁,景高阁,及慈云阁,合八阁。十三厅即:演武,杨家,海道,氷巡,元宝,都宪,状元,捡察,进士,理刑,协办,探花,及花厅,合十三厅。同时建有庙宇二三十座,其中孔庙,天宁寺,周王庙,城皇庙,忠烈庙,关公庙,娘娘庙,南禅寺,三清玄妙覌。 衢州是个盆地,没有过境的江和河,十八条发源深山老林的源头水汇集了衢江,哺育了衢州人民。其中九龙湖的水清凉透澈味甜,是一级水源,全国大部份地区闹旱灾无水喝,可衢州人却无一天断过水,跑到杭州上海戓者更远的地方,哪里的水就是喝不惯,白开水就像喝药水,又咸又浑还带点泥土味,不放茶叶休想往口中灌。然而一回到衢州,首先笫一件事就是喝衢州水,而且一喝就是三大碗。 衢州是块风水宝地,近百年来没有任何自然灾害,有点自然灾害亦是局部的,范圉也是很少很少,什么风灾旱灾氷灾雪灾冰冻台风还有地震沙尘暴等,彷佛与我们衢州无关,全国还有多少地方没有自然灾害?就拿雪灾耒讲,云南贵州都有雪灾,造成多大损失交通堵塞,电力倒竿而且是大面积的断电,而衢州却丝毫未损,威然圪立。这是我们衢州人民的福气这是我们衢州人民的运气,为什么??为什么??? 衢州早在三千年前中国的仁圣徐堰王南迁刭衢州。 衢州早在一千年前中国的师圣孔后代南迁到衢州。 不是风氷宝地仁圣师圣南迁来干啥??? 文人与衢州 公元788年,白居易17岁曾到衢州任所,后任杭州刺史,对衢州的情况可谓比较了解。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江南大旱,白居易在《秦中吟》之七的《轻肥》一诗中写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又《江郎山》: 林虑双童长不食,江郎三子梦还家。 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 又《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唐孟郊描,写烂柯山: 仙界一月内,人间千岁穷。 双棋未变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虹。 清赵熙天,面对脊龙门自然鬼俯神造的天然奇秀,作《龙门峡道中》: 出郭二十里,入山千万重。 遥寻瀑布水,忽听松林钟。 石涸樵生路,云开雁过峰。 传闻葛由侣,于此伏虬龙。 刘禹锡 烂柯山下旧仙郎,列宿来添婺女光。 远放歌声分白纻,知传家学与青箱。 水朝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 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 [宋]赵蕃 《衢州城外》 才得新晴半日强,廉纤又复蔽朝光。 梅花黯黯春将暗,麦垅青青饵欲香。 野水数弯流以决,晚山几叠澹而长。 秋风红叶骑驴去,归日侵寻且载阳 [清]尤侗 望江郎山怀东山读书室 石者白为云,云者青为石。 云石不可知,一片空蒙色。 三蜂豁复开,面面芙蓉出。 天半卓奇文,千古江郎笔。 [明]刘基 过闽关 关头雾露白朦朦,关下斜阳照树红。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粳稻入闽中。 衢州市药王山: 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江山奉化毛氏祠堂宋室开基八百年,江山衍脉三千里 [明]徐渭 江郎山 危蹬发闽甸,孤壁矗江浦。 日如云外升,天从隙中度。 标映翠逾莹,赭错苍微护。 不爱山人樵,自山水沉树。 高顶澄方地,遥夜足春雨。 蝌蚪自依苔,鲜鳞倏飞雾。 何以致兹奇,鸟攫涸流鲋。 清夕听啼猿,白日接仙驭。 仰止莫能攀,搔首徒延伫。 [宋]柴随亨 双郎山 世事无情几变迁,郎峰万古只依然。 移来渤海三山石。界断银河—字天。 云卷前川龙挂雨,风生明洞虎跑泉。 群仙缥缈来笙鹤,石顶天香坠玉莲 [宋]杨万里 江郎峰三石山 走遍名山脚不停,见渠令我眼偏明。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 [宋]辛弃疾 当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宋]陆 游 过灵石三峰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 晓日瞳雪末残,三峰杰立插云间。 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 比较完事的叙说衢州有: http://blog.sina.com.cn/u/2304892054 (博客:老衢州)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74581805_2_1.html ( 深居简出 ) http://blog.sina.com.cn/zyj4421 http://bbs.hupu.com/53081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7128.htm http://www./whmy/whmy_04.php http://blog.sina.com.cn/e2989(黑白令) http://blog./html/10/4210-41978.html(易天放) 注: 原稿:二人余等 整理:田笠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