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保毛毯的绿色传奇

 平和居士 2012-10-01
2007年,国际油价从年初的每桶五十美元,飙升至一百美元;2007年7月,更逼近一百四十美元,攀上历史新高。「石油时代已经结束(The Oil Age is Over)」一文强调:「需要百万年形成的石油蕴藏量,在人类历史百年间就耗尽;若按目前的速度使用下去,将在四十年内告罄。」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报告更指出,在全球寻找新油气田的成本愈来愈高,难度也愈来愈大。

因应石油危机,全球一片节能减碳的呼声中,在台湾,有一项更切身、及时的环保工作,正悄悄进行中…

得知如此轻软、温暖的毛毯,来自宝特瓶(塑料瓶)回收再制时,
总引起人们难以置信的赞叹。
环保志工辛勤分类,结合人援会志工的纺织专业,
让万年不死的塑料,重获绿色新生命。


宝特瓶(塑料瓶)与纺织品
用心回收就能画上等号

「地球资源有限,能再生利用最好。已经挖出来的石油,要使其能reuse(重复使用),或recycle(回收)。」专业于纺织的慈济人援会(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志工罗忠佑表示,市面上的宝特瓶(塑料瓶),是石油提炼的副产品—聚酯所做,它另外一个用途是纺织。

「若把宝特瓶回收后再融解,两个性质就非常接近了。」轻轻一拈,罗忠佑将难以对等的宝特瓶与纺织品,轻易画上等号。

1997年间,纺织业者发现宝特瓶再生利用的价值,罗忠佑是其中一位。他怀抱热诚,号召志同道合的朋友投入宝特瓶织品研发工作;却因宝特瓶回收过程没有人力能彻底分类、清洗,研发工作一度中断。

2000年初,罗忠佑前往美国参加纺织展,结识身为慈济志工的同业黄华德;在黄华德接引下,于2004年加入慈济人援会(国际慈济人道援助会),使再生织品开发工作有了新的契机。

罗忠佑说:「慈济在台湾有四千五百多个环保点,六万两千多位志工,回收分类做得很彻底,正好解决我们遇到的瓶颈。」

志工回收的宝特瓶,经过分类、去盖后,将瓶身踩扁装袋,回收工作即告完成。装袋的瓶身,送至塑料加工厂切片漂洗,制成再生聚酯粒子,再送纺纱厂抽丝、织布、裁切,一条轻软、温暖的毛毯即完成了。

环保毛毯自2006年初开发,年底进入量产。截至2008年9月已制成十五万两千多条毛毯,全由慈济北区环保志工回收宝特瓶提供制作。

慈济人援会召集人黄华德表示, 环保毛毯比一般棉质衣物轻软,既环保又兼顾使用质量。目前除供台湾冬令发放,亦先后送达巴基斯坦、美国、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赈灾,予受灾民众温暖。

绿色设计还原物命
不死塑料、爱心不息

宝特瓶与布匹,看似迥异的物品,材料却相同。志工回收后,透过再生制作,还予它更有价值的物命,让资源生生不息;罗忠佑深觉意义大不同。

「宝特瓶变成环保毛毯后,可如衣服般水洗、重复使用;将来亦可再回收重制,这叫『石油难生,塑料不死』。志工做环保,可转化为慈善用途,真正是『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

然而,并非所有宝特瓶均适合回收作为纺织用。罗忠佑举例,用来装盛食品饮料的透明瓶身,具有高纯度聚酯,是最佳的原料;但盛装清洁产品和化学剂等有害物质的瓶子,则不在重制范围内。

拿起一块绿色样品布,罗忠佑说:「这是由绿色宝特瓶所制成。原来的材质是什么色,就做成什么色的布,不会产生色差,也不会褪色。这是种绿色设计,也叫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不会制造新的废弃物。」

罗忠佑强调,染一公斤布,需要耗费一百公斤的水,这些废水若流进河川,将严重污染大地。「慈济提倡环保节能,环保毛毯 所使用的藏青色,是在抽纱时放入染料,织出来的布不需染色,省水减碳,又不致污染大地。」

位在台北大湖公园旁的慈济内湖联络处,志工各司其职地制作毛毯——拉布、裁剪、拷克,画上记号后烫上慈济标志,再用心折迭、小心装箱;等着装上货运,将绵绵爱心送到世界各地需要的角落。

除了毛毯和卫生衣,人援会衣物组团队亦开发以宝特瓶再生,制成蓝天白云志工服、医院床单、医师袍与护士服等,「工厂生产在线的废纱、损坏的衣服等,由聚酯原料制成的织品,都能回收再制。」

罗忠佑等人历经失败,却坚持在研发路上孜孜不倦、终至成功。「There is only one planet. 至今为止,宇宙里只有一个地球蕴藏石油能源,我们能不爱护她,与她共生息吗?」


环保毛毯

大块「宝特瓶砖」送入塑料加工厂切片制成细粒,再送到纺纱厂抽丝,最后到纺织厂织成布匹

一条约一公斤重,长两百三十公分、宽一百八十公分的毛毯,约由七十八支宝特瓶(塑料瓶)制成

内湖环保站志工将一卷卷布料裁剪整烫为成品,集结无数爱心制成的环保毛毯,除极具保暖功能,使用日久后亦能再度回收

慈济环保毛毯上的 logo。(摄影者:许书桓)


地球塑料危机

1941年,英国化学家温菲尔德与迪克生(J.R.Whinfield & J.T. Dickson)由石油副产品乙烯原料中提炼出二醇,与对苯二甲酸聚合,得到高分子化合物「聚酯」(PET)

1975年,美国业者改良「聚酯」做成塑料瓶;四年后,全球塑料产量超过钢铁,地球全面迈入「塑料时代」

2008年,英国《独立报》报导,在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上,发现「两锅垃圾汤」,其中多为塑料垃圾,数量庞大、蔓延面积约为美国领土的两倍大,举世哗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