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旅游”所涵盖概念之思考

 智慧旅游519 2012-10-04
[摘要]
      现代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产品,盘活各类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和效益。因此,“整合”是旅游策划的必要手段。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将原有的资源、产品和景区相加,或仅仅是扩大空间,是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的。而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前提是必须首先充分理解何谓旅游。

  ——“旅”与“游”的辩证关系

  □  黄崴
  
  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关注点往往是“去哪里”、“怎么去”、“多少钱”,而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花在旅途上的时间与游玩的时间之比是否合理。

   现代旅游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产品,盘活各类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和效益。因此,“整合”是旅游策划的必要手段。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将原有的资源、产品和景区相加,或仅仅是扩大空间,是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的。而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前提是必须首先充分理解何谓旅游。

   那么,究竟什么是“旅游”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旦要去求解,就会发现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其实,“旅游”一词本身就包含了非常值得研究的学问。因为,“旅”与“游”是相对的两个不同概念的辨证统一体。

  一、表层理解

   《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版)中对“旅游”一词是这样界定的:所谓“旅游”是指“旅行游览”。

   那么“旅行游览”又可以作何等解释呢?不妨再看看《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所谓“旅行”指的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较远的路程)”;而对“游览”则释义为“从容行走观看(名胜、风景)”。

   此外,在这本字典中,对“旅”和“游”又分别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旅”是指“在外地做客”;而所谓“游”指的是“在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综合上述几个释义的概念,不难看出,所谓“旅行”可以对应为“旅”字;而“游览”则应该对应“游”字。即《现代汉语字典》在诠释“旅游”一词的词义时,采用了“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种思辨方法。也就是说既分别从“旅”和“游”两个方面来释义,又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加以整合。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不论“旅行”还是“旅”,通常表述的是某种方式、方法、手段,侧重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而“游览”或“游”,表述的是一种结果,侧重的是某种行为目的。

      英文里对Tourism (Tourism: travelling for pleasure)一词的释义,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对此加以佐证。此释义非常简洁明了地将Tourism(旅游)解释为:为了愉悦(高兴、愉快、满足)而旅行(移动),即: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

  二、深层思考

   结合上述对“旅”及“游”涵盖概念的解析,笔者想提出“旅人”和“游人”这两个名词。二者的关系是:“旅人”为“游人”的雏形,而“游人”则由“旅人”演化而来。从“旅人”到“游人”的过程,就是“旅游”这个概念从混为一谈到一分为二,进而到合二为一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之所以没有刻意区分“旅”与“游”,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当时一般人们出行的最终目的不是游玩。早期的出行者或是达官显贵,或是文人墨客,或是小商小贩,他们出行或是为官府公务,或是为疏解情怀,或是为贩售物品,对此类人群而言,“游”山玩水是附带品,是顺便为之。

   另一方面,当时的交通很不发达,出行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旅途上,终于抵达目的地之时,首先要完成的是正事,等到“大功告成”之时往往已是筋疲力尽,难得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能够走马观花已是对心灵的慰藉。在此意义上来说,那时行于山水间的人们,与其称之为“游人”,莫不如称之为“旅人”。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水平有限,所以幸运的是原生态自然资源丰富,虽旅途漫漫交通不便,居无定所,食无甘味,但在跋山涉水中,又无时无刻不在游山赏水,倒也好生惬意。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加之交通不大便捷,节假日亦稀缺,人们难得出趟远门。若逢出差或探亲,在旅途中要花费大量时间,也没有多少美景可赏,自然不会有人去深究“旅”与“游”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了。

   简言之,笔者以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是一个整体,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参与其中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者,充其量也只能称为“旅人”。而且受益面小,只能说是某种顺便而为的 “小众旅游”。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国民收入明显改善,加之节假日不断推陈出新,人们有了出游的欲望,随着出游次数的增多,人们慢慢察觉到“旅”与“游”之间的矛盾。

   在过去,“旅游”是一家亲,不分你我,旅中有游,游中有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旅游也有了新要求,决定了“旅”与“游”再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到了该适当“分家”的时候了。

  三、旅快游慢

   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对“旅游”一词作了饶有兴味的阐述。先生指出:“旅和游是相对的,旅要快,游要慢。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我们经常把它们混淆起来了。”笔者以为,“旅快游慢”这一概念的阐述极具科学性,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思辨方式。

   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关注点往往是“去哪里”、“怎么去”、“多少钱”,而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花在旅途上的时间与游玩的时间之比是否合理。由此产生的结果往往是旅途上所占的时间比例过大。这种情况在“一日游”中尤为突出。

   以上海出发到周边地区的“一日游”为例,花在车上的“旅行”时间,在不堵车的前提下,一般平均为5~6个小时左右,真正用于“游玩”的时间一般在3~4个小时左右,甚至更少。

   其实,旅途要花时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问题在于策划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使游客在花费了相当的旅程时间之后,能够得到相应的时间来放松身心、享受游玩的乐趣,尽可能使“游玩”的时间大大多于“旅行”的时间。

   中国的寒暄语中有“旅途劳顿”之说,可见“旅行”给人的感觉就是容易疲劳。而人们选择旅游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消除疲劳,放松身心。所以,一定不能把旅游策划成“疲于赶路”的产品。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使赶往目的地的旅途变得更加有价值,如设计合理的线路,能短的尽量短,实在不能短的,尽可能选择有景可赏的线路,或者通过各种方法设法增加旅途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旅游目的地安排丰富的旅游节目及相对充裕的休闲游玩时间,使人们能够通过“游玩”来弥补旅途的辛苦。

   旅游学是一门学问,搞学问,就要讲科学性。

   如果游客因为时间关系,选择了“一日游”,也没有必要让游客成为“匆匆过客”。陈从周先生认为:“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一次看完,越快越好。这是最不科学的。为什么不能慢一点,舒服一点,下次请他们再来,以后再来……”。对此,笔者颇有同感。现在国内旅游业界对待“一日游”游客的做法,笔者形容为“请君吃压缩饼干”。即:将许多景点或内容“一揽子打包”,走马观花似地赶着游客跑一圈。其实,这是非常不聪明的做法。

   笔者以为,对于“一日游”的游客,不必请他们 “吃压缩饼干”,那样的滋味实在不好,没有回味的东西,谁还愿意再“吃”第二次呢?在游程安排上,宁可慢一点,舒服一点,让游人们带着美好的记忆和些许留恋,请他们“下次再来,以后再来”。

   用陈从周先生风趣的话来说“这样不是一笔生意分三笔做了吗?”;而对游客来说,崇明岛如此有特色的地方,为什么不再去第二次、第三次呢?

   综上所述,做好“旅游”这门学问,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有了好的硬件条件的情况下,加强软件建设,软件硬件同步提升,充分整合,才能使旅游业真正做到良性发展,步入“旅快游慢”的轨道,才能使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