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人文精神去旅行

 热带咖啡 2012-10-07

带着人文精神去旅行

社论 2012年10月03日 08:00

“双节”系列评论之:
    一评:中秋,一轮明月照千年
    二评:每一名公民的脸庞上,都洋溢着国家尊严
    三评:一个不成熟汽车社会的高速免费烦恼
    四评:带着人文精神去旅行

中秋十一到了,人在旅途相信是很多人的选择。

总听身边的人说,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可也听人说,旅游这件事儿就是从自己烦得要死的地方,到别人待得烦死的一种地方的活动。这句话说得很直白,但是不无道理。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除非是发自心底地爱这个地方,否则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对于有些人,只要有些散钱,有些空闲,总还是希望出去走走的。

话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时兴的旅游热已经有些年头儿,但是很多人恐怕还不明白旅游与旅行的关系,虽然字面上差一个字,但在文化层面上却差之千里。旅游相对来说更是一种赏景,通常是团体出动,而且国人的旅游往往停留在“下车撒尿、停车拍照”,然后这就算是到此一游;或者热衷到一个风景名胜,随后就是“一窝蜂”地走马观花,而不是想从旅游中得到某种心灵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花最少的钱,拍更多的照片已然成了旅游目的。至于在旅游的过程中,各种不文明的现象随之出现也在意料之中了。

一开始人们的旅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所吸引,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旅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期待更高层次的旅游了,在这里,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更为人们所期待。旅行,则是更看重个人体验和人文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一次真的心灵之旅。否则不会有这么一句话:在旅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从自然的风景名胜到人文景观,旅行总是透着一股儿“文化的味道”。人们希望能够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是一种人文精神意义上的旅游。

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灵魂,虽然看不到却举足轻重,没有灵魂的人像行尸走肉;旅游也是一样,没有人文精神的实质,看到山会缺乏灵秀,水也缺少柔情的意蕴。

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到十八世纪盛行的一种对欧洲大陆的深入旅行叫“大旅行”,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荷兰、法国以及最重要的意大利,主要参与者是年龄在十七岁到二十岁之间的英国贵族或士绅的子弟,这种旅行是一种贵族和士绅教育的成年礼,通常贵族子弟还会带上自己的家庭教师一起纵贯欧陆。相信看完以上的描述,不会有人把这叫做旅游;他们在旅途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修行,这更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旅行。

刚刚富裕的中国人,对旅游与旅行之间的区分相信还摸不着头脑,否则欧洲人也不会针对中国游客起了一个含有讽刺意味的“中国式旅游”。 欧洲已成为中国人“最梦想旅游目的地”,十天内完成五个国家的旅行,这和古典的大旅行形成讽刺性对比:导游在车上讲解的多一些,省去游客看景点的时间,到了地方下车尽情拍照即可。“从未有一个国家比中国人热衷于在旅行中拍照,摆各种做作的姿势和鬼脸。中国人总是这么匆忙,每个人好像都在跑道上。”

让国人能区别旅游与旅行的不同,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完成,旅游者的素质也不能一蹴而就。旅游确切地来说是一次走马观花的照相之旅,而旅行则是一次心灵丰富的过程,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我们期待的是带着一种融入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人文旅行,带着这种精神去旅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