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忻州地区集市研究10

 黑老赵 2012-09-30

第五章 明清时期忻州地区集市的功能
农村集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着白尽相同的功用。在明清时期,忻州地区的农村集市的主要功能如下:

5.1满足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集市历来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及日用百货的集散市场,居民的日常用品在这里应有尽有,通过集市交易,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在农村社区中,集市庙会还是广大农民沟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各处一方,彼此见面困难。因而,只有在集市庙会上,才更便于人们与不同村庄的人们交流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例如各村村民之间的债务问题,大多数约定在会期接头,在此结帐还债。媒人撮合,牵线搭桥,男女见面、双方定亲,往往也选择在集市庙会上协商解决。农民娶嫁、所需首饰、衣服、嫁妆等物件,一并在此购买。婚丧嫁娶、生子、满月、定婚等的日子,也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给亲友,集市庙会便成为一个传递信息的重要场所。

5.2满足了当地居民生产资料的需要
农村集市不仅是生活资料市场,也是生产资料市场,不仅为满足农民衣食日用方面的各种需要服务,同时担负着保证农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正常运转的职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对市场的依赖也就越大。在广大农村,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之外,牲畜、肥料、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手工业原料都是集市商品交易的主要内容。例如五台县台怀镇的六月骡马大会,就是借买卖骡马之际、兼之交易肥料、种子、农具、衣物、布匹、杂货、粮食、纺织品、编织品等等。

5.3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变化
集市的性质和交易对象决定了农业产品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在明朝时期,忻州地区以种植高粱、玉米、水稻、谷子等大秋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不多。到清朝时期,随着集市的发展,受商品经济影响,许多农民改变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单一的传统经营结构,瓜果、蔬菜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地处山区的西八县,广大农民更是把种植经济作物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集市的发展带动了养殖业的兴旺,畜牧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口外”经商的人把蒙古民族传统的养殖技术带回“口里”,发展了当地的畜牧业,同时也把那里的优良品种引回“口里”,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忻州地区的东六县在养殖业方面,除了养殖马、牛、骡、驴、猪、羊、鸡之外,还增加了养殖奶牛,而西八县由于地处山区,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有的则专门靠养殖业维持生计。

5.4促进了农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集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集市的出现需要越来越多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及林产品,一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不同程度地卷入市场,与商品经济发生联系。集市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广大农村为其提供更多的原材料,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例如定襄县宏道的戏剧头盔制作、木雕、石雕;河边的砚台、剪纸、面塑;五台县的陶瓷制品;原平市的造纸、纸扎;代县、繁峙县的金银首饰;宁武县的柠条编织(篓、筐、篮、箩头等);河曲县的泥人等等。明清时期,忻州地区集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张,大大促进了专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增长,使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的范围更大更广。

5.5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集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集市还是庙会,商品交易都是主要内容。忻州地区各县由于交通位置的便利,大都与区外发生着经济联系。许多农民纷纷从事商品经营,有的人还进行长途贩运,这明显具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性质。当地及外地的商贩到集市来贩卖商品,沟通了各县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和农村市场的发展。随着贩运贸易的发展,本地集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贸易,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于是忻州地区的集市经济冲破了区域范围,扩大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忻州商人到集市贩卖附近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远销海内外各地,从而促进了晋商中忻州帮的形成,据山西通志记载,由河曲县娘娘滩而下的30多公里河岸线上,从明代开始就布列着数十个古渡,水西门外渡口一带,每天都有三四十只大船穿梭往来,其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境可想而知。明清时期忻州人开设的店铺遍及九府十六州,票号钱庄辐射全国十五省区,富商巨贾横跨亚欧大陆。忻州商人活动遍迹天下,通过四处设庄、开设店铺,不仅调节了各地商品余缺,扩大了物资交流,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专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忻州地区经济的繁荣。[1]

5.6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
集市和庙会不仅是农民物资交易的场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宗教信仰及社会关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区域内风情民俗、生活方式等的集中表现。集市和庙会为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增添了欢乐。特别是大型庙会更具民俗色彩,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形式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忻州地区盛行的二人台、挠羊赛、八音会、社火、高跷、秧歌、旱船等民间文艺活动,几百年来,长盛不衰,至尽流传。

集市和庙会是中国农民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就是一个大型娱乐场所。明清时期,在集市或庙会上拥有雄厚实力的店铺或具有初级行会性质的商会,都在大型庙会之前,出资或集资邀请一些剧团进行助兴演出,以招徕顾客。而一些剧团和江湖艺人趁机赶来,献艺演出,挣钱糊口。因此,戏曲杂剧的演出是庙会的重要内容。在忻州地区的庙会上所演出的有忻州梆子、北路梆子、蒲剧、豫剧、秦腔折子戏、上党梆子等等,它们所演的内容故事多为才子佳人、忠臣孝子之类,剧情悲烈,唱腔优美,很适合百姓的口味,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看戏时,男子坐在前面女子立于后,而大户人的家眷则坐在自备的轿子或轿车中,虽观者众多、场面宏大,但秩序井然,一点都不乱。

看演出也主要是看演员表演。很久以前,演员全是男性,后来也有女子登台献艺。这样就使广大妇女为之一振。她们更乐于观看真正的女子演出。女演员的行头装束,一颦一笑,都为女观众们所感兴趣。演员的服饰打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示范,农村妇女的装束也会由此而产生某些变化,在娱乐之中,也产生了某些移风易俗的效果。

集市庙会期间,说书者、魔术师、武术表演、西洋镜、杂技以及医卜、星相之流也都充分地利用此机会搭棚献艺。这一切为城乡文化的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5.7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清朝中后期,每逢集市和庙会日,附近村庄的村民,甚至相距几十里远的村庄的村民,都要前来赶集赴会。对于参加庙会的农民来说,每到会期,不论家庭贫富,也不管身份贵贱,一般都会给子女们若干零用钱。孩子们拿上这些钱,可以购买可口的小吃或零用物品,女孩子则把零用钱用于购买小巧别致的化妆品上。人们可以看到,那些平时起早贪黑、整日劳累而不得清闲的农民们,会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他们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吃着风味小吃,围着耍魔术的人欢笑,目不转睛地盯着江湖艺人耍杂技,为惊险动作高声呐喊。庙会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使人们激动的情绪和彼此的议论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集市和庙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1] 周如璧.忻州“山水关”文化初探.时代潮,2005年第1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