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摸式素描

 鸟语花香香 2012-10-02
触摸式素描
什么是触觉素描?
问及什么是触觉素描,摘拙著《于小冬讲触觉素描》回答他的问题,并希望与人共同探索、讨论,使理解更透彻。
图片什么是触觉素描?触觉素描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从丢勒画的《祈祷的手》开始解释这个问题。《祈祷的手》可以说是在美术史当中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一双手,几百年来它感动我们。我将这张素描的最精美复制品挂在自己的屋子里,像每天的祈祷和祭拜。一张小画,充满感情,充满深刻的内在精神体验;画的坚实具细,他的观察方式很像手的触摸。这张画是很有代表性的触觉素描的例子。应当说丢勒是素描的一道门,只有入了丢勒这道门才有可能真的会画素描。
我们会提出疑问,画素描是用眼睛去看的,难道还要用手去看吗?实际上我是用“触摸”作为一种比喻,去指向用眼睛“观察”,在这一类素描当中眼睛的观察如同手的触摸,我把触觉式观察的素描称为“触觉素描”。  

“触觉的观察”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有一位二十世纪初的美学家叫沃尔夫林,他写了一本很重要的书,叫《艺术风格学》,在那本书里他把观察方式分为两类,一个是触觉式的观察,一个是视觉式的观察,并由此发展出绘画系统丰富的风格变化,发端于触摸式的观察,就会导致绘画中边缘线的锐利,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画的清晰可见,也会导致这种风格的画面 关系是比较平面的,丢勒是最典型的代表画家,他在灰底上用黑白两种颜色画素描,与他油画的制作程序也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是视觉方式的观察,观察的方式会像照相机,人眼球的构造本来就如同照相机,焦距能够调虚、调实,这种观察方式就叫做“视觉式的观察”,视觉的观察方式会导致对明暗、光影、虚实、空间、距离更敏感。可以说,在西方美术史乃至所有民族的美术史中,我发现都存在这样两个系统,即触觉的方式和视觉的方式。

我的素描教学,就是围绕着第一类触摸式观察的方式展开的。

图片
丢勒的得意之作《亚当与夏娃》,在触摸式的素描阶段他到了一个巅峰状态,此时的观察方式无论远近、明暗,皆被画的清晰可触。丢勒的画甚至有一点神经质,边缘线都是紧张痉挛颤动的,刻的非常实,对细节兴趣盎然,局部画得很深入。连树皮怎么裂开的都画得很清楚;这些树干画的很圆,有厚度;脚边小耗子的尾巴也画的很圆,像画一根柱子一样的去表现;不要以为触摸式的素描边缘锐利不能够表现厚度,这张画是很好的例证,它能够把人体的空间和厚度表达充分,肩头结实的体积,肩窝里的前后叠压穿插清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猜想,当年沃尔夫林除了“触觉”也找不到更好的词了。其实触觉素描在古典大师那里也有很多不同风格。基本训练的阶段,应当缜密如丢勒,在更自如的阶段也可以如贺尔拜因的素描精准却有概括力。

图片

图片

下面是我学大师素描在自己写生实践中的消化吸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视觉与触觉是一对概念。触觉的观察,正是沃尔夫林利用通感造出的词汇。以触摸的轨迹观察必然触及更多细节。
以下是我在另一本书《于小冬讲速写》关于触觉观察的论述:

     依照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两极法的观点来看我自己的速写(或素描),我实践的是很典型的触觉式的素描。
     触觉式的观察,力求深入精准,作画中,首先要看到全局,而后是在形状的边缘上让眼睛穷追不舍。在关乎体积的时刻,眼睛更象是在形体的起伏转折上触摸的手,象作雕塑一样能触到形体看不到的背面,也象医生和*师,能用眼睛如手一般拿捏肌肤筋骨,软硬细糙尽如手感。如此这般形体可坚实的长在画面中。当眼被训练的如手般敏感细微,有如神精网布满形体也布满画面,在这种状态下眼已是手,眼不再是通过光线在眼底成像的工具,它们变成手,那一刻画者就象是盲人。盲人在黑暗中也实实在在的用手感知着形体和空间。在造型训练的初级阶段,观察事物的方式应当先是“触觉”化的,画家观察的眼睛象一只手在触模着对象的形体,铅笔象一把锋利的刀,敏感的雕刻着形状的边缘。触觉的观察可以看什么都是实的,远处和暗处只要画面需要可以画实。这样的素描应该称之为“触觉素描”。不妨用“手感”来比喻这种观察和表现方式。

“视觉素描”指的是:威尼斯画派以后,自卡拉瓦乔起西方绘画的用光术。光就象是魔术,它制造着如舞台般的戏剧效果,它成就了伦勃朗这样的用光大师,西方的人们也被这些大师们的画启发了双眼,于是看到了光影,在日常视觉中印证了大师们用光的真实感。直到照相术的出现,似乎用光影就可以表现立体于平面。坚实的边缘被代之以印象派大师们眯着眼看到的模糊的形,他们有意把焦距调的不实,在眼底所成的似乎是一个虚像。此一路素描可称为“视觉素描”。维米尔没有任何一幅素描传世,要说清这种观察方式他却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将这张素描的最精美复制品挂在自己的屋子里,像每天的祈祷和祭拜。”您真的把这幅丢勒的手挂在家里啊。我也喜欢这幅。故事很感人,听说画的是丢勒兄弟的手,为了让丢勒去学画画,自己去做苦工,磨坏了双手,再也不能画画了。其实丢勒的成功是两个人的成功,是牺牲精神的成功。
难怪看着这双手感觉不一样的,特别有质感,也不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以前还以为这幅是铜版画。好像不是用铅笔画的,加上了一种特殊的“鹅毛笔”(好像叫什么银针笔)画的高光。

今天知道了原来还有个“触觉素描”。比较认真地看完,有点理解了。就是把看到的东西,感觉好像是可以摸到“触”到似的,比光学幻影似的,要扎实太多了。这样就有了多种感官的感觉,就更真实,更结实了。

本来人接触外界都是各种感官同时作用的。不仅仅是“视觉”。有“通感”一说,有的人听到音乐会看到某种或某几种色彩或者图案。

而且,修行修到一定程度会达到“六通”,六种感官全通了。这是一种神通了。阿罗汉有“他心通”、“天眼通”,别人心理一起心一动念他都知道。还可以有透视视觉。隔着墙可以看到对面。

在于老师这里总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也可叫“追究式素描”,其实观察时这些微的变化的是实际存在的,达芬奇把它说成是寻求边缘的来龙去脉。。。可在处理上,文艺复兴时南北欧却形成两种完全不同风格,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代表的“追究式素描”线条典雅俊逸,以丢勒为首的北方式“追究式素描”则严谨而精微,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品格和民族特质,同样是手,楼主不妨拿达芬奇的那双著名手和丢勒比较一下,还有达芬奇做衣服皱褶的习作和丢勒同样作品并置比较一下。达芬奇则更倾向寻求形体韵律优美和线条的节奏长短,但丢勒则喜于强调每一个细部的精准和变化,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在他的素描里显露无遗,他的画法属于局部推延,强调线条和阴影的组织最大地附和结构,这和德国画家大部分都从事过铜版画有关,为此一旦罔顾了整体,就会人物扭曲变形,就是楼主所谓的:“有一点神经质”,这点从丢勒游离意大利时特爱临摹曼泰尼亚的素描有关,曼泰尼亚是意大利少有的喜好铜版画的画家。这种画法容易把女性画的过于老和暮气,如果不慎强调过头,就会流于漫画效果,这点忻东旺就是个例子。
    荷尔拜因素描,正是我前面忘记说的,他在北方素描中是个异类,荷尔拜因画大都是欧洲的王宫贵族(主要是英国),他是欧洲肖像画家中少见的运用平光来描绘对象的画手,这点有点象中国人(想想大人们都不喜欢把自己脸弄成阴阳的)。他的素描堪称一绝,因为是为最终做油画的准备工作,所以练就一手简朴无华,精确定位轮廓线的功夫,想一下如果他有照相机那又怎么样呢?尤其是些贵族的服饰和各类细节。。。由于那些大人是不可能要他们在那里待那么久,所以好多细节他是在画素描时做好备注,凭记忆默写或用采用欧洲传统的木制充填木偶。他的画让我想起南京博物馆中的《明人十二像册》(从来没看到中国人画的那么出色的肖像画),徐累编的艺术和生活经典系列的《面孔如花》书中专门有一篇论及此像册。他的人像风格具有东方的那种雍容和平和,少有激烈和火气,年轻时不怎么在意,年纪大了我特喜欢他,他让我想起另一位同样崇拜他的杰出的素描高手尼古拉费钦,费钦的素描也是一绝,但总没有他那样沉静的下来,喜欢他用的那种淡粉色纸。。。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学目标
理解触摸式素描观念,使学生对素描的理解更加深入;培养学生深入刻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触摸式素描的理论基础和优点,联系自己以前的的素描作业,指出了认识上的观念上盲区和导致的副作用。
教学难点
触摸式素描概念,掌握观察表现对象的方法;如“象蚂蚁一样爬”。
教学准备
投影片、学生作品、电视机、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一、 说说你画素描过程中最快乐的事(时候)或最痛苦的事(时候)的感受。
1、 快乐:忘我作画的时候。忘记一切,画,画、画……。虚实、结构出来了还画,一直画下去,画到画(纸)面有了厚度,有了顿悟,欣喜。
2、 痛苦:画不下去,不会画。失去信心,无力提笔。
如何让这种快乐持续下去,让这样的痛苦减少消失?如何让我们每个人都画的下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只是无法释放出来。

二、 导入新课
(1)先欣赏、分析这三张图片:
1、学生习作——2、洛佩斯作品(素描头像)——3、毕加索作品(线描头像)
分析图1画的表面,感觉普通。图2作者是当今绘画界的精神领袖,作品虽笔墨不多却质朴、厚实,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的极为深刻丰富。图3作者是深入人类灵魂的大师,作品有照射灵魂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师对自然对绘画的虔诚态度,虽然作品的风格大为不同却一样表现出了艺术的本真,艺术的最高审美精神和绘画给人的那种撼人的力量。试想我们也一样要用真诚,纯真的艺术心灵去触摸素描。

(2)欣赏一组优秀素描作品
学生:画的太深入,太难了!
师:不难,通过这个触摸式素描的学习训练,在做的每一位都能画出,只要你去画。如果你努力,心里真喜欢画,就能画的很好,而且可能画的非常好。
触摸式素描主张的不是教你们没有的能力,而是帮助你发现自己天赋的能力。

(3)触摸式素描是一种能在短期时间内画好素描的方法。
每个人可以尝试少想明暗忘记明暗,少想解剖忘记解剖,少想几何忘记几何,少想虚实忘记虚实,少想表现忘记表现,少想审美忘记审美,少想素描忘记素描的绘画体验。而画出来的东西既符合明暗,符合解剖,符合几何,符合虚实,符合形体,符合空间,符合真实,甚至表现的更贴切,更准确,更细致,更微妙,更深刻。
看组图5-9基础好的学生作业;图10-14基础差的学生作业。都画下去深入了。

三、 提出观念
所谓触摸式素描,并不是真的用手去触摸,也不是绝对排除(忘记)明暗、解剖、知识、技法,而是相对我们传统素描的切入点有所不同。
传统素描:轮廓——明暗——形体——空间
触摸式素描:形状——结构——形体——明暗
触摸式素描的切入点非明暗、解剖,不是一般画家这样去看,而是象雕塑家一样去看。

1、 对明暗的重新认识
触摸式素描中明暗不作为认识形体的手段和途径,是作为形体制幻的因素被利用。明暗不是一种认识手段,而应当是一种表现手段。
雕塑家是不存在通过明暗去认识形体的。当我们企图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三维幻觉时才看见明暗。如不能区分这一点,形体和明暗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
看教室墙上贴的学生作业,让学生指出哪些画面或局部有明暗和形体的分离。
指出这就是抄明暗,是通过明暗认识形体的后果。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再也看不到整体和立体的东西。我们的眼睛会迷失在形体的“崇山峻岭”之中,迷失在明暗的“云遮雾饶”之中。画了多年的画,却失去了基本形体的认知能力。
这么说绝不是否定明暗画法。明暗法是素描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触摸式素描只是指出了它的盲区和导致的副作用。

四、 触摸式素描的理论基础和优点
1、在学结构素描时我们有一个观点,明暗和色彩是光的产物。它们不是物体固有的,而物体的固有形态是不受光的支配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习惯于通过明暗法去认识形体,那么我们的观察和表现就会充满歧义,会陷入被动照抄表面的浮光掠影。只有一种情况光影和对象完全吻合的时候形体才能准确呈现。如果说光影素描擅长画灯光或强光的话,那么他对平光或柔光却显的力不从心。

2、触摸式素描不仅用明暗调子,也用线条的曲直、交叉,用细节来表现形体。也有称作“浮雕式素描”、“纸上做雕塑”

3、触觉是与视觉相对的概念。触摸是一个相对于“看”的概念,是一个代用词。它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与视觉对立的另一种感觉,一种不同于一般视觉的看的感觉。其实要用比喻“象触摸一样”的比喻来表达,“象触摸一样的感觉”非动词而当它形容词。
“织毛衣”、“象蚂蚁一样爬”、“裹着形体画”、“绕着疙瘩画”
摸比看更可靠,这里是说象“触摸”一样看,而不是象明暗那样看,物体的固有形态是不受光的支配而独立存在的。看图例,体会触摸式素描观念。

五、 触摸式素描与结构素描,明暗素描的关系。
1、 触摸式素描与结构素描的关系
都主张轻明暗虚实,重形体结构,但是它们在方法和结果上都很不同。触摸式素描是力求形体和明暗上尽量接近对象。后者靠近观念的,它的线条和明暗是主观的臆造的,是一种较为强烈但又失于概念的风格。

2、 触摸式素描与光影素描的关系。
如同孪生兄弟,都离不开结构、形体、明暗等等这些造型元素。
不同的是触摸式素描中明暗、虚实等等仅仅是制幻的手段,是一种可以进行增减的造型语言,只要不越过“真实”的限度,它们的伸缩性是很大的;明暗素描是对物体的光影的模仿,只有被画物的明暗层次与画面上的明暗层次相同时。形体和形象才能“真实”的产生。看墙上的作业分析体会。
教后感
本课是针对素描石膏象长期作业阶段中,有部分同学的塑造、深入刻画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在绘画中也称“高原现象”,又又部分同学还是无法入手画不下去信心大减时提出来的新的观念。是来“洗脑”,重新培养兴趣,从提画下去的信心,再投入深入刻画的训练中去的新鲜空气。
确实,当我们在学习素描写实绘画技巧时经常碰到“表现”、“美感”、“风格”、“气质”、“味道”、“感觉”等等的阻隔,想写实又写实不了。画画的时候总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束缚着困绕着我们。在我们的眼睛和对象之间,已经有无数的方法和观念挡着。如果我们不能追本溯源,我们就不能达到“真实”或者只能到达真实的表面。触摸式素描就是一种形色不分的素描,它需要一双正常的眼睛。恢复我们视网膜本来的功能,恢复大师们对待自然的虔诚态度,用我们的眼睛去“触摸”现实。

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教学和绘画训练学生从画面上,信心上都有明显提高,有部分同学是有了质的飞跃。
---------------------------------------------------------------------------------------------------------------------------------------------------------------------触摸式素描及其教学
学习素描有没有捷径?这是每个开始学灰灰及每个灰灰基础研究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一个完全不懂画画的人是否可以在一周之内把石膏像画准?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除我们学素描多年问题的困扰?触摸式素描教学法正是上面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一:传统素描教学的误区
我国传统素描教学基本是在明暗的框架下展开的。按照传统的画法作画时,首先考虑的是明暗、深浅,然后依次是形体、空间。它会使人们的眼睛盲从于形体表面的黑白、深浅变化。如果习惯于通过明暗去认识形体,那么观察就会充满歧视,我们就会陷入被动的照抄物体表面的浮光掠影。在画某个物体时,如果它处于灯光下,阴影就较为浓重,观察和模仿它的明暗就比较容易,而当物体处于平光下时,明暗的变化比较微妙,也难以观察,因此,模仿它的明暗也就更困难。因而很难在纸上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不是花了就是散了,或者是画得没有透视关系。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就会影响我们形成正确的素描造型概念。
其实,该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对明暗实质的反思,以及如何认识明暗在素描中的作用。明暗和色彩是光与物体作用的结果,它们不是物体所固有的,而物体的固有造型是不受光的支配而独立存在的。不变的是形体,变化的是明暗。明暗并不是一种认识手段,而应是一种表现手段。区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他们搞颠倒了,就会导致明暗和结构、明暗和形体、明暗和空间、明暗和质感等不同程度的分离,影响素描造型能力的形成。

二、触摸式素描
触摸式素描比传统的光影素描法优越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明暗在素描中的作用,他实际上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
1、何为触摸式素描
触摸式素描不仅用明暗调子,也用线条的曲直、交叉,用某些细节来表现形体,这就是触摸式素描。触摸式素描的意识活动不是明暗反应也不是色彩反应,而是一种形体反应、质感反应和量感反应。
触摸式素描强调的所谓触摸----是一个相对于看的对立概念,是一个代用词。他并不能准确的表达与视觉对立的另一种感觉,一种不同于一般视觉的看的感觉,因此,只好用像触摸一样的比喻来表达。在此作形容词理解。这里讲的是像触摸一样看,而不是像明暗一样看。

2、触摸式素描和光影素描的比较
触摸式素描和光影素描有很多相同相近的地方,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结构、形体、明暗等为基本造型元素,但他们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
他们的区别在于:光影素描就是对物体上的光影的模仿。光影在物体上是有层次之分的,只有被画的物体的明暗层次与画面上的明暗层次相同时,形体和结构在能真实的产生。而对于触摸式素描来讲,明暗、虚实等等仅仅是制幻的手段,是一种可进行增减的造型语音,只要不越过真实的限度,他们的伸缩性是很大的。

3、触摸式素描和结构素描的比较
触摸式素描和结构素描都主张轻明暗虚实,重形体结构。但他们在方法上和结果上都很不同。结构素描是靠近观念的,他的线条和明暗是主观臆造的,是一种较为强烈有失于概念的风格。触摸式素描的表现方法是靠近视觉的,他力求在形体和明暗上尽量接近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接近我们眼睛里的景色。

三、触摸式素描的教学
步骤一:分黑白,也就是分亮暗面(单纯化)抽象检验。
形体变化复杂造成了明暗复杂,最原始的简单方法就是分亮、暗面(黑白)了。看起来像我们平时一样的讲明暗,不过下手却狠的多。这种练习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明暗,而且对于抽象构成也很有启发。这种纯黑白构成方式的抽象训练对于速写和构图的练习、教学和创作等方面都很有效。
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形象特征、结构特征抹去,只是模拟他的外形和运动特点以及明暗调子,那么在这纸面内,画面的结构就会呈现处理正形和负形、暗面和亮面、流动的黑与白。他们不再是形象,而是抽象的画本身。好的具象作品都具有抽象的特点,都经得住抽象分析的检验。

步骤二:在分黑白的基础上找
交界线为以后的过渡、深入打基础。
找到对象的明暗交界线,并把他们串起来,是对大关系的把握。明暗的必要知识能够提高作画时的工作效率、把握作画时的节奏。深入的重点要放在明暗交界线上。也就是画画时力气用在刀刃上。

明暗存在于任何地方,但是,明暗又可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不是实体,甚至不是物质。他只是相对眼睛---也只为眼睛而存在的幻觉。当光线投射到物体上时,明暗就产生了。那么对于视觉而言,如果没有明暗,眼睛将看不见任何东西。对于绘画而言,如果没有明暗(线对于白纸也是明暗),画家就画不出任何东西。

明暗画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每个国家都有(传统中国画就没有)。最早的画家也是不懂明暗的。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有很多大师写实的功力仍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明暗以后(伦勃朗等人以后)。艺术才开始变得多元。而明暗画法本身是一种在发展中形成,最后完成,并在学院教学体系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技法,是一套内容繁复的体系。学习起来不易学通学精,很多人往往耗费很长的时间也到不到相应的境界。明暗画法虽然也能画得很深入微妙,但是只有在最严厉的老师碰上特别勤奋的学生时才能学好。并且,明暗本身还具寄生性的特点,也不稳定(光源变了,物体的位置移动了,自己的视点稍偏一点,他都会改变)。

步骤三:分面(超越光的影响,放弃固有色的观念,对形体结构的认识)。

在这里的分块面和设计素描或结构素描略有差别。分面把明暗切开,便于观察,是人为的。在分黑白灰三块时讲到大关系,也就是一个整体观念的问题。一方面,整体观念不是说有就有的,他要在训练中掌握。即使是学画很多年的人,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亚特难免会犯这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一个人能画出很整体的画并不是说他就真的有了整体观念,因为整体观念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遵循一定的作画步骤来解决。按照这些步骤,即使没怎么学过画的人,最终的画面效果是很整体的。

步骤四:疙瘩画法。
提到触摸式,就不能不说下疙瘩,触摸式画法,也有人把他叫做疙瘩画法。

疙瘩的定义,在--在识大师--说形体,中是这样描述的:形象是由很多形体组成的,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在造型过程中,最小的元素里面(最小的面),最小的单元是形体(最小的形体,口语叫疙瘩),我认为,把形体分解到面,超越了事物的界限,最后就像把一个瓶子摔碎了。

对于疙瘩画法。总结了以下心得:
以疙瘩为单元,大的包裹秀奥的,根据形来断开,就是对他的起始点和终点做明确的界定。这种观察方法,使稍微具有素描基础的人都能做到讲自己的感受上升到一个细节,从而极敏感的捕捉形体的变化。西方古代的画家在没有发展出完整的光影素描论就是这样画的,而事实正面这种方法也的确很有效。
具体在画时,一般可以从交界线开始。用深灰色肯定了交界线后先画暗部,暗部颜色画够了马上就转到交界线以上画灰面,在过渡交界线,逼出高光,回头再来找暗部里最暗的部分,把他画出来。

在画疙瘩时,一定要先明确后过渡,记住纸能在明确中深入,不能于恍惚中找变化,否则,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在画什么。
注意黑白灰交界线的地方,即使要过渡,也要控制好调子。不能让黑蔓延到灰,灰蔓延到白。记住局部刻意处理的重色并不代表着这一块颜色都是那么重。不小心混淆一点就会造成更大面积混乱。

一般亮部的边缘线重,较清新,暗部则较模糊。处理边缘线的技巧,有些是超越光影和明暗的。

大多采用局部画法,因此,更加要注意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时刻保持整体观念。具体说来,一般是在线描的基础上,涂一块调子画一块,一次就画够画到位,基本不要在回来调,这样渐渐推移到全局。有的地方重点画(比如反映形体的转折处),有的地方放松画(但也要有形体)。这样以紧以松,即有效率又有节奏,也是和明暗画法一个接触点。
触摸画法要求对灰灰工具的感受非常敏锐,纸的细致纹理和笔尖上的铅粉颗粒相接触时,能体会到一种在纸上雕刻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通过触摸式素描这种素描造型的新视角,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把握造型的实质,而不被表面现象多迷惑。这种方法对于素描教学应该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时刻贯穿这种思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图片

照片描述:要求:触摸式素描,一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