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常识专题一

 大记的二大爷 2012-10-03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B. 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 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2.2011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属于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祀礼器

3.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反映是孔子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4.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先进的纺织技术

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6.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7.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8. 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  “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始于(   

A.汉                 B.北宋            C.南宋         D.明

9.中国是瓷器大国,中国瓷大量出口至迟始于(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10.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1.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12.《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13.“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可能包括                 

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D.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

14.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A.交通发达   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商业繁荣         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15.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16.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17(2011·盐城模拟)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18.(2011·北京模拟) 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依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19.“制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一现象,最能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A.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B.地区、行业间的社会分工发展

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

2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擅自《大清会典》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4)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8) 

 

 

 

 

(3)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4)

 

 

 

22.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       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5分)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

哪些发展障碍?6分)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2分)

参考答案

【解析1B。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体现了“重农”,但没有体现出“抑商”。

【解析2A。再现所学即可回答。

【解析3A。材料信息“鼻环”说明牛已经被用于牵引耕作,“司马牛,字子耕”表明牛耕的出现,故选A

【解析4】选C。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解析5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的主要特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解析6C。均田制只能缓解土地兼并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解析7D。解答本题要立足于对材料的解读,A虽符合史实,但不是作者要阐述的内容,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史实。

【解析8C。提取信息就是焦炭。我国早在南宋末年已经知道把煤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炼成焦炭,用在煎矿煮石冶炼金属中。

【解析9C。本题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属容易题。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经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到唐朝时期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大量出口。由此推断,至迟始于唐朝,选C

【解析10D。“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从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解析11D。官营手工业能够利用中央集权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其产品肯定“精美,质量上乘”,所以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

【解析12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含义是商业活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BCD三项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解析13D。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解析14D。材料反映的是纸币的广泛应用及其优越性,反映了商业的繁荣,长途贸易开始出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解析15D。第一句引文表明了中国社会中“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到了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说明等级观念淡化,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BC项说法有误。

【解析16C。从图中可以看出,税收总额不断增加;农业税相对稳定,增加不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它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看雇佣关系,图中看不出相关的信息。

【解析17B。题干是抑商政策的表现,B提出工商皆本。

【解析18D。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解析19B。从材料看,主要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经济区域化。

【解析20C。“选择陆地”即农业文明主导,在18世纪带给中国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中国失去了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因为18世纪的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

【解析21本题设4问,第1问根据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贴材料,根据阅读、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材料二共4句话,逐一分析、判别。“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属于稍难题。第(3)问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4)问要注意从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深层次角度来分析。

【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

(4)表态:不能。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解析22本题综合考查徽商发展的历史,徽商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注意两者的内在联系。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整合回答;第(2)问,徽商的成功经验可以根据材料信息提取,其发展障碍要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回答。

答案:1)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4分)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2分)  

2)经验有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

4分)障碍有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2分。若只答“言行举止”可得1分)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帮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