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1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增智书斋 2012-10-07

   

       木渎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2 年升为县直属镇。1954年9月划归苏州市郊区。1958年8月,复划归吴县。1985年金山乡与木渎镇合并,遂成为镇管村的建制镇。

    木渎 <wbr><wbr>山塘街 <wbr><wbr>绣娘

                                江南第一园林古镇:木渎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
木渎古镇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 人,举人30 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    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著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

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著名山水园林。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在 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人参观了木渎古镇私家园林之后,激动不已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

 \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景点推荐: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在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畔,门对香溪,背倚灵岩,为江南名园之一。

 \
    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祖父)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努力,前后历时一百七十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底蕴,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名园风范。1935年,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赴此园,流连忘返,对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认为是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迄今已有 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未尝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
    严家花园的厅堂建筑宏敞精丽,堂堂高显,显示出严正的气度和性格。而进入园区,其建筑则显得精巧活泼,丰富多彩,楼阁亭轩廊榭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体现出造园者精湛的造园艺术。

    园中有书斋二处,分别以友于和海棠为名,尤其友于书屋,地处幽偏,经曲折长廊,过清荫居和静中观,方可蜿蜒而至。友于书屋为自成一体的独立庭院,前院湖石数片,花木扶疏,室内经典古籍,书香飘溢,实在是一个专心攻读的“藏修密处”。在严家花园幽曲静美的环境中,友于书屋等建筑偏居一隅,清幽曲奥,具有幽人般的情致;与其迥然有异的是,另有一些建筑如眺农楼、见山楼、环山草庐、宜人亭、延青阁等则地处高旷,空间畅豁,具有旷士般的襟怀。凭栏极目,不但园中景致尽收眼底,还可看到园外的田野风光和灵岩山的满目苍翠。延青阁上一副对联概括了这一切:“阁邻佛寺经盈耳,窗对灵岩翠满晴”。严家花园还有一些建筑造型颇为别致,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颇为罕见。如延青阁后墙与围墙不在一线,陡然偏斜出一角,打破了平稳板律的局面,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闻木樨香堂为厅榭合一式建筑,前部水榭依水而筑,数鱼为乐,后部四面厅光明洞彻,尽收四周景色于窗棂之内。羡园东部的爬山廊也较罕见,此廊依地势而建,随地形升高,连接自然,造型优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从平地漫步至环山草庐的二楼。

    园无花木,山无生机。严家花园在植物花草的布局配置方面也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构成春夏秋冬四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花木与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花木丛中,严家花园愈显幽深广远,变化多端,遍历全园,有步移景异、左右逢源之妙。

 \
    从尚贤堂右边门穿越一条幽长的备弄,即进入以古广玉兰为中心的春景区。古广玉兰为羡园旧物,昔日园中胜景之见证,虽历经百年沧桑而蓊郁如故。每逢春夏,千葩万蕊,满园花光。邻近的友于书屋则为羡园旧名,引自《论语》“友于兄弟”,指兄弟友爱。友于书屋是严家藏书之所,颇多珍藏,严靜波(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览经典古籍,四岁吟诵唐诗,六岁熟读《易经》。驻足友于书屋,赏百年玉兰纯白之花色,嗅宜人之清香,兰芬益文思,自是文人墨客风雅之举。

    出友于书屋,进入绵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风徐来,还夹杂着淡淡荷香,告诉人们这里已是夏景区。假山尽头,视野顿显开阔,但见碧水清天,荷风四面,心中的暑气俗尘早已随着清风清散殆尽。环顾四周,澹碧轩、织翠轩、澈亭、锦荫山房和延青阁皆掩映于绿树丛中,回首一副楹联为此景作了点题:“胜地四时浓荫里,洞天一派碧鲜中”。

    随着曲廊向北延伸,过池塘,即进入秋景区。此区由两部分组成,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应时景致。闻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飘香,芬芳馥郁,闻之令人坦怀若荡,心旷神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园主于此焚香点烛,供拜月神。严氏儿孙折桂嬉戏,以寓“蟾宫折桂”高中之意。穿过眺农楼和见山楼前幽静的院落逶迤向东,来到环山草庐,一座宽敞平台贴水而筑,视野豁然开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绵延,山巅一亭翼然,山间清流潺潺。假山东侧为采秀山房,北接爬山廊。无论是在环山草庐的二楼,还是伫足假山之巅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远处灵岩山古塔钟楼的倩影清晰可辨。

 \
    置身环山草庐似乎已是园之尽头,孰料经东北角一侧门右折竟是别有洞天。此处已是冬景区。这里建筑密度很高,曲廊厅堂,交叉搭接,形成多处特色鲜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环境绝幽。疏影斋前,满植梅花,小雪初霁,红英绿萼,颇有宋代词人姜夔 “暗香疏影”之意境。

    冬景区外是一处新园,水域开阔,园中的粉墙、亭廊、假山、藤树都倒映在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桥,水边有亭,水波轻漾,水香氤氲。岸上杨柳依依,鸟鸣蝉噪,已是一派活泼泼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了。

                                                   虹饮山房

 

\
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虹饮山房现存许多与乾隆相关的遗迹遗物。山房门前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史记载:刘墉曾二度下榻虹饮山房,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饮山房的匾额及花厅内“程子四箴”的横批,就是刘墉赠给徐士元的。

                                                 景点推荐:古松园

     古松园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独步木渎

                                                             转自 老傅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1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独步木渎
                                      图  木渎小景

     早就听说苏州附近有个名字唤作木渎的江南水乡。此地人杰地灵,不仅秀冠江南,而且人才辈出。仅从北宋至清代就产生过进士25人,举人30人。范仲淹、袁遇昌、沈德潜、冯桂芬等人均出于斯。

 独步木渎
图  木渎香溪河
   

    到木渎,只见镇上楼房比肩,店铺林立,一副大都市的感觉,沿街竟看不出一点江南水乡的韵味。这多少有些令我不解,忙问出租车司机,木渎水乡在哪里?可惜这司机竟是一个外地人,是从外地跑到苏州来“卖手腕子”的,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只好去向路人询问。正询问间,一位老大妈左手提着几条鱼,右手提着一袋地瓜,热情地趋上前来,告诉我她家就住在水乡里,可以跟着她一起走。我一听心里十分高兴,忙伸手要帮老人家提提手袋,可老人坚持不肯,只是一个劲地让我跟着她走。也罢,付了车费,随老人一同向一条小巷深处走去。

    刚刚走出三十几米,老人手中的塑料袋便断裂了,地瓜弄了一地,这下她不肯让我帮忙也不行了。我手忙脚乱地帮老人拾起散落在地上的物品,帮老人提着,沿着一条小河向前走去。

    经过这一忙乎,老人似乎对我增加了许多好感,于是一路上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起木渎来。只可惜她那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话让我听起来十分吃力,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她的口中对木椟有了更多的了解。

 独步木渎
 图  木渎榜眼府第

    由于我来得早,木渎的许多人家还没有开始吃早餐,街边出售早餐的小店也刚刚开张,这位热心的大妈就是刚从早市上采购了鲜鱼和蔬菜回来,我就是在这早晨的炊烟中步入水乡木渎的。

    由于是一个人自寻道路来的,所以走了一段路之后我才发现,我走的正好是一条与游人来水乡相反的路。好在时间较早,路上行人较少,这倒十分符合我的口味,一个人慢慢品味木渎。

    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邻近太湖,因镇内河道纵横,小桥流水众多,加上当地的许多建筑是明清时代的老屋,粉墙黛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给人一种特有的味道。最令人感到亲切的是,许多老房子中至今依然还居住着许多人家,人游其间,充满了生活气息。

                 独步木渎
   图  木渎榜眼府第显志堂
   

    据说这木渎之名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灵岩山上修建“馆娃宫”,将大批木材运至此地,一时间造成了木材堵塞了河道,因“木塞于渎”而得名。

    我沿着木渎的南街向镇内缓步走去,途中不时地会遇上推小车卖早点的,挑蔬菜去赶集的和从早市上满载而归的居民。随着人流前行,自己仿佛也变成了木渎人,悠悠然地在小街上闲逛,恣意地享受着暖暖的阳光,闻着早点的醇香,听着售货人的吆唤,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独步木渎
图  木渎入口
    行走中,一座大门楼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门楣上高悬着一块“榜眼府第”的牌匾。我好奇地停下脚步,慢慢地踱上前去想看个究竟,只见旁边的小耳房中立有一块售票处的牌子,它好像在告诉我,这里是木渎的一处景点。可我张望了半天,也没发现一个人影,只好大声地问了一下:“有人吗?”“哎!”一个女人的声音从街旁出售早点的小摊上传来,一位中年妇女跑了过来,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嘴中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早就来人啦?好奇怪哟。”

    这座大宅子的主人是冯桂芬,他是清代道光年间科举殿试第三名,故当地人称此宅为“榜眼府第”。

独步木渎
图  榜眼府招云亭
    宅子坐北朝南,很有江南民居的特色。门外是胥江。虽名字叫胥江,其实看起来更像是一条小河。但在吴王伐楚的年代,这里可是赫赫有名,是由伍子胥率领人马开挖出来的一条长达230公里的人工运河,为吴国后来赢得胜利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宅子主要建筑有门厅、楼厅、花篮厅、芙蓉楼等,雕梁画栋,精工细描,保存完好。由于我来得早,整座宅院里只有我一个人,无论是细品慢瞧,还是驻足观看,都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干扰。从宅第墙上贴粘的宣传画上得知,这冯桂芬乃是清代著名的政论家、散文家,而且是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在清代属于“思想比较解放者”,主张“求西学、思变法”、“唯善是从”、“采西学、制洋器”,可谓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执行者,也是这木渎镇上产生的著名人士之一。这样的人物对当时的清王朝进步,无疑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独步木渎
图  木渎小船
    从冯宅出来,继续沿着河边前行,一座造型玲珑的小石桥横跨在了河岸上。踱步而过,是一条曲折和深远的街道,这里才是木渎最主要的旅游街道——山塘街。早晨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不觉地让人生出一丝懒散来,不经意间也就放慢了脚步。在这不紧不慢的闲逛中,我忽然发现,一个人逛木渎倒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儿,无丝竹之乱耳,无众人之羁绊,如清风抚地,随遇而安,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漫步中忽见路旁有一宅园,门楣上书有“古松园”三字。移步入内,但见整座院子均为清代建筑。看了园子大门口的介绍方知,这里原来是木渎财主蔡少渔的宅子。因在这园中有一棵500多年明代的罗汉松而得名。

独步木渎
                         图  古松园大门

    转了一圈,我发现这蔡财主的宅院也颇具苏州特点,到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寓情于物,以物明志的特点。房梁屋檐上这里绘有“老子西游入关”,那里刻有“张良拾履”,这里画着荷花,那里画着秋叶,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大厅正梁上雕刻了八只琵琶,寓意“八音联欢”,家人喜庆吉祥。

 独步木渎
               图  罗汉松
    游古松园当然要目睹一下古松的风采。穿过厅堂,我在后院回廊萦绕处看到了一棵伟岸的罗汉松,虽经数百年雨雪风霜,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宅主人看来对此松情有独钟,不但在松下设有一小天井,而且在松的周围建有双层曲廊,近可抚松苍劲之身,远可观松虬龙之态。或可在松下抚琴、品茗。

独步木渎
图  古松园一角
    此刻,若大一个古松园只有我一人独享,真有点太奢侈了。

    山塘街可以说是木渎镇的精华所在,整条街道依香溪河蜿蜒而行。据说当年吴王为美女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了“馆娃宫”之后,西施每每用香料沐浴,浴水流入溪河,使河水芳香四溢,故而得名。我倒觉得不太可信。若果真如此,河水岂不是被污染了?我想当年建造馆娃宫时选用的都是上好的木料,这其中一定少不了各种散发着香气的木材,因“木塞于渎”而产生香气也未可知,由此而得名可能更现实些。

    香溪河两岸粉墙黛瓦,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鲜花绿草,令人恍若仙境。沿香溪河走不多时,便来到了木渎最著名的景点“虹饮山房”。

独步木渎
图  虹饮山房大门
    虹饮山房大门前是一处十分宽敞的广场,显示着这里与普通民居有所不同。走近了才发现,原来虹饮山房的门前还有一座小码头。此刻已日上三竿,来此旅游的人们也开始多起来。一队游人正乘小木船来此参观,听带队的导游介绍,这里叫作“御码头”,是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会在此弃舟登岸,到虹饮山房游玩一番而得名。如今码头的两侧各建有一亭,一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途经此地,见山塘街小桥流水,幽深奇绝,便题诗一首。后被人们刻碑立于码头旁,人称“御碑亭”。另一侧则是一座古迹斑驳的石质亭,人称“怡泉亭”,是一座建于明代的泉亭。

独步木渎

独步木渎
图   虹饮山房春晖楼大戏台
    我好奇地走近这虹饮山房,发现门前巨匾是刘墉的杰作,这不免令我心生疑惑,乾隆是众所周知的玩家,特别喜好讲排场,题墨宝,走到哪儿,就题词到哪儿,可谓“天下胜迹,无不乾隆”,对这样一处每下江南必到的地方,怎么没题上几个字?

    原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虽然必到虹饮山房游乐,或喝茶,或看戏,或小憩,高兴之时甚至还会登台唱上一段,但通常是住在灵岩山上的行宫中,而其亲随大臣们则往往是住在这里。因刘墉与虹饮山房的主人徐士元私交甚密,故而为其题匾。看来乾隆皇帝是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农家乐”了。

独步木渎
                                                                    图  翠亭
    进入虹饮山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广场,广场的一端是一座很大的舞台。相传徐士元是一个落第秀才,喜读书豪饮,自命名“虹饮”,常常在家中聚友欢歌,饮酒看戏,也许这嗜好与乾隆对脾气,于是乾隆来苏州必到此地。

    与这正院中宽大的广场和戏楼相比,东院就显得格外宁静与秀气。穿过月亮门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到处是叠石曲池,游鱼彩蝶,拱桥小亭,芳草菲菲,仿若世外桃源。可以看得出这里是主人的起居之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年,徐家渐渐衰落,将东院出售,一代著名刺绣名家沈寿就曾生活在这里。

独步木渎
                                                               图  虹饮山房前的码头
    如果说沈寿是当今闻名天下的苏绣奠基人,我看也不过份。

    沈寿在15岁时其绣品已名震苏杭,后来还担任过皇家刺绣学校的总教官,曾采用“仿真绣”技术绣出了我国第一幅人物肖像《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成为一代“刺绣皇后”。

    令我意外收获的是,在虹饮山房的西园圣旨馆中,看到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等十位皇帝的二十道圣旨。这些圣旨与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圣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呈现在我眼前的圣旨通常都长达3至5米,宽约30厘米,制作精细。圣旨的内容也十分繁杂,不但有官员的职衔之类,还有诸如先进事迹之类的内容,没个三、五分钟一般人真读不完。

独步木渎
                                                                  图  江南小景
    在这里我才了解到原来圣旨还分为“诏书”和“封诏”两类。诏书是专指皇帝的命令文件,而“封诏”则相当于“委任状”、“聘用文书”之类。“封诏”还分为“诰命”与“敕命”两种:凡对一至五品官员委任时采用的是七色彩绫制成的“诰命书”,而对六至九品官员委任时则采用的是白绫制成的“敕命书”。

独步木渎
                                                               图  香溪河上的游船
    迈出虹饮山房的大门,看着眼前小船摇曳的香溪水,我很想坐上一段船,来体味一番木渎的水乡韵味。恰巧看到在虹饮山房的入口售票处张贴着售船票的招牌,于是趋身向前,想买一张船票,可惜得到的答复是不卖一个人的票,要买必须买两张以上。这令我十分不解,便询问缘由,售票人告诉我:“从这里上船只能坐到古松园,票价每人30元,60元起售。”我抬眼望了一下近在咫尺的古松园,心里盘算一下船价,觉得坐上不足两百米的距离而花60元钱,实在是太奢侈浪费,只好作罢。

独步木渎
图  明月寺大门
   

船坐不成了,只好一个人沿林荫路跚跚而行。不久,一溜黄墙出现在眼前,抬头望去,原来是一座寺院,门楣上高悬“明月寺”三个大字。寺门与其它寺院也没什么大的差别,只是这黄墙在绿树秀水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加上“明月”二字不免令人心旌旗摇动,浮想联翩,于是决定入寺一观。

寺内空荡荡的并无一人,我便抬腿迈了进去,行不几步,一位村民模样的人从后面追了上来,高呼着“买票!买票!”闻听此声,我急忙将手中的通票奉上,人家瞟了一眼道:“这票是游其它景点的,这里门票5元。”一副没有商量余地的口吻,这使我有些扫兴,本欲归去,转念一想既然已来了,就不必计较了,掏出5元钱交于来人便独自一人向寺院内走去。

    走了一会儿我发现这寺院没有任何特点,除了常规的佛像、佛殿外,毫无自身个性风格,而且香火也不旺盛,有些冷冷清清,心中不免说可惜了这“明月”二字。

    出明月寺继续西行,就来到了严家花园。

独步木渎
图  严家花园
    苏州园林历来誉满天下,严家花园也不例外。听工作人员说,此园是木渎首富严国馨的私家花园,占地约16亩,园分四季,分别按春、夏、秋、冬建造。春景以一株高大茂盛的广玉兰树为代表;夏景以莲池荷花为特色;秋景以黄石假山为主体;冬景以听雨轩、疏影斋等建筑为主景,漫步其中,如行游在《红楼梦》中。

独步木渎

独步木渎

    我想凡事都有个“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存在其中,在苏州行走得多了,园林的建筑也就觉得大同小异了,不像初来时那么惊奇,那么流连忘返,倒是木渎水乡的许多小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些。

    步出景区我才发现,外面原来是个现代化的苏州城,水乡秀色只是在那一片绿荫包裹之中,绿水荡舟,清风听雨,已仿若隔世,看来想留住过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