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丹藏身的沙砣子村。 记者 潘恩战 摄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赴咸阳刺杀秦王嬴政。结果,荆轲身死谋刺未成,却招来了嬴政的复仇大军!
嬴政发下毒誓,即便“搜山检海”,也必见太子丹人头而后快,被秦军直接锁定的太子丹自此亡命天涯,以致在今天的辽宁境内留下了有关太子丹藏身之地版本各异的纷杂传说。
据顾奎相、冯永谦等权威专家考证,太子丹的最后藏身地,在古襄平(今辽阳)城东太子河中的一座沙岛(古称桃花岛)上,即今天的辽阳沙砣子村。
沙砣子村深藏历史玄机
沙砣子岛分东西两部分,东沙砣子与西沙砣子两地间隔两公里,而从辽阳老城区打车前往沙砣子村,约25里地,抄近道的话,15里地不到。这个砣字,有写作“砣”,也有写作“坨”的,因村中跨河桥的标记采用“砣”,故以“砣”字为标准。
早年,沙砣子村四周被太子河水环抱,那时河水既宽又深,出入均须乘船。现在已有了陆路通道连接沙砣子村,这是一条两侧栽满高大杨树的乡间土路。近期,因太子河涨水,建于路边的简陋小砖房被漫出堤坝的太子河水淹没半身,一些运沙车也大半截泡在河水里。
沙砣子村口立有两块打凿粗糙的石碑,一旧一新,旧碑上刻的是“桃花岛”,新碑上刻的是“太子岛”。据说早年此岛桃林遍布,每到春季,被复苏江水环抱的小岛上便落英缤纷、蜂嬉蝶闹,宛若仙境。岛中美景与金庸先生描绘的人间仙境“桃花岛”,神貌暗合。但金庸笔下的桃花岛是郭靖、黄蓉的浪漫爱恋地,而辽阳太子河中的桃花岛,千年前却笼罩仇怨与杀机!
如今到沙砣子一游,已难觅当年的美景。时值盛夏,满眼浓绿,站在1987年建成的沙砣子桥上望奔流不息的太子河,只见两岸垂柳依依,有的柳枝低垂入水,在水面上笼出一方浓浓的绿荫。
沙砣子村因临太子河,村中土地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只要别闹水灾,正常年月种什么庄稼,都比别的地方长得高,收成好。环围沙砣子的太子河富产“河鲜”,虾类有黑虾、草虾、大白虾;鱼类有黑鱼、泥鳅、鲶鱼、河刀等;此外还有太河蟹、黄蚌、黑蛤喇等特产。因太子河水质好,青草鲢鳙等淡水鱼放到这里养殖也肉肥味鲜。在古代,一人藏身于这座河中小岛,不仅安全,还有吃有喝,自给自足毫无问题。
沙砣子桥对岸叫庆阳南厂,早年有座兵工厂,翻过庆阳南厂后边那座山,就到了清东京陵。东京陵以前曾是大清王朝的祖陵,清顺治十一年,清廷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新宾永陵,仅留下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而褚英与舒尔哈齐均与努尔哈赤有隙。
在沙砣子一带,考古队曾挖出过腿部深嵌箭头、死因不明的秦汉古尸,发现过秦代的青铜兵器……带我们来沙砣子的出租车司机宋师傅说,前几年,有一老板在沙砣子村附近挖沙,无意中挖出了一堆大钱。“那大钱可有讲究了!据说是努尔哈赤定都辽阳时特意铸造的铜钱,基本没有外流过,相当珍贵。这老板用抓钩机挖,挖出的大钱用装水泥的袋子装,装了半袋子,懂行的说价值200万,那老板急于脱手,卖了70万,后被有关部门查获收缴了。 ”
沙砣子村,这座外貌平常无奇的河中小岛,近些年总有“意外的发现”惊曝于世,让人越发感觉捉摸不定。而燕子丹当年藏身于此,则是这座小岛近些年来最吸引眼球的史学发现。做出这一判断的人,均为国内一流的史学专家:顾奎相、冯永谦……这些权威专家的评定视角各有侧重,但认定沙砣子村即是当年太子丹的藏身地,却众口一词。半个多世纪前,冯永谦先生还在沙砣子村住了数月,随同李文信等前辈挖掘这一带的古墓,对燕太子丹藏身沙砣子村的历史悬案做过严谨考证。

太子河上的沙砣子桥。 记者 潘恩战 摄
太子丹逃亡路线神秘莫测
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不必赘言。悬念在于,太子丹此后是如何选择逃亡路线的?秦军又是如何追捕这位落难太子的呢?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下荆轲刺秦失败后留下的遗言: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此语一出,无异将太子丹乃刺秦主谋的幕后身份告白天下,等于直接宣布了太子丹的死期。
获知荆轲刺秦失败的消息后,燕王喜与太子丹自知大祸临头,父子俩匆忙逃离都城“蓟”,奔往辽东襄平避祸。燕国的都城蓟最初在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州,后迁至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燕子丹逃亡辽东,当时大体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北京出发,过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进入今辽宁的建昌、北票、朝阳地区,再转折去襄平;另一条则直接进入辽西走廊,从兴城、绥中一线直奔襄平,此路虽近,却时常受海潮侵袭,一片水乡泽国,史载“深不载舟楫,浅不通车马”。不过以当时太子丹的惊恐心态看,他已慌不择路,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那么,假设太子丹抄的是近路,他是直接从蓟都经辽西走廊逃到襄平城的吗?史无确载。不过由辽宁地区流传开来的有关太子丹的传说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看,太子丹很可能是逃逃停停,在秦军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东躲西藏,而四面追杀、分进合击的秦国追捕大军也是四处打探,秦军的追杀路线似乎不是一条从“蓟都”到“襄平”的直线。
例如,距辽宁兴城海滨12.5公里,距陆地最近处仅7.5公里的觉华岛(辽金时的称谓),唐宋时代称桃花岛,为何叫桃花岛?据传,太子丹刺秦失败后,乘一瓣桃花逃亡于此岛,春季来临时,此岛桃林遍野蜂嬉蝶舞,故名桃花岛。太子丹乘“桃花瓣”渡海绝无可能,有人推测,这传说中的“一瓣桃花”,是不是一叶形如桃花瓣的独木舟呢?
以沙砣子村为核心,周边地区近些年来多次发现秦军使用的武器。稍远一线如庄河的桂云花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庄河公路段的修路工人在桂云花乡修公路时,在两米多深的、夹杂乱石的黑土层中发现了一柄青铜剑,这柄宝剑深藏地下上千年,出土时竟然没有生锈,寒气逼人!这柄青铜剑的出土震动了当时的中国考古界,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鉴定,该剑系战国时赵国“相邦”(宰相)春平侯监造的合金青铜剑。据考证,剑身上的“四年”字样,指的是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也就是说,这柄深藏地下的青铜宝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按考古界的说法,这件兵器应称作“铍”(pí),依据监造者的姓名,此剑被命名为“春平侯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从所属地域看,“春平侯剑”本不该出现在东北地区,此剑之所以在庄河地区出土,在专家看来,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秦国攻灭赵国后缴获此剑,在随后攻打燕国、攻取辽东的进程中,秦军将士不慎将此剑遗落于庄河桂云花乡。史载,秦军大规模攻打燕国有两次,均与太子丹刺秦有关,秦军的攻击线路也多半是太子丹的逃亡线路,这就不免引发世人猜想,难道庄河桂云花乡当年也曾是太子丹的一处避难之所?
在临近辽阳沙砣子村的周边地区,更是不断发现当年秦军攻燕的历史证物。例如,在抚顺博物馆内,珍藏着一把秦国青铜矛,矛上刻有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大名,此矛显然是由秦国铸造并由秦军带入辽境的。而抚顺到辽阳,也就112公里,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
又如,在本溪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把越国青铜剑,经考证得知,这把越国剑是在楚灭越、秦攻楚的战争中被秦军缴获,后带入辽东地区的。这把古剑的发现地在今本溪火连寨镇的王沟玉岭,本溪距辽阳不到70公里,自驾车抵达,一个半小时足矣。冯永谦先生说,在沙砣子村,发现的秦代青铜兵器更多。
秦军入辽就是为了抓捕太子丹,依据上述考证,秦军为抓太子丹可谓处心积虑,几乎是织构了一张天罗地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因荆轲谋刺而“目眩良久”的秦王对太子丹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辽阳的太子河。 记者 潘恩战 摄
古今学者判定太子丹殒命地
关于太子丹藏身沙砣子村的这段历史,古籍中也是多有暗示的。如明朝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明确点到太子丹藏在桃花岛,现在辽阳市的史学工作者普遍同意这一说法。夏天先生在《衍水悲歌太子丹》一文中说:“传说今辽阳城东门外水中央的沙砣子村,便是太子丹捐躯的地方。 ”
衍水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自今新宾平顶山,南源出自桓仁白石磖(lá,古同'砬’,岩石)子山,二源于本溪县马副代表子村汇合,流经新宾、本溪、辽阳、海城、营口、盘锦等地,后汇入大辽河。衍水全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衍水漫漫、两岸地域宽广,太子丹会选择何处隐身呢?清流人孙晹(yì)曾至太子河畔凭吊太子丹,以“太子河”为题赋诗曰:“辽水西流绕废城(指辽阳),燕丹曾此避秦兵。萧萧风送荆卿去,渺渺河传太子名。 ”孙晹恐读者不解其意,特在“太子河”下加一条注释:“去辽阳城北,燕太子丹避兵于此。”此诗及注释明确提供了这样一条重要信息:太子丹躲避秦兵的隐匿地点在流经襄平城北的太子河那一段。
辽宁历史学会会长顾奎相先生认为,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率其精兵退保辽东郡,太子丹也尾随而来。太子丹到辽东后,没有留在郡治襄平城中,亦未隐身军伍中,而是藏身于衍水之滨(“丹匿衍水”)。燕国设立辽东郡是在燕昭王时,治所在襄平。到燕王喜时,已过了半个多世纪,襄平的防御能力已颇具规模了。这时,燕国退守辽东的军队也多精兵强将,所以,辽东郡燕兵抗衡远道而来的秦军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事实上,率兵追捕太子丹的秦将李信当时并未攻破襄平,燕国此后又存在了五年之久。显然,太子丹在燕军尚有抵抗实力的情况下离开襄平,不只是迫于秦军追杀的压力,还有来自内部的原因。
据史书记载,燕军到辽东郡后,代王嘉(即赵公子嘉)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如此穷追紧逼,是秦王仇恨太子所致,现在要是杀了太子献给秦王,可解秦军追剿之困,而社稷可以得到保全。 ”顾奎相先生指出,想杀太子丹以解秦军之围者,绝非代王嘉一人,可能还包括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司马迁在记述此事时是这样写的:“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 ”这里的“其后”,就是代王嘉写给燕王喜书信之后。很明显,太子丹是受内外双重压力所迫,为保全性命以图东山再起,才隐匿于衍水的。可惜,太子丹避过了秦军的斧鉞,却没能逃过他父亲的屠刀。昏庸的燕王喜听信了代王嘉的馊主意,派人上岛杀死了太子丹,并将其头颅献给了秦王。有关太子丹之死,有人说他是被逼自缢的,也有人说他是被灌醉后斩首的……说法各异不一而足。
辽阳学者表示,沙砣子是桃花岛的别名,位于辽阳市东不远的太子河中,岛子狭长,树木茂密,离岛越河向西是广阔的平原,向东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从桃花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辽阳的距离来判断,当年太子丹隐身、殒命桃花岛还是可信的。
半个多世纪前,冯永谦随同李文信等前辈挖掘辽阳唐户屯、桑园子的汉墓葬,对沙砣子村的周边环境、地理特点均有深入了解,冯永谦认为,沙砣子绝对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避难场所。
1986年,冯永谦先生在写《辽宁古长城》一书时,就设了《太子丹血洒辽宁》的单独章节。在此章节最后一段,冯永谦写道:“今天,太子丹当年藏匿的地方已经无从稽考了。但从辽阳附近的地理树木参天,林荫蔽地,东接绵邈山岭,西望坦途的环境看,太子丹很可能就栖身于辽阳市东峨嵋庄、沙坨子一带。因为那里正当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分界线。由此西出不远,便是坦荡旷平的原野,绿茵无际。而由此东去即进入群山之间,峰峦层叠,道路迂回,林木蓊郁,气势萧森。太子河在这样环境中,正是佳绝处,河面宽阔,水深浪静,当中是一个河心岛,岛上有个数百户人家的沙砣子村。这一带,河岸边树木极多,不仅风景幽美,而且足以隐匿藏人。 ”
当年,听当地村民讲述久远的历史,坐在沙砣子村岸边望滔滔河水,遥想千年前的风云岁月,冯永谦触景生情,赋诗留念,诗名《太子河边吊燕太子丹》:历史不会忘恩仇,逝水如斯古今流。只为当年燕太子,宁死此地不低头。衍水波涛历千年,河山无语记沧桑。岁月虽增情不减,呼唤太子寄衷肠。 (张松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