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高级中学文理分科的辩论

 小园幽径 2012-10-02

关于高级中学文理分科的辩论

300×400
熊飞骏

20066月,我写了《教育改革提案》一文,认为高中教育的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理由如下:

学知识也和摄取营养一样,一方面要防止太过或不及;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平衡。基础教育应该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国文、外语、文史、地学、天文、法律等十门功课都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全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我国现阶段的高考模式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系统。中学生为了适应这一模式,在学知识最关键的高中时段被人为地划分为文科和理科。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科学生不接触历史地理知识。结果文科生不知道自由落体;理科生则认为屈原是解放前的人……

当西方国家健步如飞追赶科技革命的浪漫时,我们的学生居然是一条腿走路,一蹦一跳地和约翰逊赛跑。

不用说约翰逊是永远的胜利者。”

自那以后,取消高中教育文理分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并逐步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

2008年,上面终于传来了2009年入学的高中生不再划分文理科的消息。

2009招收的高中生文理不再分科的“教育改革尝试”本来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可在执行起来又出人意料地半途而废。2009年新生在观望徘徊了半个年头后,各校在2010年新年伊始又开始分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考体制没变,高考科目依旧遵循文理分科的传统模式。

依旧维持高中文理分科的传统模式不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如果只看支持这一模式的理论似乎很有道理,可若从正反两个方面公正权衡,就会发现文理分科不但利小弊大,且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下面是我和一位高级中学老师关于文理分科的辩论。

地球上的文明发达国家都不存在中学教育文理分科的现象。因为数学、物理、化学、国文、天文、地学、历史、生物、法律是自然、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是每个青少年学生必须熟悉掌握的基础知识。如果人为把这些基础学科割裂开来,每个学生只修习其中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知识结构上就是一条腿独跳的残废,无论如何也跑不过两条腿走路的外国人,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是极为不利的。现代社会推进文明取得重大进步的人才大多是知识全面的“通才”,文理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杰出的“通才”。你看历史上那些在学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里程碑式的科学巨匠,基本上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哪一个不是知识全面的杰出“通才”?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国民思想狭隘短视,诸不知这种文理分科式的教育体制正在加强这种狭隘短视的民族思维。一个只掌握“半边”基础知识的“知识残废”能够养成全局、整体、博大、久远的思维习惯吗?

老师:现在初高中学生也不是严格文理分科,在刚入学的那年理科生也开设史地课程,只不过不是必修的考试科目。文科生也一样。

在高考那种恶性竞争的升学环境里,如果不列为必修的考试科目,学生在学习这门功课时会认真主动吗?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会花费必要的心血吗?当老师和学生都是磨洋工式应付时,学生能学好这门功课吗?

老师:现在中学生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如果再添上几门必修的考试课,学生的负担岂不更重?

现在中学生的负担重并不是学科过多造成的,而是对每门学科的“过份复习”造成的。基础学科知识只需要掌握个大概,等上大学时再精修其中的某一门。基础学科的许多知识并不需要掌握得特别精确,比如历史知识,我们没必要准确无误地背诵历史年代,只要掌握历史前进的脉络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就足够了,因为无论我们把历史年代背诵得多么滚瓜烂熟,过上几年后就会逐步忘记,更何况记住历史年代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中学时代无论你把哪一门功课“复习”得如何举一反三,几年过后就差不多忘光了,且实用价值大可怀疑。试问你在中学时要求背诵的课程你现在还能够背诵吗?这些要求背诵的课程对你究竟有多少益处?这是对学生脑力劳动的极大浪费,同时让多数学生讨厌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一看见理论学科式书本就头疼。在外国乘地铁时你会看到很多人在看书,可你在中国乘地铁时能看到几人在看书?中国学生学习的用功劲可是举世闻名的,为何走出校门后那么讨厌书本呢?还不是我们“过份复习”某门功课的教学模式造的孽。科学发明和文学创作大多不是在中学完成的,而是在大学和社会完成的。有成就的学者和文人终生都在学习。当学生走出中学校门后讨厌书本知识时,中国的科学发明和文学创作还会百花齐放吗?我们会打开诺贝尔奖的大门吗?

这就好比一本文学名著,你读一至三次挺感兴趣的,可强迫你读上八至十次就没什么意思了,甚至会讨厌这本名著。如果强迫你读上二十次,你就有可能讨厌所有的文学名著。

今天中国的多数高中生在高二结束时就已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学得很精很透,剩下的一年就是在题海里不停地做试卷演练高考。这一年的题海训练除了熟悉高考的试题模式外,对学习知识不但没丝毫益处,且多数起反作用。如果把这一年用于学习文、理科之外的三门新课程,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还能让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两门新的知识,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这就好比两本文学名著读三次与一本文学名著读十次的脑力劳动小得多,但却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且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样。

所以文理不分科如果把握得好,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设我们学历史这门课程总共需要150学时,其中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明发展轨迹和历史分析方法等粗线条的历史知识需要50学时;背诵历史年代历史细节等精确的历史知识需要100学时,那么我们不如只用50学时学历史;另用50学时学物理;剩下50学时留给学生自己支配。这样我们不但多掌握了一门知识,还大大减轻了功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味到了学知识的乐趣,不会因为反复折腾而厌恶这门知识(今天的中学生是学哪科怨哪科)。

50学时的实际效果其实一点也不亚于150学时的效果,因为额外的100学时背诵来的历史年代和历史细节不但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相反还会令不少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滋生出厌恶情绪。一个人一旦从心理上厌恶某门学科,就别想在这门学科上有任何建树。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也和历史这门功课一样道理。

 

老师:现在的高级中学也提倡学生的知识要全面。我校的理科生在参加高考前一样要进行包括文科知识在内的综合测评,测评不合格者原则上不能参加高考。文科生也一样。

我国的高中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高考这一核心展开的,拓展中学生知识面的努力必须在高考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起作用,否则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高考不涉及的科目再怎么“提倡”也没用,绝大多数文理科学生不会把精力浪费在与高考科目无关的知识上,老师也会积极配合学生的这一选择倾向性。试问你们理科班成绩好的学生,如果因为史地知识一窍不通,在高考前的综合测评上成绩不合格,你们会取消他的高考资格吗?

老师:这个当然不会。我们高中的教育体制都是围绕“升学率”这个主题服务的,影响升学率的“素质教育”学校老师都不会答应,学生也不会答应。遇上你说的那种情况,我们就是“造假”也要把这个优等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提上来。

这就对了。这就和初中生的“体育成绩”一样,那些书本成绩好的学生,就算体育再差劲,甚至于弱不禁风,老师都会送他一个理想的“体育成绩”。

老师:你说的有道理,文理分科确然弊大于利。其实上面也不提倡文理分科,前不久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说:教育部从来就不提倡文理分科。上面的政策好,都是下面各级教育部门搞坏了。

高级中学文理分科的主要责任不能怪在基层教育部门头上,主要责任恰恰要由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来承担。请问高考科目的文理分科是谁制定的?你们县市教育局有权制定吗?当然不能!只能由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来制定。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定下来了,全国的高中教育自然要围绕这一制度展开。哪个地方哪个学校无视文理分科的高考体制,那个地方或学校就要在高考中吃大亏。教育部的那位新闻发言人话说得到轻松,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个部级新闻发言人竟然如此不负责任,如此不顾事实说昏话,这才是中国教育真正的悲哀。

老师: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只能按上面的规定教学。你说的这些也许有道理,可说出来没用。政策是上面制定的,我们没权改变。我只要教好自己的书就行了。

上面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参照民众的意见;你们老师群体的意见则对教育制度起关键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广泛的民意能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压力,迫使他们对已有的政策进行合乎民意的调整。如果多数老师认识到高级中学文理分科的弊端,并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教育部门就不会无动于衷了。如果多数老师都象你一样只管教自己的书,对明显不合理的教育政策听之任之,一项错误的政策就会长久延续下去。如果政策大方向错了,执行者越努力对社会的危害反而会越大。你是语文老师,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前进的方向错了,你赶车越吃力离目标反而越遥远。别以为错误的政策与你无关,你一样会成为错误政策的受害者。你儿子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完成的,这种“知识偏食”式教育模式一样会令你的儿子成为知识残废。无论你儿子多么优秀,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长大后一样不可能在学术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就算为了你儿子的健康成长,你也应该积极进言。

…………

综上所述:高级中学文理分科利小弊大,会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极大地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不容易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合格现代公民,更不容易培养出推进社会文明取得明显进步的大胸襟大气魄的杰出“通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