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空思维之旅游研究应用与启示

 智慧旅游519 2012-10-04
[摘要]
      在时间思维方面,国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加特纳与亨特(Gartner & Hunt)利用历时性分析方法,选择12个年度对实证国家进行了形象变化分析。斯坦斯菲尔德 (Stansfield )进行了大西洋城度假村的发展周期研究。盖茨(Getz)从时间角度研究了目的地生命周期与旅游规划的问题。皮尔斯(Pearce)研究了旅游者的时间计划。加特纳(Gartner)研究了旅游形象的形成过程。吉尔&威廉姆斯(Gill & Williams)研究了山区旅游社区的增长发展。威尔金森(Wilkinson)从“过去和现在”角度预测了世界和加勒比海旅游。

  ●马耀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马耀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首批旅游管理博士点陕师大博士授权点学科带头人,旅游开发博士后指导教师,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任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西安市决策专家咨询团专家,《旅游学刊》、《人文地理》、《旅游科学》等刊物编委(学术委员)。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市场、入境旅游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来,先后主持、参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七五、八五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市重点课题等20个项目。作为独撰人、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教材共20部。2010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11年获西安市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支招最给力专家称号。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流动模式时空动态研究”, 深入探讨了我国入境游客的时空动态规律,开创了国家项目研究我国入境旅游的先河。提出了海外游客以空港线路为导引,以旅游热点大城市为轴心,趋丰美资源、特大城市、黄金线路等流动模式及旅游城市间的关联关系、辐射效应和替代效应;探讨了不同客源国旅游者来华的旅游模式等,从时间序列演进、地理空间分析两个方面揭示了入境旅游客流的动态趋势及其预测预报等;提出了亲景度、转移态、变化指数等旅游市场数量分析模型。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 深入探讨了我国不同群体外国游客的行为模式。从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决策、旅游选择偏好、时空动态规律、客主文化交互效应等方面,在国内首次探讨了中国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和规律,深入研究了我国主要客源群体——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等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行为规律和文化差异等,为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演化空间演化机理研究”, 深入探讨了我国入境旅游流递进式空间演化机理。他通过旅游实践研究,提出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竞争结合、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结合的模式,建立适应资源、开发商、社区居民、政府、环境等和谐发展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机制。

  □作者: 马耀峰

  一、旅游研究中的时空思维

  1.旅游研究之时间思维

  (1)过去:旅游研究对象的历时性研究思维。从历史角度对旅游研究对象进行历时性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存在过程,发生、发展与终结的历史进程,主要针对所研究对象的历史起因与发展做出科学梳理与分析,对旅游事物的发展总结、规律发现、经验提炼进行归纳演绎,为现在与将来提供借鉴与参考。

  (2)现在:旅游研究对象的要素共时性研究思维。对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旅游研究对象的并存要素,从目前角度进行共时性比较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性质、类别、结构、特征、规模、数量等,为旅游事物的现在状态进行分布分析、布局解构、特点凝练等,从而为“现在与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3)过去—现在:旅游研究对象要素的共时性—历时性研究思维。选择典型或一定间隔的不同时间断面,对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旅游研究对象的并存要素,从过去到现在角度,进行共时性—历时性比较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性质、类别、结构、特征、规模、数量等,为旅游事物的“过去—现在”发展进行分布变化、布局演变、动态特点分析,从而服务于现在与将来的旅游发展。

  (4)过去—现在—将来:旅游研究对象的演化与预见性研究思维。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积累,在旅游研究对象“过去—现在”分析基础上,着眼于演化及未来的预测、预见以及发展前瞻,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演化、发展轨迹趋势、发展预见、数量预测、趋势预见、动力机制驱使预测等,可为发展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方案,战略等提供参考。

  2.旅游研究之空间思维

  (1)空间分布:旅游研究对象的分布性研究思维。通过对旅游研究对象空间存在形式、性质、集中与离散状态、位置、分布变化等的分析,探索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点、线、面)、空间性质特征、空间特色特征等,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揭示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

  (2)空间结构:旅游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研究思维。利用空间网络分析、地图分析、理论分析、数理分析、GIS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分析,研究其空间构成特征、空间组合特征、空间系统结构特征、空间区划特征等,为区域旅游组织重构提供参考。如中国旅游发达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可探讨旅游发达区的空间结构。

  (3)空间关系:旅游研究对象的关系性研究思维。分析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关系,研究内容包括空间主次关系、空间顺序关系、核心边缘关系、空间竞合关系、空间耦合关系、空间区位特征、旅游流空间扩散等,方法主要有GIS分析、空间网络分析、地图分析、数理分析等,为科学审视旅游空间关系提供参考。如中国典型旅游地域之间空间竞合关系研究,可探讨旅游地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4)空间认知:旅游研究对象的认知性研究思维。分析旅游研究对象的旅游者空间认知,研究游客的旅游空间感知、环境感受、空间依恋、空间形象认知、空间符号认知、空间文化认知等,可科学研究旅游者的空间认知,为区域旅游规划设计、管理调控、形象设计与传播等提供参考。如中国典型旅游地区旅游认知形象研究,可探讨旅游地域的空间旅游形象。

  (5)空间演变:旅游研究对象的变化性研究思维。研究内容包括空间发展变化、空间拓展变化、空间主次核心变化、空间融合变化、空间关系变化、空间区位变化等,能够科学研究旅游空间的变化,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3.旅游研究之时—空融合思维

  时—空融合思维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空间的时间化研究思维。这是以空间为思维主体的空间与时间融合分析思维,如在旅游地过去旅游空间组织科学分析基础上,为其规划设计更加科学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从而使空间组织与功能更加完善。②时间的空间化研究思维,即以时间为思维主体的时间与空间融合分析思维。③时—空一体化研究思维。即共同考虑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分析思维。时空一体化融合分析是旅游问题研究较全面、深刻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4.旅游研究之三维思维

  三维的维度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属性维度(或类别、特征、性质、结构、变化等维度),构成三维坐标轴系统,即在时空思维基础上,再增加分析的定性维度,一般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对象的诸多特征与规律。如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地时空分析,即在时间、空间分析基础上,增加客源国特征(亦可选其他内容)的维度内容,可提高旅游问题研究的深度。

  二、时空思维之旅游实践研究

  1.国外研究实践

  在时间思维方面,国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加特纳与亨特(Gartner & Hunt)利用历时性分析方法,选择12个年度对实证国家进行了形象变化分析。斯坦斯菲尔德 (Stansfield )进行了大西洋城度假村的发展周期研究。盖茨(Getz)从时间角度研究了目的地生命周期与旅游规划的问题。皮尔斯(Pearce)研究了旅游者的时间计划。加特纳(Gartner)研究了旅游形象的形成过程。吉尔&威廉姆斯(Gill & Williams)研究了山区旅游社区的增长发展。威尔金森(Wilkinson)从“过去和现在”角度预测了世界和加勒比海旅游。

  在空间思维方面,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雷珀(Leiper)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对于客源地的旅游引力系统。布里顿(Britton)以斐济为例,研究了新经济中的旅游空间组织问题。塔之姆等(Tazim, et al)探讨了区域合作理论并研究了社区旅游规划。威尔逊(Wilson)从统计角度研究了旅游的空间分布模式。曼斯费尔德(Mansfeld)研究了旅游目的地选择和旅游空间行为。维伯克(Verbeke)对欧洲的旅游流进行了区域空间分析。皮尔斯(Pearce)研究了旅游空间分布模型的功能问题。

  在时空融合思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奥康纳等(O'Connor,et al.)进行了旅游者流动的地理时空跟踪与分析研究。巴特勒(Butler)则研究了旅游区时空演化对旅游资源管理的意义。戈尔姆森(Gormsen)研究了国际旅游时空发展中的中心外围模式。弗拉迪米尔等(Vladimir,et al)对日本旅游者在中欧国家的流动模式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

  2.国内研究实践

  国内在时空思维的旅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左冰提出“旅游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形式”;时空统一观是旅游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哲学观;时空有机结合是认识旅游活动与发展演变的基本分析视角。

  时间思维旅游实践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陆林等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的客流季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黄震方等研究了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变化特征及预测。马耀峰、李天顺选择我国12个旅游热点城市,用历时性分析思维对旅华游客流动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空间思维旅游研究方面成果丰富。张捷等对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黄向、保继刚对游憩行为的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进行了研究。吴必虎等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卞显红、沙润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研究了城市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侯兵、黄震方等对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

  在时空融合思维方面也作了实践探索。保继刚等以桂林为例,对其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马耀峰、李天顺等通过实证案例,研究了旅游者时空行为。

  综上分析表明,国内外都开展了时空思维旅游实践研究,但总体呈零散、非自觉研究状态,系统性弱;时空思维的旅游实践研究国外先于国内;时间、空间思维研究优于时空融合研究;空间思维研究优于时间思维研究;空间思维研究中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最好。

  三、旅游研究之时空思维启发

  (1)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是旅游研究的关键思维路径。时空思维方法既可从理论层面研究旅游理论问题,又可从实践层面研究旅游实践问题。

  (2)时空思维方法可望解决旅游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旅游研究对象、旅游学学科构成、旅游的本质、旅游现象分析、旅游发展预测、旅游利益共同体关系等学科重大问题,都离不开时空思维方法。

  (3)旅游研究中的“时空思维自觉”将能提高研究的深度与科学性。判断和审视旅游研究命题,时空思维应成为一种思路、一种思维自觉,并贯穿于旅游研究始终,解决旅游研究对象的空间差异、空间演变、时序变化、时序演替、时空耦合、发展预测、主客体关系、客源地—目的地时空交融等重要问题。在时空思维研究中,地图是表现时空思维最好的研究可视化方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