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生尘埃

 香花供养 2012-09-30
 
 

 

那个微笑是美丽而苍凉的,带着无可奈何的脆弱和无论如何也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张爱玲,一个传奇的女子,一身或繁华或落寞的故事,带着细细的雾气,在某个飘着淡淡朝阳的清晨,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风起云落,世事悲伤……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一生凄苦而惊心动魄的女子是值得我们用整个身心来喜爱她的人、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张爱玲的书迷很多,写她的书更多。最近在看李岩炜的《情迷张爱玲—张爱玲的上海舞台》,从时代的剪影里看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年轻时代的张爱玲,其实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稍稍放纵了一下就什么都成定局了,再也回不去了。年轻时代的张爱玲,其实是一个再普通不过得女子,虚荣、俗气、张扬、不漂亮但心念美丽的衣饰,爱男子的感情与夸赞,爱世人的赞美与羡慕。她拒绝文坛要人的善意隐劝,一心要张扬开来,像她文章里提到的那个骑脚踏车的孩子,在一刹那的撒手的快乐里沉醉了片刻,就满足了。

是的,也许他一生所追求的始终是浮华背后的那一点真实和淡定,用十里洋场的奢华烟尘为自己寻求原始的安慰,保护自己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心。这样的女子,倔强的让人心疼。

喜欢她的小说多于散文,能看到她对生活最真实的想法,笔下一个个小人物都有着那么多让人动容的性格,振保、烟鹂、世钧、曼桢、曼璐、柳原、流苏……都是真实的活着,平淡的日子流出了最美好也最痛苦的记忆。而她所有的作品里,最喜爱的,应该是《十八春》了,呵,说喜欢张爱玲的人会知道,十八春便是著名的《半生缘》。小说,电影,电视,还能有什么呢,该有的光华它都有了,而《半生缘》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一段爱情,一个悲剧。

几个平凡的浮生男女,一段平凡至极的爱情,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沈世钧,顾曼桢,许叔惠,石翠芝,把一段段并没有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痴爱怨情演绎了十几年便就年青不起来了。世钧和曼桢的爱情如流水一般自然,世钧不善言辞,但为人诚实,可以依靠。曼桢天真倔强,同时又是那么善良。就那样相爱了,没有激情,连牵手都是羞涩不安的。但是我们能从一行行的文字里感受到那份情的绵厚幽远。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小心翼翼的爱着。两个人不是

没有争吵,只是爱让他们彼此原谅。如果没有曼璐的嫉妒,如果当初曼桢果断的答应了世钧的求婚,那么结局都会不一样的吧。可是张爱玲却偏偏要让你为这平凡掉泪,让我们为两人的错过不断叹息、惋惜……

电影里,黎明将世钧的个性演绎的活灵活现,木讷,老实,在他为曼桢找手套的时候他应该是没有想过自己会爱上这个女人吧。可是电影里他说,很多时候,当时的你并不知道,其实你已经爱上了。原话不记得,大体是这个意思。那个红色的手套是不是见证爱情的信物呢?后来曼桢也送手套给世钧了,手套、毛衣,温暖了世钧所有的身心。在天台上,曼桢在晾衣服,就在这么一个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场景里,世钧说,我们结婚吧,那样我就能天天看到你了,天天吃你做的饭了。这是电影里最感动我的场景了。我以为曼桢会答应,结果她没有;我以为世钧会坚持,结果他也没有;我以为会有美满,结果还是没有。曼桢为了世钧的前途,不想把自己家里的重担也放到世钧身上。这里,意味着,终究是没有结果的吧。

世钧回南京了,曼桢被亲姐姐害了,善良的曼桢终究没有等到世钧的救赎。被囚禁,生下带给自己痛苦和屈辱的孩子。再也没有收到世钧的信了,世钧永远的离开了,曼桢再也见不到他了。这个时候,任何人都要落泪的。世钧和心里爱着叔惠的翠芝结婚了。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在一瞬间交错,转身走向不同的方向,然后再也无法回头。

结尾,吴倩莲扮演的曼桢用悲伤的神情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啊,再也回不去了,十多年的岁月,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的刻骨铭心撕心裂肺,都变的轻如飞絮,都散若云烟,飘落天涯了。

半生缘,半生缘,张爱玲给了我们一个凄惨的结尾。事实上,也只能说是一种遗憾吧,在她的眼中,这也许才是最好的,最符合事实的结局。

是的,着就是张爱玲的笔触,这就是她独特的思想,独特的风格,给我们不一样的俗不可耐,然后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这或许只能用魅力二字来解释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