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示

 永不言弃王宏文 2012-10-02
中国历史上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是史学家公认的中国历史确切纪年之开始。而这个确切的纪年则是以周厉王被国人撵出国境的真实故事作为标志而记入历史的。国人为什么要将厉王撵出国境?因他施行暴政,残酷地鱼肉百姓,使百姓不堪忍受,于是便被迫揭竿而起,使他变成了流亡国君。为避免权力真空,周公与召公不得不共同主持朝政以扶持太子即位,然则朝廷衰败若江河日下,西周终于很快灭亡了!
  学习西周灭亡这段历史、特别是从厉王的历史悲剧中,警示有二:
  其一: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厉王乃西周最大的暴君。他专施暴政,贪狠好利又横征暴敛,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堪忍受的百姓对他讥讽谤议或发点牢骚之类,此乃自然之理又属自然之情也。然则厉王却恼羞成怒,恨不得一口将讥谤者或牢骚者吞掉。为此,他特设监视机关,收罗大批卫巫充当他的“特务”以便随时向他密报抨击他过错的人,致使许多国人脑壳搬家矣。如此天长日久,激起国人更加不满,毅然发动武装暴动而直冲王宫,迫使厉王仓皇外逃而魂断异国他乡。不久后,西周便日落西山而衰败灭亡了。厉王悲剧警示我们:任何强大的权势者,如果视人民疾苦而不顾,横征暴敛而残酷剥削,面对人民讥谤与牢骚而以暴政压服,是注定要走上政败身亡之绝路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今天,作为各级执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人民的疾苦与冷暖挂心上,多为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使人民的政权永不变色。否则,就可能重演厉王的悲剧,跑不出政息人亡的历史周期率。
  其二,堵塞言路乃败政亡国之劣策,广开言路乃兴国图强之良策。曾记否?面对厉王施行暴政,使其“民不堪命”时,召公劝告曰,现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是很可怕的哟!而厉王不但不听,反而大喜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其意是:老百姓怕我天子而不敢再发牢骚了,只能斜着眼睛看我,多好哇!这是因为我消灭了批评讥讽我的人。召公见厉王如此喜昏然而不察乎民情,于是又以比喻劝谏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这段喻劝的今意是:堵塞人民的口而不让他们说话,比堵塞江河的害处更大。就像江河一旦被堵塞,洪水一来就会冲垮堤坝造成更多人伤亡一样;所以说善于治理江河的人,深知排除堵塞而使水流畅通之理,而领导人民也要像治理江河一样靠疏导思想才行。这是因为,人长了嘴就要说话,犹如大地上有山川一样,滋养人民的财产就出在那上,人民的衣食资源才能由此产生。而国家政事的好坏得失都是从人民口头议论中反映出来的。人民心里想什么就会从口中说出来,一旦考虑成熟就会自然发于言语之间,大王为什么要加以堵塞呢?
  然则不管召公怎么劝告,厉王都不理睬,继续“防民之口”而堵塞言路,并不断地诛杀讥谤者与牢骚者,这就必然导致国人把他撵出国境而政败君亡的历史悲剧出现。
  召公用水来比喻劝告厉王以及厉王不听劝告,疯狂地用堵塞言路来施行暴政的历史故事,留给后世有头脑的统治者一面历史的镜鉴:齐威王何以开创一代帝业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乎?因他从宰相邹忌的讽喻进谏中获得了广开言路以治国图强的深刻哲理也;唐太宗李世民何以开创封建盛世之贞观之治乎?因他从进谏大夫魏征“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劝君名言中悟出了执政规律,从而海纳百家之谏,广集天下良才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