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融八姓的由来和后裔分布

 荷香月暖 2012-10-08

    祝融八姓的由来和后裔分布

                                                 广西  贺州  董全吉(荷香月暖  QQ:353159928)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视融。一说为黄帝裔。《山海经·海内经》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

又《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实则炎、黄古本同族,故二说一也。祝融号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祝融神话,还见《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火子夏城之间,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远 来,助周灭殷事见于《尚书大传》及《太公金匮》;共工与祝融戊,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事见《史记·补三皇本纪》。

也有古迹为证: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的红崖丹书,是原始社会石刻,有四、五千年历史,共上内容正是上述炎帝世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祝融部落当属神农炎帝系统。

在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代的中国,在现在称之为中原的大地上,正在上演一场翻于覆地社会变革。
  
自燧人氏发明的转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后,黄帝封了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后因祝融对南方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派了他来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场。现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顶还有一座祝融殿。

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

 一、祝融八姓的由来

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书中所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气愤。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此终是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乘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工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给撞断了,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女娲补天的前传。

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后来吴回的后代分成八姓,分别是曹姓、彭姓、秃姓、董姓、妘姓、斟姓、己姓、芈姓,为祝融八姓。

《国语。郑语》中写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自此,祝融八姓的说法不径而走。

《世本》记彭中说:颛顼娶于胜渍氏之子,谓女禄,是牛老童。颛顼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大戴礼记帝系》等古代史书的记载后,给出的答案是: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
  
而且《国语·郑语》所记载的祝融八姓与《史记·楚世家》记载的陆终六子也不大相同。 陆终六子为:昆吾,参胡,彭祖,郐人,安,季连。而为祝融八姓的记载却是: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斟灌、斟鄩;⑧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本来应该进一步修改为:“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②董姓,董;”,依据《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没有很大区别,故作保留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尝。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籛,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481.htm

《国语。卷第十七》:朱,尧子,封于丹。均,舜子,封于商。启,禹子。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观,洛汭之地。书序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传曰:夏有观、扈。太甲,汤孙,太丁之子。不遵汤法,伊尹不能正,放之于桐。管、蔡,文王之子、周公之兄。

2、《国语。卷第十六》:重、黎,官名。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为此二官;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季连之后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言黎为火正,能理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

《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

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莒其后。

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

陆终第五子曰安,为姓,封于邹。皆,妘、曹也。

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苏子、温子也。在夷狄,莒、偪阳也。

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夔越,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

3、《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而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因治学态度异常严谨。而被后人推崇!仍依旧出现一些错漏,如《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便是例证。以致因为《国语。卷第十六》没有列出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参胡(惠连)而引起后人的混乱记载呢?

后人错误记载的有:把惠连的姓,从董姓改为斟,最后斟姓成为无后的记载?甚至,把祝融六姓记载为:己,,彭,妘,,芈,而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秃姓分族,由此形成“祝融八姓”。?甚至董氏后裔的一些记载把董父源于己姓记载在参胡(惠连)上,以董父作为最早的董姓来源?这都是谬误

确切的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芈。最后,曹姓分出斟姓,彭姓分出秃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

从上可以看出,参胡惠连是指陆终的第二个儿子。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名字分别为:樊,惠连,、籛,求言、安,季连。

证据是:

1、《国语。卷第十六同时记载:斟姓,曹姓之别。那就不可能在六姓中同时出现斟、曹两姓。反而漏掉开始的六姓中的董姓。

2、《元和姓纂》记载:“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变成两个董姓?这并没有矛盾。

3、《国语。卷第十六》与其他史料记载的祝融八姓排列一样,从其彭之后有秃,曹之后有斟!不正是确定了在原来己,董,彭,妘,曹,芈六姓之后的最后排列!

4、陆终的二儿子参胡到了董地为董姓;而第一个儿子的昆吾,为己姓,又从己姓部落的分出人员飂叔安之子到董国,也就从己姓分化出董姓。《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则夏灭之矣。”《国语。卷第十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

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其次是:昆吾的己姓大部落分出小国飂,《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叔安,君名。”。第三是:《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第四是:《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裔子叫董父。可见,是从昆吾的己姓分化,不是参胡的董姓部落分化。

5、《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可见,斟姓并非无后。

从董氏源出,可以知道:

董氏源出有三,但皆出于董姓部落。1从董姓的来源确切来说,是来源于古董国。古董国前属于祝融部落,而祝融部落是董姓部落的联盟。而按照男性任职的官员来说,最先来源与祝融六姓的陆终第二个儿子参胡到董国,因为没有赐氏,最后逐渐被遗忘?《史记·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2、其次是陆终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己姓后裔飂叔安(《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又查,得知飂的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出以母系氏族部落地取姓为飂)的儿子父,被派到董国任职,改为董姓。而董父也是董姓部落最早一个被赐氏赐予豢龙氏官职的男性大臣。那么,也说明,董姓部落早于董父。董父的董源于董姓部落。由于进入以父系血缘为标志的阶段,后裔也就尊称董父为董姓始祖!

《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确切说,炎帝出于祝融部落。参胡也好,董父也罢,皆源于祝融大部落。

     3 而董狐源自黄帝大部落。第三是春秋时期源于姬姓的董狐,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世代世袭为官在董国,也融入董姓部落。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叔安有个裔子叫董父,他在山西古鬷川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而山西鬷川汇四周山水,此地泽中多香蒲,古为董草。祝融火神之后裔,用蒲叶搓为长绳,以存火种,解决钻木取火不易保存难题。舜帝就封董父为鬷川侯,建立董国,并赐以董为姓。从舜帝赐姓董姓,作为有董姓的开始,可以证明,陆终生六子,从祝融六姓最后变成祝融八姓。

 

二、祝融后裔的分布

郭沫若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史稿》第142面指出:夏人的中心活动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没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和其他的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考古和相关文献资料也证实,夏朝的中心地区就在今天山西汾水流域南部附近、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而文献记载中所记载的大禹的都城安邑,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在山西夏县禹王城遗址。大禹之后的几任夏王所建立的都城斟寻、阳翟也可能都在这一带。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开疆启土规模的扩大,夏朝后来将东面的疆土,一直扩展到了了河南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其势才也南及江汉以北,东近淮泗流域。

祝融八姓所涉及的后代,在夏代,分别居住在哪里呢?楚文化研究专家傅斯年、王玉哲和李学勤三位先生对此进行了辛勤研究。三人的研究成果,除对于芈姓,也就是后来直接发展为楚国王族的这支先民的地望有些分歧外,其他大多相同。总的来讲,就是:
  第一姓已姓昆吾分布在今天山西运城附近,后迁移至河南省许昌县境或河北的濮阳县;分布在今河南温县附近;或是分布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五十里,或是位于今河南源武县;位于今河南温县。
  第二姓董姓中涉及的鬷夷、豢龙,封地今山东定陶县东北菏泽之滨也,古河东闻喜邑的的董池陂即董泽,今山西闻喜县境内。今董姓后裔分布各地。

  第三姓彭姓彭祖在今江苏铜山县;豕韦在今河北濮阳一带;诸稽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第四姓秃姓舟人在今河南温县左右。
  第五姓妘姓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在今河南密县东;还不知在哪。偪阳在今山东峄县南。
  第六姓曹姓,在今山东邹、滕、峄三县境;在今山东莒县。
  第七姓斟姓:在河南靠近洛水处。
  第八姓芈姓夔、越、蛮芈、荆在今三峡区域。
  从以上所述的研究中可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祝融八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区域:一个区域位于今山西南部-运城;一个区域位于河南一大部(许郑地区)和河北顶南一小部(卫地);一个区域位于今山东西南地区(曹滕地区)和江苏西北一部(彭地);一个区域在今江汉地区。这个区域的居民,如前文中涉及到的西周末期的周王朝史史官史伯所言,芈姓早就迁到这里,建立起了名为的诸候国了。
      三、祝融八姓的图腾与夷姓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史》第一章【图腾与姓】:“除董姓以龙为图腾确实无误外,误以枣为曹姓之图腾、羊为芈姓图腾、鼓为顾姓图腾、禾秀为秃姓图腾、桑葚为斟姓图腾、蜘蛛为邾姓图腾------,殊不知「龙」是上古人的唯一图腾,龙即是「鳄」。”

因治水有功,以禅让制继任古代圣君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去逝,他的儿子夏启,早就在其生产暗中积聚了强大的势力,突然杀掉了大禹生前根据部落联盟的决议,指定的接班人伯益,自立为王。自此,我国远古时代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夏王朝的家天下制取代。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统治时代。

氏族集团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历经夏、商、周三代。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云:“夏后一代的三段大事,开头的益启之争便是夷夏之争,中间的羿少康之争又是夷夏之争,末后的汤桀之争还是夷夏之争。”经籍中所谓虞夏商周之四代,并无夷之任何一宗,这当是由于虞夏商周四代之说乃周朝之正统史观,然诸夷姓有太昊之族、少昊之族、伯益之族、皋陶之族、祝融八姓之分配在东海者等,

 

                                                                 201210816:26 于广西贺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