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维:自立立人,知行合一

 yagi1 2012-10-02

柯维:自立立人,知行合一

                          作者:薛建新

2012年7月16日,享誉全球的领导力和个人管理领域的大师史蒂芬.柯维博士在美国去世,享年79岁。他的一生专注于研究、实践和传播人类效能的基本法则,用洞察力和感染力激发全球众多的组织和个人向高效能转型。他的读者和学生遍布企业界、政界、非营利部门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甚至包括服刑人士和多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中小学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高效人士七习惯》,被誉为“个人成长的圣经”,在1989年出版后被翻译成38种文字,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持续多年位居畅销榜的前列。直到今年该书还是AMAZON网站上最畅销的50本管理类图书之一。他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也曾入选“影响美国进步的25个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信念、力量与智慧,让人们敞开心扉去思考一些永恒的问题:自我、家庭、人际关系、事业和生命价值。

使命导向 自立立人

柯维博士投入于探索个人效能和组织行为的规律,在领导和组织管理、家庭问题、人际关系与个人管理几个领域久负盛名。1932年,他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商人家庭,家族经营旅馆业。不过他并没有从商,因为在他大学毕业后,前往英国为教会工作担任两年志愿者,在那里他有了新的发现。到英国几个月后,他被派往诺丁汉培训英国地区教会的领导人,受训者的年纪大多是柯维的两三倍,但他通过努力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他总结说,“回到家里,我发觉这正是我一生中最愿意做的事情:释放人的潜能。我找到了我的使命和心声”。从此,柯维博士“几乎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研究、教授领导和管理,以及个人生活之道。”

之后,柯维博士进入哈佛商学院攻读MBA,其间他对领导力和组织的人性面的兴趣有增无减。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犹他州,在杨百翰大学获得组织行为学的博士,并在大学任教。其后20多年,他的影响力日益彰显:成为资深教授,创建和领导一个组织行为系,同时在大学担任高级职务,在教学和研究之余,他也从事咨询和培训工作,客户是IBM,AT&T这样的优秀企业。通过教学和咨询,他逐步发展出一套个人成长的课程,就是后来的“七个习惯”,并逐步形成了“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理念架构。

柯维博士回忆说,他当时的状态很惬意:工作是自己的兴趣,也有意义感——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由度高,收入也不菲。但他开始意识到,如果要把这套理念和实践推广到更多机构和个人,只做教授是不够的。他必须离开舒适区,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全职做这件事,而不是在大学里享受生活。于是,他承担风险,放弃了大学的教职,成立了柯维领导中心,力图把“七个习惯”和“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

之后的过程中经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最终的成果证明了这些是值得的:1997年柯维领导中心与同行富兰克林公司合并,成立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经是个人和组织效能培训和咨询领域的全球领导企业,以“我们致力于帮助全球的个人和组织成就伟大”为使命宣言,通过培训、咨询和个人管理产品推广柯维博士的理念。客户包括财富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通过组织的形式,他的理念能服务于更多的人和组织,这是只做学者和畅销书作者难以达成的。基于自身的经历,柯维博士总结道,“去做那些你能做出独一无二贡献的事情,走出舒适区时要感到舒适,留在舒适区要感到不舒适。”

柯维博士开创的七个习惯在全球广受欢迎,展现出了跨越种族、文化和国家的影响力,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七个习惯中的很多词汇成为了美国英语的一部分。而在亚洲,七个习惯课程是韩国过去十五年最成功的培训课程,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等地也是培训领域的常青树。更多的人是通过他的图书来了解他的。在早期理念的基础上,他又发展出“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内涵是“发现自己的心声,再激励别人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心声”,这句话可以说是柯维博士一生的写照。

四大效能:由内而外

柯维博士的理论有两个关键词:“效能”(Effectiveness)和“卓越”(Greatness)。“效能”代表他早期理论的核心;而“卓越”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关键字。本质上,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问柯维博士,为什么用“高效能人士”而非“成功人士”,来做七个习惯的书名。他回答说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在柯维博士看来,效能和成功不同:效能是一种可持续的成功,即不但今天获得想要的成果,还可以持续的在未来达成目标。实际上,柯维博士提倡的“效能”,还蕴含着“全面的、平衡的”含义,即不为取得某个单一目标而牺牲人生的其他方面,而是追求多维度的全面成功。所以,“效能”同时意味着时间维度的“长短期平衡”和空间维度的“多方面平衡”。

基于效能的层次,柯维博士提出四层架构,个人-人际-管理-组织,对应的四个关键词是值得被信任(trustworthy)--信任(trust)--赋能(empowerment)-整合(alignment)。(图一)这个架构可以与儒家传统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互相印证。

柯维博士特别强调,四个层次的效能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反求诸己,成为正直诚信、内心富足的人,用能力和品格达成个人层面的“值得被信赖”,才能建立高度互信的人际效能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个人和人际效能基础上,才有管理效能和组织效能。如同孩子要先学会爬,才能学走,之后再学跑,阶段是不能跨越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过着情绪驱动的混乱生活,却能同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健康关系;而缺乏人际间的信任的人,也无法成为高效能组织的成员、做出贡献。

“由内而外”(Inside-out Approach)是柯维博士的核心理念,七个习惯这本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以此为名。柯维博士相信,组织层面问题根源常出在个人和人际层面,不能离开修身和人际来改善管理和组织。更进一步,个人修身也要“由内而外”:不仅要在态度和行为上下功夫,更要反思内心深处的心智模式(即看待世界的视角、假设系统),才能有系统性的改善。而流行的忽视品格培养、注重外在、直接在技巧层面改进的方案,常常流于操纵和表面,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可以说柯维博士的高效能理论的立足点是个人、是修身、是品格、是从内心开始。他特意强调,“所有的公众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个人行为。我们在家庭、组织和社会中看到的所有问题都是个人在受到刺激和做出反应之间做出选择的结果。”“归根到底,不存在'组织机构的行为’一类的东西,组织机构的行为是其成员的行为的总和”。

与之相联系,广受欢迎的七个习惯,重点就放在了效能架构的基础层面上——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图二)。前三个习惯帮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运用选择的自由,澄清个人使命并依照重要性来生活,成为高度独立的个人;习惯四至六培养个人在互相依赖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共同达成人际效能,发挥出超越个人的能量和潜力。习惯七则覆盖个人和人际效能,把每周的生活变成持续进步的循环。高效能人士运用七个习惯,经历依赖—独立—互赖的成熟过程。

柯维博士认为婚姻和家庭也是组织:本质上,职业组织和家庭组织并无不同。因此,七个习惯可以在这两个情境中同样适用。他喜欢引用甘地的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在生活的某个领域表现优异而在其他领域却行为失当。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柯维博士也常被视为家庭问题专家,他的著作中用了很多婚姻和家庭中的例子,还和夫人合作写成了一本《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将七个习惯用于家庭情境。因此,他的作品也会被婚姻家庭治疗师推荐给来咨询的夫妻或父母。这恰恰体现了柯维博士理念的可实践性、深度和广度,同时有助于他的理念与全球读者建立内心的连接。

人以载道:以原则为中心

在个人和人际效能的基础上,针对管理效能和组织效能,柯维博士提出“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将管理的出发点建立在原则之上。事实上,“原则为中心”(principle-centered)是柯维博士所有理论的灵魂,对原则的强调也是他区别于其他管理大师的重要特点。

按照柯维博士的定义,原则是“永恒的、普适的、不证自明的”自然规律,它就像重力法则支配地球上的物体一样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是否知道、是否喜欢、是否同意。“永恒的”指原则不会随时间改变,“普适的”是原则放诸于四海而皆准,“不证自明的”意味着你无法反驳它们,就好像你无法论证一个人可以缺乏可信度而仍能持久赢得信任一样。常见的原则比如,公平、尊重、正直、诚信、服务他人、贡献价值、互相理解等等。

七个习惯都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是高效能的原则内化为持续的行动。柯维博士相信,我们无法违背原则还能获得高效能。柯维博士常常用农场法则来解释原则:在农场耕作,必须在春天辛勤播种,夏天耕耘灌溉除草,秋天才有好收成,我们无法欺骗大自然。而修身、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其实也受农场法则支配,无法投机取巧。很多七个习惯的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时关注实用的技巧,能够立刻运用;之后深入思考反刍,才体会到“以原则为中心”的力量,澄清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确立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根据我的体会,“原则”(principle)在中文中最好的对译是“道”。我们看看“道”的含义:熊铁基先生在《中国老学史》中总结说,道家始祖老子的“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是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而张松辉先生在《老子译注与解析》中指出,“道”的本义是道路,老子用其表达万物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等。将此与柯维博士对“原则”的阐释对照,可以发现二者高度一致。中文语境中的读者,再联系一些中文的词汇,如“人以载道、背道而驰、道不远人”,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原则这个概念的理解。

从另一个角度,原则也能统一于佛家的因果规律之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是基于“种善因”的个人和组织管理之道,之后自然“得善果”,即可持续的高效能与和谐的关系。

柯维博士也发现了原则的世界通用性:“在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都发现了包含在七个习惯之中的原则。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体会和连接,就好像人人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良知”。他在全球各地的演讲和教学中,会引用当地文化中的经文来解释原则,也会有不同肤色、种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上前来感谢他让学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宗教或伦理价值。人们,无论身处哪里,他们都有相似的需要,内心都回荡着原则的声音,七个习惯中蕴含的原则带有普遍意义,所以在全球获得了如此大的反响。难怪有些中国读者认为柯维博士的思想和儒学相通,是将“君子之道”转化为现代人的实践方法。

发展出这个以原则为中心的理论架构,除了得益于柯维博士的研究、教学和亲身实践,也同他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关系。他的生活和个人使命是以信仰为中心的。不过,由于他的高效能理论是服务于世俗层面的个人和组织,他设置了“原则”作为最基础的架构,不涉及具体的宗教元素和概念,但原则的普遍性与非宗教性使得学习者可以联接自身的信仰或文化。这个做法非常明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实上,柯维博士在工作领域很少谈到宗教,这使得“原则中心式领导”影响的范围更大,但他的著作和课程却常常能激发出学员对崇高和美善的向往,以及一种人文情怀。

三大卓越:全人领导

从1995年开始,柯维博士开始教授“高效领导四角色”,这是建立在四层效能基础上的领导力理论。之后,这个理论发展成“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于2004年出版。这也标志着柯维博士的理论重心从“效能”过渡到“卓越”。他形成了三大卓越的架构,整合了七个习惯和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突出了领导力的重要,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大卓越包括个人卓越、领导卓越和组织卓越。从领导力的角度,核心是领导卓越,包含四个角色:以身作则、探索航向、整合体系、充分授权。以身作则就是领导者养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获得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这是“由内而外造就自我的一个过程”,如同儒家的“内圣”。探索航向是探索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战略;整合体系是组织架构的设计优化以达成使命;充分授权是释放员工的热情和天赋才能。后三者交织在一起,是在管理和组织层面赋能的“外王”之道。

柯维博士的领导力理论以早期的效能理论为基础,上文谈到的“由内而外的顺序”和“以原则为中心”两大要点依然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在柯维博士眼中,领导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基于原则的过程,“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个职位”。这恰恰能够回应当今知识时代新型工作关系带来的挑战:更少的控制、更多的自主;充分发挥每个知识员工的天赋和能力。

柯维博士领导思想的核心是“全人模式”—人是完整的人。他在《第八个习惯》中推荐这样的思考方法:一个“全人”(身体、心智、情感和心灵)--他有四项基本需求(生活、学习、爱和发挥影响力)、四项才能(身体才能、智力才能、情感才能和精神才能)、相应的四个最高表现形式(愿景、自律、热情和良知),这些都代表了他的心声的四个层面(需求、天赋才能、热情和良知)。(表一)
同时,柯维博士的理论洋溢着对人性的乐观和希望感。他坚信个人的主动性,认为选择是人的宝贵天赋,不论境遇如何,人都可以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的空间基于原则选择回应,由此增进自己的自由和选择力。

以上三点----选择的自由、原则中心、和四个维度的全人模式----成为习惯八的基础。习惯八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当我们尊重、开发、整合并平衡这些才能及其最高表现的时候,就点燃了内心之火,找到了自己的心声”。心声位于天赋才能、热情、需求和良知的交会点上,如果你的工作能同时发挥四大才华、满足四大需要,那就是你的心声、你的召唤,也就是你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独特的贡献。(图四)。一个找到自己心声的人,是非常幸福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发挥影响力和领导力,帮助其他人找到他们自己的心声。而这个过程,又是充分运用前面提到的领导的四个角色而达成的。

柯维博士认为,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时代过渡到知识时代,工业时代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了,因为它的基本假设是将人当成物品来管理,忽视了人的全面需要,由此遗留下来很多问题,比如低信任度、缺乏共同愿景、组织错位、缺乏授权等等。他提倡通过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领导者以身作则,激发相互的信任,通过激励他人去找到他们自己的心声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充分授权式的领导方式。由此,工业时代的“管制模式”进化为知识时代的“授权/自主模式”,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和智慧,同时成就个人和组织的卓越。

知行合一 身体力行

纵观柯维博士的“效能”和“卓越”理论,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他的思想既不过分复杂,成为象牙塔中的纸面推演,也不过分简化,成为几条口号式的教条。它是一种“第三方案”:既有严密的体系架构以及由此而生的美感,同时注重实践导向,操作性很强,可以应用在每天的生活中。

以七个习惯为例,它们的理念并不复杂,柯维博士也称它们就是“组织起来的常识” (organized common senses)。从某个角度,七个习惯的威力就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自以为熟悉却日渐生疏甚至遗忘的常识,同时,七个习惯又构成一个彼此加强的生态系统,给学习者带来持久的变化。七个习惯的价值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柯维博士说,“理解而不去行动,就等于没有理解。”这句话和理学家王阳明的话如出一辙,“未有知而未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更具感召力的,是柯维博士自己就是知行合一、以身作则的典范。他不是一个只教授理论的“学者”,更是一个亲身实践自己所教的“行者”。比如,习惯七提倡每天在身体、心智、情感/社交、精神四个方面自我更新。柯维博士就是这样做的: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进行运动(跑步、瑜伽、游泳或骑车)、读经典文献、澄清个人使命,沉思冥想等等。他把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自我更新视为“个人领域的成功”,这是之后外出工作、服务和奉献他人的“公众领域的成功”的基础。他也承认冬天按时起床的不易,但他发现,“生活中有一些艰难时刻,如果在这些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会让生活中的其他的一些选择变成轻而易举。诚信和自律带来了对自己的尊重和诚信。”

柯维博士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实践习惯四到六,他会和读者分享自己在其中的挣扎和学习。他真诚的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几乎每天都要努力去实践七个习惯,我没有征服其中任何一个。它们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把握的人生原则,我们越是接近于把握它们,就越是意识到我们还差很远。”如同打球,当你的技能提升了,遇到的对手也会越来越强。这种体验几乎是每个认真实践七个习惯的学习者都能体会的,所以非常真实而且有说服力。

柯维博士很注重和家人的关系。他经常出外培训和咨询,但无论他在哪里,每天都会和家人通电话。他会定期和家人一起禁食一天,把省下的餐费并入家庭慈善捐款,用来帮助穷人,这也是他个人的一种修行。他的理论也被孩子们接受并实践,他的子女都已成家,和另一个一起,逐步树立了以服务他人为核心,以原则为基础的人生规划。他一共有九个子女,五十多个孙子女和两个曾孙子女,这些孩子们在柯维博士去世前,都聚集在他的身边。这一点让很多人非常感慨。也因为对家庭的重视,他在2003年被全美父亲协会授予“最佳父亲奖”,他认为这是他此生得到的最有意义的奖项。

柯维博士的以身作则和知行合一,让他和学生与读者之间变得很亲切,而彼此关联。如同作家奥森.斯考特总结的,“柯维博士的作品直指人心,当你读了之后,你会发现你了解了柯维,而柯维也了解你。”据说,早年间在中国代理七个习惯的那家培训公司中,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有和七个习惯相关的个人故事,并因此加入了这家公司。

结语

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起了柯维博士经常被问起的一个问题,“今后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您提倡的这种理论是否依然有效?”柯维博士的回答是:“变化越激烈,挑战越严峻,基于原则的’效能’和’卓越’对人们越重要。因为问题和痛苦日益严峻,而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都建立在原则的基础上。我提倡的原理并不是我创造的,大家也不要赞美我,我只是发现了他们并且把它们整理出来而已。”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是这样一种宝贵的结合体:谦虚(相信原则而非自我控制一切)与勇气(把握自己的选择去符合原则),二者兼备而产生了诚信正直(遵循原则的生活)和内心平静,从而服务于世界和大众,达成全面的、基于互相依赖的“效能”和“卓越”。

在我看来,柯维博士提倡的以原则为中心的“效能”和“卓越”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是一种自我管理和领导理念。柯维博士用生命真诚地实践自己的思想,“找到自己的心声,激励别人找到他们自己的心声”,也因此影响了众多人的生命,我就是其中被深深影响的一个。在工作过程中,曾经接触和学习过大量的管理理论和大师,但没有哪一位对我产生像柯维博士这样大的影响。谨以此文,满怀敬意和感谢,缅怀史蒂芬.柯维博士。

(文中加引号的句子,未注明者,均引自柯维博士演讲或图书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