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美国旧金山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黛尔·史密斯(Dayle Smith)的一封辞职信,给中国的留学热泼了一盆冷水。据《旧金山纪事报》9月的适应性。但他们却忘记提醒家长,“有条件录取”不是“正式录取”,到国外一定要过语言关,如果过不了语言关,将难以转入大学主要课程学习,就是听课,也十分吃力——有的学生到了国外,几年下来,一直在学语言,这被认为是垃圾留学。 其实,这样的道理,家长和学生不是不清楚,只要稍有常识,就会知道,英语听说、阅读能力很差,怎么可能适应全英文教学呢。为此,针对“有条件录取”,就要评估学生是否在国外经过短期的语言学习,可以达到随堂听课的要求;还要做好语言学习的规划以及万一无法过语言关的准备(毕竟在国外读语言的开销是远高与国内的)。但一心考虑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却对此没有深入分析,抱着“送出去了事”的心态,有的想当然认为“有条件录取”就是“录取”,还有的则为自己孩子语言能力不强却被录取,而感到“幸运”,当然也有的考虑让孩子留学,首要目的不是学,而是移民。 总体看来,对于出国留学,目前还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是以接受国内大学教育,来看待接受国外教育的,因此很在乎被一所大学录取,却不在乎能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在国内,被一所大学录取,通常就被认为获得这所大学授予的国家承认的文凭,而混到文凭,被不少人认为是上大学的目的;而在国外,被一所大学录取,并没有什么,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达到学校的培养要求,将很可能中途就被淘汰,也无法获得学位证书,而就是获得学位证书,学位证书本身并不值钱,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是其能力和素质,因为学位证书就是学校自己颁发的,不存在国家承认一说。这种差异,造成了“有条件录取”的变异。事实上,这种23日报道,商学院主任韦伯在对员工的信中说,史密斯的辞职是鉴于外国学生的“大幅增加”。史密斯在信中写道:“鉴于有如此多的学生英语能力差,且生源国比例不平衡,我们将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教育及文化挑战。”而学生英语能力差却被录取,源于“有条件录取”政策。 这让“有条件录取”遭遇新的质疑。“有条件录取(conditional offer)”是指英语水平没有达到入学要求,或申请时大学第4年尚未毕业的同学,由校方给予的有条件录取。这本来是一项比较灵活的入学政策,被认为有诸多好处:对大学来说,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学校环境;对学生来说,可提前出国,学习英语,提高语言适应能力——反正在国内也要学语言,过语言关,还不如在国外去学语言。 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有条件录取”却由于有的国外大学和留学中介机构把“留学”作一项产业,加之一些家庭和学生功利化的出国目的,而发生变异。目前,有的大学把“有条件录取”作为抢生源的手段,为提前把一些学生“圈进来”,因此把语言要求降到很低,这导致学生即便在国外参加语言学习中心的学习,也难顺利达到语言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校考虑到留学生意、大笔学费,很可能让语言不过关的学生进入正式学习。 留学中介机构的想法,也就更现实,“有条件录取”使得他们的客户面更广,他们也尽力向客户介绍这一录取方式的种种好处,包括早一点出国,提高国外学习生活的适应性。但他们却忘记提醒家长,“有条件录取”不是“正式录取”,到国外一定要过语言关,如果过不了语言关,将难以转入大学主要课程学习,就是听课,也十分吃力——有的学生到了国外,几年下来,一直在学语言,这被认为是垃圾留学。 其实,这样的道理,家长和学生不是不清楚,只要稍有常识,就会知道,英语听说、阅读能力很差,怎么可能适应全英文教学呢。为此,针对“有条件录取”,就要评估学生是否在国外经过短期的语言学习,可以达到随堂听课的要求;还要做好语言学习的规划以及万一无法过语言关的准备(毕竟在国外读语言的开销是远高与国内的)。但一心考虑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却对此没有深入分析,抱着“送出去了事”的心态,有的想当然认为“有条件录取”就是“录取”,还有的则为自己孩子语言能力不强却被录取,而感到“幸运”,当然也有的考虑让孩子留学,首要目的不是学,而是移民。 总体看来,对于出国留学,目前还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是以接受国内大学教育,来看待接受国外教育的,因此很在乎被一所大学录取,却不在乎能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在国内,被一所大学录取,通常就被认为获得这所大学授予的国家承认的文凭,而混到文凭,被不少人认为是上大学的目的;而在国外,被一所大学录取,并没有什么,如果学生不努力学习,达到学校的培养要求,将很可能中途就被淘汰,也无法获得学位证书,而就是获得学位证书,学位证书本身并不值钱,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是其能力和素质,因为学位证书就是学校自己颁发的,不存在国家承认一说。这种差异,造成了“有条件录取”的变异。事实上,这种差异,还培育了不少“洋文凭工厂”、“野鸡大学”,专干向那些需要文凭的人,贩卖文凭的生意:录取标准很低,培养要求很低,甚至交钱就能拿到文凭。 美国这所大学副院长的辞职,想必会引起该校以及其他学校对“有条件录取”政策的反思,会取消这一做法或者提高录取门槛,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提醒我国家长和学生,出国留学一定要理性,要从获得真本事出发,一纸海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说明不了什么,要认真分析自己出国留学究竟为的是什么,并结合自身情况做长远的规划,不然就有可能花了大笔钱,却只在国外一直读语言,学无所成,最终弄一个“克莱登大学”文凭。另外,这也要求我国教育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在我国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影响下,受教育者的学历情结浓郁,选择教育、选择学校,很难抛开传统的学历思维,这本身就会导致求学目的的异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