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书品系人品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0-01
原来书品系人品
汪涌豪
  ◎汪涌豪

  今年上海书展,贺圣遂、姜华主编的《出版的品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一书荣膺十佳。一部专业书籍能赢得如此关注,并一版售罄,再版热销,自然与编作者均为业内菁英,凡所谈论多心造有得有关,但从另一方向看,也与今天出版虽极繁盛,实已走到转型关口分不开。甚至,我们还可以说,正是因为眼下许多出版物太缺品质,所以本书对品质的呼吁才引起这么多共鸣。

  盖因一段时间以来,出版界不同程度存在着唯码洋是求的现象,那种多跟风时尚的短线操作,少苦心经营的长程培育,是包括出版从业者在内,许多人为之忧心气沮的事情。但尽管如此,改变的力量依然微弱。因为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向钱看齐,为效益让路,已成为社会通则。以此裁量取舍,出版社的在商言商似乎天经地义。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当如此有偏至的追求被无限放大,出版本应有的传播文化、拢聚人心和引领时代的责命与功能,也就渐渐旁落。

  所以,你看得到,眼下许多人纷纷将认真艰苦的阅读,易为轻松消闲的“悦读”与“碎读”,而就其具体的阅读对象,一直延续早些年一首打油诗所嘲讽的,“学者电视说书,小说穿越盗墓,潜伏就在职场,养身手到病除”。对这样的调侃,不知出版人是否有弃城失地的痛切与自责?由此想到约一千年前,苏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一文已自感叹,“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如果此老生在今日,眼见当下出书更多而品质益滥,会作何想?我们的意思,当出版自身在源头上错叉了方向,只怪后生“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未免有失公道。

  但尽管如此,一些出版人仍无视这样的现实,仍在后悔转型太慢,不够市场。由于利字当先,功利过头,忽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不仅是过去时代的出版“急务”,也是当下出版人无计回避的考题,以至于在与更热俗的网络的竞争中渐落下风。现在,看看书中这些前辈大家伟大的人格与事功,类似先做一个热爱读书、追求文化的人,其次才是长于经营之人的自我期许和要求,应该能够明白,与他们相比,自己不免少些涵养,过于躁切了。因为追求品位与品质,不仅不会影响出版的经济收益,反而会因高尚的品质,积久而成优质的品牌,帮助人最终赢得码洋,稳占市场。

  由此我们想说,其实出版的品质全系于出版人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构成中自然包括上好的职业眼光与操守、出色的经营理念与方法,但更基本更主要的,恐怕仍是对书和读书本身的热爱。本书论及的这些前辈大家,就无不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有的甚至是爱书如命的读书人———要特别指出,从过去到现在,并非如人想象,读书人都一定爱书,正如其每每大谈文化,文化就一定在场———所以,他们才会视出版为最堪投入的终身志业,以全副的心智,既与之出入相随,复一辈子相视莫逆。甚而因长期的亲近,不经意中,还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门家,乃至一代风气的开创者。说到底,出版的品质端赖出版人的气性、趣味与情怀。惟其如此,它才有不失赤子之心的情感温度,有感性与知性交融的生命热度,并能投入,有担当。

  从简策到纸本,从手抄到雕版,从机器印刷到电子出版,书籍载体的每一次变化,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阅读习惯。但纵使如此,关于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从未改变。它向外可拓展人的视野,向内可恢廓人的心胸,从来与人的基础修养相伴随,并还是其更上层楼,有卓越的文化创造的前提。读完本书,相信你会觉得,这样的工作如果尽由商人来做,是一件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这样的意思,虽然没有打上本书的封面,但无疑是编作者所推重的出版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