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零食该不该吃?

  2012-09-29
        中药零食,通常是指含有中药成分的零食,其中的中药成分是经卫生部门规定的药食同源范围内的可添加物品。中药零食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偏方,严格来说还是一种食品。最常见的此类食品主要有龟苓膏、阿胶枣、黑芝麻糊、茯苓饼、薄荷糖、酸梅汁、凉茶等。
    中药零食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药品或保健品。中药零食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而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虽然它也是一种食品,但它与中药零食不同的是它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

  一般商店所销售的中药零食的食品说明大都会列出主要的中药成分,但最为关键的成分含量及非适应人群却没有被明确标出,这也是它不等同于保健品的地方:我国保健食品相关条例明文规定,保健食品必须要标清保健作用、适宜人群、食用方法以及适宜的食用量等。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标签、外包装是否标有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志,并且看是否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食健字”文号,然后看自己是否为适宜人群,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如果为“药健字”,则是保健药品。而“中药零食”作为一种普通食品,在购买时只需查看其外包装上是否有“食字”号。 

      中药零食中“药”的成分,既有特定的药理功效又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用药讲究辩证、因人而异,含中药的零食并非人人适合,因此在选择中药零食时应该慎重。比如,黑芝麻糊有滋养身体、补充热量、乌润头发等作用,但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却需忌食。

 既然是零食,应该认清它的功效和作用,不能将它作为日常的营养食品,因为对食品营养认识的误区导致的盲目食用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一些厂家将这些中药食品说明制作得非常简陋,并没有标明食品的成分含量以及非适宜人群,因此大家最好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零食,以免因误服造成身体的不适。

  家庭主妇在给儿童购买这些食品之前,最好能充分了解这些食物的药性、禁忌和吃法,千万不可简单把它当作“零食”来看。因为小孩的体质较弱,身体会对一些中药成分产生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疾病。

“中药零食”作为食品,客观上来讲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是在购买、使用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因栀子是清热的,而麻黄是发汗的;再如,服用这些含有中药成分的食品要因时令而制宜,身体本不缺乏某种营养成分而摄入过量,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中药零食该不该吃?
     有的食品中的中药成分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它并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群,因此大家在选择中药零食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最好听从专业中医师的建议。

  以酸梅汤为例,它是中国传统的消暑饮料,也是最常见的中药零食之一。酸梅汤的主要成分乌梅里的柠檬酸能帮助吸收维他命及酵素,还能预防疾病及消除疲劳。乌梅里的苹果酸把适量的水分导引到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乌梅对治疗口臭及宿醉的效果也很好。一般来说,乌梅具有止泻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敛肺、涩肠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虚热消渴。但是感冒发热、咳嗽多的人群忌食乌梅,菌痢、肠炎初期的患者也需忌食乌梅。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怀孕妇人产前产后最好也不要吃。
  再比如经常抽烟的人,为了缓解口中的异味,兜里会备一些薄荷糖。不少希望提神醒脑的上班族也把薄荷糖当作常备零食。薄荷其实也是一种中药。薄荷,土名叫“银丹草”,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中。正宗的薄荷糖里含有少量的薄荷提取物质,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有助于缓解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等病症。但是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常见的中药零食作用和它的食用方法
  龟苓膏

  中药成分:龟板、土茯苓、生地黄、蒲公英、金银花、菊花等。

  食疗作用:清热解毒、滋阴补肾、消除暗疮、润肠通便。  

  对于经常口干心烦、面部痤疮、习惯性便秘的阴虚之人,龟苓膏是非常适合的办公、居家零食,因为它滋阴润燥,可缓解阴虚症状。超市卖的盒装龟苓膏,每盒大约有180—300克,每天吃一盒就足够了,每周不要超过3盒。因为龟苓膏有清热排毒的作用,偏于寒凉,一般胃寒和脾胃虚弱的人还是少吃为好。龟板有兴奋子宫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孕妇不能吃,月经期也不宜多吃。

  阿胶蜜枣

  中药成分:大枣、阿胶。

  食疗作用:补脾和胃、益气安神、养血补血,滋阴润燥。  

  阿胶蜜枣越来越受女性朋友的喜爱,很多白领都喜欢在抽屉里放一袋。其实,阿胶枣只适合气虚或血虚体质的人食用,有助于改善面色黄白、心慌怕冷、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状。常言道,一日三颗枣,青春永不老。但是阿胶枣不太好消化,每天不要多于10颗,另外,蜜枣滋腻不好消化,多吃还容易上火。就作用来说,其实晒干的大枣是最好的,既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煮粥等。而这种做成蜜饯的阿胶枣,一般的食用量在一天6颗左右,不宜过多。

  凉茶

  中药成分: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

  食疗作用:清热除湿、滋阴去火。 

  凉茶适合温热体质的人,如通常面红目赤、急躁多语,经常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大便干结不通畅者。凉茶不宜喝太多,更不能拿来当水喝,过量喝凉茶会损耗人体的阳气。每天喝200—400毫升,不宜再多。寒凉体质的人尽量不要喝凉茶,寒凉体质的人通常面色偏白、气短懒言、容易疲劳、手脚冰凉、大便较稀。

  茯苓饼

  中药成分:茯苓。

  食疗作用: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别小看茯苓饼,它可是很好的健脾食品,经常吃点茯苓饼,有助于提高食欲、帮助消化,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感冒、咳嗽。对于肾虚所致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茯苓饼也有一定的食疗价值。现在市面上的茯苓饼里添加了蜂蜜、白砂糖等原料,含糖量往往较高,如果有时间,建议尽量在家用茯苓粉自制茯苓饼,方法是,用茯苓粉与糯米粉调成糊,微火摊烙成薄饼即可。

  枸杞

  作用:清肝明目、降血糖、抗疲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

  枸杞同茯苓一样既好处多多,又性平温适合的人群很广,也有很显著的保健作用。所以很多人把枸杞当成零食每天抓几颗来吃。但是丘振文副主任药师指出,枸杞虽好,也不宜多吃。一方面是经期的女性,因为枸杞也具有补血的作用,有可能会增加月经量,另外,枸杞吃多了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枸杞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煲汤,与菊花搭配泡茶,还可以煮粥。

  陈皮

  原料:柑橘果皮

  作用:消食、行气、祛痰、理脾

  陈皮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对于保护心血管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专家指出,陈皮还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一些病人在服药期间可能会口干,吃一些陈皮可以很有效地缓解,生津止渴。

  提醒:经过加工的蜜饯陈皮,特别是九制陈皮由于其加工工艺和方法,使得其中含盐量较高,肾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都要注意,不要过量食用导致钠盐摄入过多。陈皮每天食用量不超过30g,没有经过加工的药用陈皮用来泡水喝效果更好。

  炙姜

  原料:姜

  作用:温阳驱寒、抗呕吐、化痰

  炙姜性辛温,特别适合体质虚寒的人,有很好的温补作用。同时,姜还可以有效抗呕吐,晕车船的人,以及有妊娠反应的孕妇都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炙姜,止呕效果明显。另外,炙姜还可以促进发汗,对于感冒着凉也有很好的食疗效果。但是专家指出,因为姜还是属于辛温属性,所以过量食用易导致上火和口腔溃疡,所以建议每天的食用量为每次不超过3片(10g/片),每天至多两次。

  无花果

  作用:缓泻、降压降脂、健胃润肠、清热解毒

  新鲜的无花果其实不怎么甜,晒干之后甜味才显现出来。无花果的味道酸甜,可以很好地健胃开胃,也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近些年其降压抗癌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提醒:这种加工过的无花果同陈皮一样含盐量较高,肾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建议,无花果还可以用来煎水服用,或者和蘑菇一起炖服有益气扶正的作用。

  山楂片

  原料:山楂

  作用:消食、活血化淤、降血脂

  山楂片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能够刺激消化液分泌,一方面可以促进食欲和消化,但同时,有胃溃疡的病人则不宜食用,可能会诱发胃出血。同时,一些家长喜欢把山楂片给孩子当零食,但是经过加工的山楂片含有较多的糖和淀粉,食用过多也不利于健康。尤其是糖尿病病人需要特别注意。

  桂圆干

  原料:桂圆

  作用:补气血、养血安神

  桂圆是常用的滋补品,尤其是冬季,广东人会经常用桂圆煲汤、泡水等,滋补效果明显。但同时,桂圆性热,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本身体质燥热的人就不适合过多食用,因为容易生内热,表现为大便干燥口干、上火等症状。

  薄荷糖

  作用:清咽利喉

  薄荷糖中的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也是一种中药。正宗的薄荷糖里含有少量的薄荷提取物质,有助于缓解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病症。但是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黑芝麻糊

  作用:润脏美肤

  黑芝麻糊有滋养身体、补充热量、乌润头发等作用。但是患有慢性肠炎、腹泻者需忌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