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袁萌:“好奇号”传回火星水成岩的新证据 这是“好奇号”传回的火星表面存在水成岩的特写(Close-up)照片( 这个特写镜头是“好奇号”在旅途中拍摄的,这一事实无须质疑。我们把话说白了就是:火星表面曾经存在小河流(Stream),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美国宇航局NASA专家说,这种情况至少存在数千年年之久,或许存在了数百万年,但是,现在还不清楚这是发生在多少年之前的事情。 当前,国内外媒体都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火星表面曾经存在小溪流这一重大发现上面,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深层含义。比如,火星为什么会长时期存在“水流”?“水流”必须从高处流向低处,这是常识。关键问题是,在火星上,水是怎样从低处跑到高处的?在火星上是什么机制保证了水的这种“循环不息”?在火星上有什么物理因素可以使得“水倒流”(从低到高)?很显然的答案是:依靠阳光的水面蒸发作用。我们进一步追问:在当今火星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占95.32%),当地表水变成“气体分子之后,会被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挤压上升到火星大气圈的外围而散失(火星引力较小),不会形成水循环、因为,气体水(H2O)分子远比二氧化碳(CO2)轻多了。这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古代的火星大气层的化学元素成分肯定与现今的不同,而且是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推断:古代火星大气环境必然是温暖(warm)与比较潮湿的(weter)。我们有这一点(认识)就足够了。 既然古代火星存在小溪流,大气成分与现今的不同,那么,为什么现在火星上小溪流不见了?为什么在现今的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据了统治地位?是什么化学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火星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慢性氧化)作用,火星会产生这么多的二氧化碳吗?这种种疑问都在”好奇号“心中泛起,我也是这样的。”好奇号“的最新发现捅出了”大乱子“,一连串的疑问去问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