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效课时作业5-1
2012-10-07 | 阅:  转:  |  分享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是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A.①②⑤B.③⑦⑨

C.③④⑧D.④⑤⑥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即酶大多数是蛋白质类物质,少数为RNA,它只有催化功能,在个体发育中起调控作用的是激素。

答案:C

2.(2012年合肥模拟)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0℃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

B.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种药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

C.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投入新鲜猪肝研磨液

D.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3上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断上升

解析:促进血液凝固的酶的最适温度是35℃左右;多酶片的主要功能是助消化;pH能影响酶的活性,在pH为3时,唾液淀粉酶已经失活,因此,将溶液pH由3上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C

3.(2012年临沂一模)下列关于影响酶反应速率(υ)因素的研究中,条件控制和预期结果的关系合理的是()

A.有足够的底物,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υ与酶浓度成正比

B.酶浓度恒定,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υ与底物浓度成反比

C.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pH适宜的条件下——υ与温度成反比

D.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υ与pH成正比

解析:在一定范围内,υ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低于最适温度范围内,υ与温度成正比,在高于最适温度范围内,υ与温度成反比。在低于最适pH范围内,υ与pH成正比,在高于最适pH范围内,υ与pH成反比。

答案:A

4.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解析: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酶的催化作用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在本题中容器的pH为2.0,是胃蛋白酶的最适pH,所以容器内的乳清蛋白被分解成多肽。由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所以容器内的唾液淀粉酶在pH为2.0的环境中已失去催化活性,淀粉也就不能水解。另外,酶的作用是使化学反应迅速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所以容器内的酶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它也能被胃蛋白酶水解成多肽,因此,容器内剩余物中没有唾液淀粉酶。

答案:A

5.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出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品种的茶叶。下列关于此说法错误的是()

A.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

B.可通过高温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来制作绿茶

C.可通过某种手段提高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使其活性提高来制作红茶

D.茶多酚和茶多酚氧化酶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

解析:茶多酚属于茶树叶肉细胞的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液泡中;若加工茶叶时,采用高温的方法使茶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茶多酚不被氧化,制得的茶叶是绿茶;茶叶加工过程也可控制适当温度提高该酶的活性,而制成红茶。茶多酚存在于茶树叶肉细胞的每个细胞中,氧化酶是由叶肉细胞产生的,可和茶多酚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只不过平时它们存在于叶肉细胞的不同部位。

答案:D

6.



(2012年海淀一模)如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A.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

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解析:土豆片中的过氧化氢酶能重复利用,只要有H2O2,反应就能进行。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H2O2已分解完。

答案:C

7.(2009年高考宁夏卷)



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解析: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t1属于此区间;超过适宜温度后,随温度升高酶活性而下降,t2属于此区间。在高温没有使酶失活的温度范围内,酶活性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较高的温度才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答案:B

8.(2012年莆田一模)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解析: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因为温度过高,酶已失活,反应停止。

答案:C

9.(2012年扬州调研)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只有实验①能B.只有实验②能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解析:甲试管中的蛋白液可被蛋白酶水解,但蛋白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因此,甲、乙试管均出现紫色反应。丙试管中的蛋白酶可水解蛋白块,因此,丙中的蛋白块体积变小,丁中蛋白块体积不变。

答案:B

10.



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据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若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B.若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C.若a、b、c表示底物的浓度,则a>b>c

D.若a、b、c表示pH,则一定是a>b>c

解析:由图示曲线知:a、b、c最大反应速率依次减小,故a可表示相对最适温度,相对最适pH或较大的酶浓度。

答案:B

11.(2012年杭州一模)下图1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图2表示图1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10m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图1



图2

A.物质a可能是麦芽糖但不可能是蔗糖

B.在该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min内可被完全分解

C.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一定低于曲线②和③

D.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高于曲线②和③

解析:由图1看出,物质a被水解为2个c,可能是麦芽糖水解为2个葡萄糖,蔗糖水解为1个果糖和1个葡萄糖,所以不可能是蔗糖。由图2看出,2min后物质a完全被分解。由曲线①②③看出,①的反应速率快于②③,可能是酶的浓度大,也可能是温度较②③更适宜,但不一定比②③低。

答案:C

12.对下列曲线图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1)纵坐标可以是K+吸收量,横坐标可以是呼吸作用强度

B.图(2)纵坐标可以是酶活性,横坐标可以是温度

C.若图(3)中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则①②可表示等量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度曲线

D.若图(3)中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①表示正常情况下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则③④可表示加入抑制剂后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

解析:图(1)纵坐标若是K+吸收量,横坐标应是有氧呼吸强度。图(2)纵坐标若是酶活性,横坐标若是温度,低温时酶活性不能为零。等量酶在不同温度下的最大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而图(3)中①②最大反应速度相同。若图(3)中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①表示正常情况下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加入抑制剂后的反应速度减慢,达到相同速度须增大反应物浓度,也可能使最大反应速度降低。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

(3)图B中,a点到b点的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

(4)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和75℃水浴锅中,20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的反应分别为:甲_____,乙_________。

(5)图C表示了________催化反应的速度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D.植物淀粉酶

解析:(1)图A中,当反应物在低浓度范围内增加时,反应速度迅速上升。当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这是因为虽然酶具有高效性,但它的催化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所有的酶都发挥了最高催化效能后,反应物浓度再增加,反应速度也不再增加,这是受酶浓度的限制。

(2)图B中,a点对应的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说明它对应的温度就是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3)从a点到b点,由于温度逐渐升高,酶的分子结构逐渐被破坏,从而使酶活性降低,反应速度下降。

(4)由于甲试管的温度较低,所以酶的活性较低,反应速度很慢,当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后,其反应速度会迅速增加。乙试管在75℃的高温下,酶的结构被破坏,酶丧失活性,即使再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不再催化反应。

(5)图C中,酶的最适pH为弱碱性,唾液淀粉酶和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近于中性,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强酸性,只有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弱碱性。

答案:(1)受反应液中的酶浓度限制

(2)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3)温度升高,使酶活性下降

(4)速度加快无催化反应

(5)C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苹果的鲜食风味与其果肉细胞中的酚类物质种类与数量息息相关,果肉细胞中还有一些促使这些酚类物质氧化的酚氧化酶,若组织细胞受损或衰老,结构解体时,酚氧化酶有机会与酚类物质接触而使物质氧化成棕褐色。

材料2:茶叶细胞中也存在众多种类的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茶叶制作工艺中,有手工或机械揉搓、热锅高温炒制、晒干、炒干等方法。

(1)据材料1,我们可以推测,正常水果不会变成褐色,是由于细胞内具有________的缘故,这也表明细胞的这种结构具有________的功能特性。

(2)家庭中为了延缓切开的苹果变为褐色的时间,可以如何处理?________,试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含有酚氧化酶,人们利用酚氧化酶活性可加工制作各种茶。请试回答红茶制取过程中必须有______关键过程(提示:红茶颜色为褐色)。这一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回答绿茶制取过程中必须有________关键过程(提示:绿茶颜色为绿色)。这一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受损或衰老、结构解体时,酚氧化酶有机会与酚类物质接触而使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而正常细胞中酚氧化酶没有机会与酚类物质接触,说明两者分布在细胞的不同部位。在细胞中由于生物膜的存在而形成不同区域,酚氧化酶和酚类物质都不能透过生物膜相接触,但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则可以透过,说明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苹果切开后,酚氧化酶有机会与酚类物质接触而使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我们可以采取降低酶的活性来延缓反应的进行,通常方法是把切开的苹果置于0~4℃冰箱中,这是因为适宜的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3)红茶颜色为褐色是因为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接触而使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缘故,因此在红茶制取过程中要将细胞揉破,目的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使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充分接触。(4)绿茶颜色为绿色由于在制茶过程中通过热锅炒制的方法使酶在高温下失活,从而阻止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缘故。

答案:(1)生物膜系统选择透过性

(2)把切开的苹果置于0~4℃冰箱中适宜的低温抑制酶的活性

(3)将细胞揉破破坏生物膜系统,使酚类物质与酚氧化酶接触

(4)热锅炒制高温使酶失活

15.(2012年海淀模拟)酸性磷酸酶(简称ACP)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它是调控磷代谢的重要酶类。鲫鱼是我国一种养殖的淡水鱼类,但是鲫鱼生活的水体中常常有金属离子的污染,危害了鲫鱼的生长和繁殖。研究者从鲫鱼内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ACP,研究了金属离子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如下:

(1)取若干洁净的试管,用蒸馏水清洗以去除自来水中的Cl-,其目的是________,各反应体系均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___,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2+、Cd2+、Mg2+、Ca2+以及等量的ACP,另取一支试管加入________作为对照。

(2)在最适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测定酶的活力,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从曲线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酶的活性降低,可能是酶的________改变所致。



解析:(1)去除自来水中的Cl-,可排除Cl-的影响。各反应体系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保持各试管内pH相同且适宜,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对照组不加各种离子,而是加入蒸馏水。(2)从题图看出,钙、镁提高了酶的活力,铅、铬降低了酶的活力。重金属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1)排除Cl-对酶活性的影响保证各反应体系pH最适并相同蒸馏水和ACP(2)随着钙、镁浓度的增高,酶活性逐渐升高,而铅、铬则正好相反分子结构(空间结构)
献花(0)
+1
(本文系细胞内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