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孵化了创业板吸血鬼

 文海睿得 2012-10-03

谁孵化了创业板吸血鬼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8日 22:08  股市动态分析

  作者:王柄根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至2012年9月21日,34家创业板公司较发行价跌去50%以上,跌幅最大者奥克股份(11.640,0.05,0.43%)(300082)甚至跌得只有发行价的三成左右。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创业板上这种巨大跌幅的个股无异于“吸血鬼”。

  现在的问题是,按照最初创业板的设计思路,“成长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何按照这些标准经过层层筛选,并经过发审委的慧眼甄别后的公司,仍然跌幅巨大?究竟是谁“孵化”了创业板的“吸血鬼们”?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观察,推动这些创业板公司上市的背后的保荐机构难辞其咎,但遗憾的是,每一个创业板“吸血鬼”背后的保荐人都从项目中赚得盆满钵满,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巨大跌幅与其利益并无直接联系。

  “吸血鬼”们糟糕的业绩

  在前文所述的创业板十大“吸血鬼”中,业绩大幅下滑已成为共性。事实上,这也并不难理解,在最初上市时候的 定价(发行价)事实上是参考公司过往三年的经营业绩制定出来,而在公司上市之后,如果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于出现亏损、变脸,最初依据靓丽业绩制定的发行价 当然就显得“虚高”。

  股价的巨大跌幅,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公司上市后所表现出来的实际业绩,与招股书中经过包装的业绩之间的差距。

  如恒信移动(14.260,-0.06,-0.42%)(300081),上市之初因为此前业绩高速增长,年均增速甚至在50%以上,因此发行价制定即以高成长股的性质给予高估值。但上市后业绩即变脸,且连续几个报告期下跌,市场当然不可能再给予高估值,甚至要反过来质疑上市前的高增长是否含有过多的水分!

  理解了市场在定价时所依据的上述逻辑,则不难发现,股价的大幅下跌,仅仅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出现损失的直接原因,而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公司经营情况在上市前后的巨大反差。

  利益机制失衡下的“包装”

  与创业板出现为数不少的“吸血鬼”形成悖论的是,在目前的创业板上市规则之下,保荐机构(保荐人)事实上从公司计划上市之初即行介入,并陪伴公司整个改 制上市过程,至最后的发行定价。在理论上,保荐机构对创业板公司的经营情况应该是最为熟悉的,因此最终出现了众多的“吸血鬼”型公司,保荐机构显然无法将 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但是,“有责任”并不代表要“负责任”,个中原因在于利益机制的失衡——保荐机构在完成推动创业板企业上市的整个过程后,即可拿到保荐承销费用,至于项目质量如何,公司上市后业绩如何变脸、二级市场股价如何下跌,却与保荐机构“没有半毛钱关系”。

  诚然,如果项目包装得过于拙劣,又或者明显过度包装(如胜景山河者),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也会受到来自监管层的一定处罚,但如果将创业板作为一个整体 来看,出现类似胜景山河这样糟糕的案例,也只是极少数。保荐机构在此利益机制下,“粉饰”或者“包装”保荐项目业绩的潜在动力不可谓不足。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曾提出,在现行机制下,保荐机构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从两个方向上去努力:一是增加成功过会的保荐承销项目的数量;二是增加在单个项目上的保荐承销费用收入。

  在这两个方向上,保荐机构都明显将自身利益与保荐项目公司挂钩,而并未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在第一个方向上,保荐机构的激励在于“成功过会一 个,就能赚到一个”,如果项目无法上市,其保荐承销费用也就无从谈起。在第二个方向上,保荐机构则倾向于通过提高发行价来实现项目公司和自身保荐费用(分 成)的最大化。

  如此的利益机制下,保荐机构将创业板公司过往业绩拔至“虚高”,并在发行时给出高定价,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回顾本文开头提出的二级市场定价逻辑,即可发现众多的创业板“吸血鬼”由此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