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淋病外洗方 患淋病后内治是主要的,但是某些外用清洗剂也是有帮助的。这是因为,外用清洗剂可直接将局部的细菌杀死,并能冲洗掉脓性分泌物。常用的外用清洗剂有3%硼酸水,0.1%雷夫诺尔,以及皮肤康洗剂,洁尔阴洗剂等。必要时可用马齿苋30g,黄柏30g,野菊花30g,苦参3
0g,煎水待温后冲洗阴部。 (1)滑石粥(《寿亲养老新书》) 组成 滑石30g 瞿麦10g 粳米30~60g 用法 先将滑石用布包扎,再与瞿麦同入水中煎煮,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稀粥。空腹服用。 适应证 主治淋病属湿热证者。 (2)冬葵汤(《药性论》) 组成 冬葵叶200g 用法 煮汤食。 适应证 淋病属湿热证者。 (3)石韦汤(《贵州草药》) 组成 石韦15g 连线草15g 猪鬃草15g 用法 水煎取汁,代茶频饮。 适应证 各型淋病。 (4)葵根饮(《圣惠方》) 组成 冬葵根30g 车前子15g 用法 煎汤取汁,代茶饮。 适应证 各型淋病。 淋病防治常识 淋病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目前其发病率排在性传播疾病之首。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纯性尿道炎,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及脓尿;也可表现为除尿道炎外并发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症状更为复杂,如会阴部不适,遗精,性交痛,血性精液,女性白带增多,腹痛,月经失调等。严重者可出现腹膜炎及淋菌性败血症,表现为高热、腹痛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本病是危害性较大的性病之一。
淋病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疾病,在2000年前的医书中就有类似症状的记载,一般讲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淋证”、“淋浊”、“毒淋”范畴。但是出现淋病的确切年代还不能肯定,中医学中的淋证,指排尿不畅,点滴而下,甚或茎中作痛。“淋”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如“小便赤黄甚则淋也”,但此处淋主要是指泌尿系感染。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把淋证分为石淋、痨淋、血淋、气淋、膏淋五种,很多人认为此处膏淋已包括了一部分淋病的内容,但颇有争议,某些学者认为膏淋是指乳糜尿或前列腺炎,并不包括淋病。中医文献中首次肯定记载淋病的是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他说:“若小便行将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后而痛者,气之陷也;若小便频数而痛,此名淋浊。”这里不但记录了淋病的疼痛、尿浊等主要症状,而且分析了它的病机。近代中医多将淋病称为“毒淋”或“花柳毒淋”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就记载有治毒淋的“毒淋汤”。总之,淋病是一种随着人类性活动产生的疾病,当然在目前开放的年代,人们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淋病会逐年增多。 (1)湿热下注:由于酒色,内蕴湿热,外染淫毒,以致湿热毒邪下注,影响膀胱气化,发为淋病。 (2)湿热瘀阻:湿热之邪不能及时清利,瘀阻于内,与气血相搏,则湿阻血瘀,气化不利,故常有尿道疼痛不适。 (3)肾气虚弱:由于淫欲不节,房劳过度或者久治不愈,耗伤肾气,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早期的湿热下注型淋病偏方验方 所谓湿热下注型淋病,即早期无合并症的淋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病急,尿道肿胀,尿道口红肿,有黄色脓液流出,尿频,尿急,尿痛,妇女白带骤增,脓样腥臭,外阴奇痒。这是由于湿热之邪下注,阻滞气机,膀胱气化不利,则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湿热与气血相搏,蕴而成毒则尿道肿胀、脓液溢出或白带腥臭,外阴奇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阻滞之候。故治疗宜清热除湿,解毒通淋,常用的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下面的处方常被应用: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败酱草10g 野菊花10g 土茯苓30g 地丁草30g 车前子10g 泽泻10g 方中龙胆草、黄芩、柴胡清泻肝胆实热;败酱草、野菊花、土茯苓、地丁草清热解毒,除湿通淋;车前子、泽泻淡渗利湿通淋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解毒、通淋之功,故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型淋病。 湿热瘀阻证的淋病偏方验方 一些慢性淋病,即病程超过1月以上的淋病,中医常辨证为湿热瘀阻证。它的主要症状为脓尿减少,但小便涩痛,小腹胀痛,严重者尿道狭窄、输精管梗塞。伴心烦口渴,渴不欲饮,失眠多梦,头昏头痛,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沉细滑或细涩。这是因为湿热之邪瘀阻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通,则小便涩痛,小腹胀痛,严重者尿道狭窄、输精管梗塞。渴不欲饮,失眠多梦,头昏头痛都是由于血瘀内阻引起。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沉细滑或细涩,依据中医理论均为湿热夹瘀之兆。 对于湿热瘀阻的患者,治疗主要是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常用的方药是: 黄柏10g 赤芍10g 泽泻10g 泽兰10g 木通10g 制乳没各10g 琥珀粉3g 鸡内金10g 方中黄柏、泽泻、木通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赤芍、泽兰、制乳没、琥珀粉活血化瘀,通淋止痛;鸡内金活血散结。全方共奏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通淋止痛之效。湿热重者,加入龙胆草、土茯苓;夹毒热者加入野菊花、鱼腥草;小便淋涩不畅者加入马鞭草、三七粉。以上中药方剂仅供参考。中医治病因人而异,找有经验的医生治疗是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