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英国“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普氏书斋422 2012-10-04

 

浅析英国“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班级:历史1     姓名:查荣卿   学号:0803008

 

摘要:近代国际关系的舞台中心在欧洲,英国作为近代的海洋霸主和殖民霸主,其“均势外交”功不可没,英国均势外交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它能够实行均势外交并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均势外交”对英国本身和欧洲、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字:均势外交;形成;条件;影响

              

   外交政策是指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其国家利益为标准,同时受其国家实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均势外交理论是世界外交史上最古老,也是最持久,最有魅力,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关系”理论,对历史上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均势”,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情况。在国际关系中指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①]。均势外交的实质就是要在自己实力无法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力求维持别的国家之间的平衡,不让任何一国的实力超过自己的一种理论、策略和实践。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利用过这种外交策略,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而近代将均势外交政策发挥淋漓尽致的国家则非英国莫属。

                 一、英国“均势外交”的形成

 

英国近代均势外交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都铎王朝早年对欧关系,从那时起,它就在欧洲扮演“仲裁者”的角色。英国一直把保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实力平衡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在此之前英国并不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的国家,而是积极参与欧洲欧洲大陆的事务。这与英国在欧洲大陆有自己的利益有关。自1066年诺曼征服开始,英格兰占有大片法国国土,因此,在中世纪,英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在欧洲大陆夺取和维持领地为中心。英国在欧洲大陆保持着常备军以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应对各种事件。但后来,法国发动了收复国土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史称“英法百年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英格兰战败,法王收复了大片国土,随着加来港的失去,英国的势力范围也被排挤出了欧洲大陆。这标志着其传统外交战略的失败。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88--1603),英格兰的外交政策开始调整,将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改变了以前将宗教信仰作为处理外交首要考虑点。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本国外交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外交政策。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彻底从欧洲喋喋不休的争吵中解脱出来,实现了不列颠的独立与稳定。此后的英国走上了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的独立发展道路。长时间内避免了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投入,主要以维持欧陆均衡为主,而自身的实力却不断壮大。到19世纪,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欧洲关系中,英国对均势外交的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得心应手。

 

           二、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条件

一、地缘条件

      一国的生存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最稳定的天然因素就是地理环境。因此,基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地缘战略对一国的生存与发展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来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美国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指出:谁控制了心脏地区,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英国的地缘政治家麦金德也指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②]。由此可见,地缘战略是关系一个民族和国家兴衰安危的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英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英国是西欧一个岛国,孤悬海外,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天然的分割开来。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土,从此英国成为一个纯粹的岛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在没有领土纠纷。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外交也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积极的参与欧洲事务;另一种就是从欧洲事务中摆脱出来,向海洋进军,依托海洋地缘优势,谋求国家利益。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业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好处于这一地区,而且同西欧其他国家如荷兰、法国相比,其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英国可以利用自己岛国远离欧洲大陆的优势,专心发展海上贸易和海军力量,而不必陷入欧洲大陆的纠纷之中。而法国、荷兰等国家则时常身不由己的陷入争端之中,领土纠纷、王位继承、欧陆霸权之争等事务让这些国家几乎陷入战争的泥潭,不能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从而在经济上逐渐被英国甩开,英国拥有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经济优势。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另外,英吉利海峡对英国本土的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海峡虽然不是很宽,但与荷兰的要塞相比,大海更能抵御法国军队的入侵,其作用远远超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军队。莎士比亚在他的诗《理查二世》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造化为它自己所建筑,

              以防止外来腐化和战争侵袭的堡垒;

              ……

              这镶在银海当中的宝石。

              以海做它的屏藩,

              或是护宅的壕沟,

              以抵拒较不幸运的国家的嫉恨[③]

在欧洲大陆出现的霸权国家,如法国、俄国以及后来的德国,只要他们足够强大,他们的战争铁蹄可以轻而易举的踏上欧洲大陆任何国家的领土,然而面对一峡之隔的英国,这些大国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且不论强大英国皇家海军的存在,仅仅是渡海作战就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英吉利海峡水文条件复杂,而且常年盛行西风,气候变化多端,这给渡海作战带来极大的麻烦。二战时诺曼底登陆也是经过反复的计算推敲才实行的,那时还是顺着西风向东进攻,各种技术条件也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以及后来的希特勒都曾制定过渡海远征英国的计划,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土安全有了坚定地保障使英国可以更加坚决的执行“光荣孤立"政策。

 

二、经济实力

      近代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同时英国建立强大的殖民霸权,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因此,英国是当时欧洲唯一一个不需要在欧洲进行扩张便可以维持国家利益的国家。英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源于其海外的殖民地,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远销海外,殖民地市场庞大,不必过分的依赖与欧洲市场。因此拿破仑帝国强盛时曾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国家消费英国产品,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使英国彻底屈服,但事实是,这对英国并没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英国转而将其更多的商品转向国际市场,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而与之相反,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对英国商品过分依赖,以至于大陆封锁经常出现漏洞,无法彻底的执行下去。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均势外交”的实行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经济实力的过分强大和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人对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产生充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誉为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的公民。因此普遍产生一种不屑与欧洲大陆人为伍的情绪。美国学者W?汉德里和G?奥顿认为,英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人在感情上与欧洲大陆分离开来的习惯,英国人有一种隔绝的心态,他们把欧洲看作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假日旅游理想场所,或是令人厌恶的军事冲突的发源地,这些冲突有时要使英国付出代价,这种分离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历史和文化上的[④]。因此,英国的孤立外交也是建立在它对自己力量优势的意识与自信的基础上,认为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和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无需固定的盟友也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种民族特性对英国外交的走向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军事实力

     英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帝国,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强的经济实力,然而受其国土面积和国家人口数量的制约,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并不能很容易的被转化为军事实力。历史上,英国也从来不是一个陆军强国,与众多欧洲军事强国相比,其陆军实力显得是那么弱小,这也是英国很少参加欧陆战争的原因。即使万不得已之时,也是联合其盟国共同作战。陆军实力的有限让英国很务实的也不可避免的从欧洲孤立出去,转而实行“国际性”外交政策。但英国拥有无可匹敌的海军力量,自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就基本确立了海上霸权。此后的300多年里,英国海军实力一直处于世界首位,并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英国深知海上力量对于维持一个庞大殖民帝国是多么重要,其海军一直维持“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军舰的总吨位相当于排在他身后两大海军强国吨位之和,这样的实力使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在其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海权理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强大的海军不仅保证了英国本土的安全,也保障了英国海外利益,同时使英国在欧洲事务中显得游刃有余。只要不出现一强独大威胁其安全的局面出现,他完全可以采取中立或不干涉的态度。

   

四、社会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它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同时,一国的文化和民族特性也决定了该国对外关系的特点。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具备海洋民族的特点,大海的汹涌和波涛使不列颠人养成了冷静理智、务实重行的民族特性。英国人不像日耳曼人那样沉湎于抽象思辨哲学,也不像法国人那样热情奔放,漫无边际的幻想。不列颠人的这种民族特性使其积极进取,合理谋利,敢于斗争。英国人有追求自由主义的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成为工业革命开始后正统经济指导思想。正是这种务实重行的民族特性和追求自由的文化传统使英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总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最大限度的追求国家利益,而不会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近代以来英国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如卡斯尔雷、坎宁、帕默斯顿、阿伯丁等。帕默斯顿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这句话可以作为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精妙注脚。

 

              三、“均势外交”的影响

对英国本身来说: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光荣孤立”并不等于中立,英国的利益在于维持大陆列强相互牵制的局面,使其势均力敌,这样就可以使英国放手向海外扩张。英国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和长期英法战争才建立“日不落帝国”,英国深切体会到建立殖民霸权的不易,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维持、巩固它的既得利益,因此,它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强国与之抗衡的局面。实行“均势外交”,一方面维持欧洲大陆强国对峙的局面,总体上维持实力上的平衡,这样英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英国成为欧洲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英国巧妙的发挥自己的杠杆作用,周旋于欧陆诸国之间,操纵欧洲均势,从中谋取很大的政治、经济利益[⑤]。当欧洲出现纠纷时,仍可以置身世外。英国从来不加入欧陆争霸的行列,以防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一旦哪个国家打破了欧洲的实力均衡,英国仍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拉拢盟友,击败那个强国,打破一强独大的局面,重新建立一种平衡的态势。英国的外交政策决定其在欧洲的朋友和敌人也是经常变化的。当拿破仑帝国强大时,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安全和海外贸易,英国不惜血本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终于击败了法国,拿破仑帝国覆灭,并将拿破仑本人流放到地中海遥远的孤岛上;拿破仑帝国被击败后,俄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长期在欧陆充当警察的角色,并与英国在土耳其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于是英国联合昔日的敌人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大败俄国,使俄国不在欧洲扮演积极的角色;普法战争有利于欧洲均势的建立,使法德两国互相牵制,因此英国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一战后法国极力打压德国,却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以使法德继续对峙下去。因此,均势外交不是绝对的,也是不稳定的,并不是总能维护和平,况且均势外交的实质也并非维护欧洲和平,而是要维护本国的利益。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均势外交”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在欧洲大陆通过支配国际事务扩大了影响,也使其海外殖民霸权得以维持,并且借此便利的条件,在地中海,在亚洲、非洲,其殖民利益无时不在壮大。保证了不列颠帝国的经久不衰,在一战后仍保持一支强大的海军,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威慑力。

对欧洲而言:

虽然“均势外交”并非以维护欧洲和平为出发点,但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欧洲均势,防止了大国独霸局面的出现,维持了暂时的和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丘吉尔19363月在保守党外交委员会的演说中,曾对此作了总结:“四百年来,英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反对欧洲大陆上最强大,最富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我们总是走较艰难的道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欧洲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样,我们就保住了欧洲的自由,保护了欧洲的生气蓬勃和多样化社会的成长[⑥]。”情况有时也的确是这样,普法战争后德国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欲对法国进行再次打击,但英国联合俄国对德发出警告,使德国不敢轻举妄动,避免了普法战争的重演。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俄法同盟建立后,并没有马上发生战争,一方面是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英国并未表明自己的立场,其究竟站在哪一边尚未可知,英国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拉拢的对象,可见英国对欧洲局势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世界意义而言,英国的“孤立”外交对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对新矛盾和斗争的缓解及对世界大战的推迟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方永刚,康复全.大国角逐——新地缘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约翰?劳尔.英国与英国外交(1815——1885),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曹瑞臣,赵灵燕.战略地缘透视:英国传统均势外交的成因与实践,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

[5]吴佩华,袁进文.英国“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略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

[6]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