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效课时作业3-6
2012-10-07 | 阅:  转:  |  分享 
  


一、选择题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答案:B

2.(2012年广东六校联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是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②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不会随之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答案:D

3.(2009年高考广东卷)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

解析: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应是臭氧层破坏,而A、B、C与此无关。

答案:D

4.(2012年四川泸州模拟)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某生态工作者总结工作,为了加速当地生态资源的恢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并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大量增加本地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

B.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后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外来物种入侵将丰富本地物种基因库

解析:不适当物种引入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二是因生态系统中没有与之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大多会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使当地的一些物种消失,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降低。

答案:C

5.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①

解析:根据图中曲线和有关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知道,生物多样性从热带雨林到北极苔原应该依次减少,数量变化程度应该是相反的,因为热带雨林条件适宜,物种丰富,而北极苔原物种少,冬眠动物比例应该是温带林中最多,因此可知图中三条曲线①为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②为冬眠动物比例,③为动物数量易变程度。所以A、B、D错,C正确。

答案:C

6.生物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空心连子草(水花生)本是从国外引进作为饲养动物的青饲料,现在却成为危害极大的杂草,水花生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符合()



解析:某种生物入侵到一个新环境中,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答案:A

7.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人类排放的废物增加

B.能量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解析:环境污染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生物圈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使生物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吸收等,其中以后者为主。生物圈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三级结构是物质循环的闭合回路。当废物释放量超过净化能力时,使物质循环的回路部分阻断,而造成环境污染。故答案选D。

答案:D

8.(1)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2)无废料生产体系是()

A.废料——产品

B.原料——产品——废料

C.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D.原料——产品——废料——产品

解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应做到合理的而不是掠夺式的开发,既要对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物质生产上实现无废料生产体系,使废物资源化,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森林的采伐量应小于生长量,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应不少于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否则会造成土壤贫瘠,影响农田持续发展。(1)中选项B所述,由于“人工鱼塘”所依赖的能量来源不同于天然生态系统,因而可不完全依赖生产者供能,而由人工补充鱼类饲料的方法实现鱼塘的高产稳产。

答案:(1)C(2)C

9.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解析: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等。过度放牧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这样主要是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因而这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牧业发展存在矛盾。但家羊不是外来物种,其与野生黄羊的关系为竞争。

答案:B

10.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解析:随种群数量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率下降。P点表示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其负载能力时的情况。

答案:C

11.(2012年汕头一模)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以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三个亚种群

解析:由于环境的变化,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也并非一直稳定不变;“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这个信息告诉我们,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同样存在环境阻力;3个亚种群间麋鹿并没有发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

答案:A

12.(2012年余姚模拟)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近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环境污染使微山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11年高考江苏卷)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解析:(1)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物种数量少,恢复力稳定性高。水体受污染后生物死亡导致微生物数量增加,促进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死亡,又进一步促进环境恶化,说明调节过程中,最初的变化经调节后变化更大,从而说明该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2)由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新增加的是生态塘和潜流湿地的工程设施。栽植水生植物或放养滤食动物,可促进对N、P的利用,从而达到水体自我净化的目的。(3)前一池塘的上层水流流入后一池塘底部,使得水层充分与植物和动物接触,从而增加水的溶氧量和提高饵料利用率。(4)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这样后面池塘的N、P含量越来越高,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不利于植物、动物生存。(5)该养殖系统经过各个养殖塘后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因此可通过排出部分水,再补充其他水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大小进行调节。

答案:(1)高正反馈(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3)增加水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5)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14.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持久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的冰冻除了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外,更是令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片倒伏,树木大量死亡,对南方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1)对于植物体来讲,在遭遇冰雪时,如果气温是缓慢降低的,则植物体细胞间隙会先结冰,细胞出现________现象,导致细胞液浓度________,使细胞受到伤害。如果环境温度是骤然降低的,则细胞内会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的________系统,影响了________等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

(2)南方森林中的常绿阔叶林与北方落叶林相比,其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________。调查发现,此次冰冻灾害在粤北山区呈现以下特点: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上就可见到植物受害现象,500米至1300米植物受害情况最为严重,1300米以上植物受害程度逐渐减轻。请分析1300米以上植物受害较轻的原因是_______。

(3)从生态系统结构看,这次灾害最为严重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________性的丧失,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________。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制定科学的方案。

解析:(1)体细胞间隙结冰后导致细胞外溶液浓度升高,因此细胞失水;细胞内结冰,冰晶会破坏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影响在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2)南方温度高,植物对寒冷的适应性差,1300米以上,温度很低,降温后1300米以上的温度改变不明显。(3)冰灾致使一些生物死亡,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食物链营养结构,并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答案:(1)失水升高生物膜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或光合作用(必须答出与膜有关的内容)(2)弱或低环境变化不大,植物适应寒冷的能力强(答出环境和适应性两方面合理即可)(3)使生态系统缺乏生产者或食物链断裂、食物网被破坏生物多样稳态或平衡

15.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

解析: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的变化。人口增长合理的曲线应是b曲线,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值。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等人为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从根本上是降低了人的出生率。调整了人的食物比例后,可按下面食物网计算: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需要食植物55A;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需要食植物28B,55A=28B,则B/A=55/28≈1.96。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献花(0)
+1
(本文系细胞内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