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新闻主播的形象典范 主持人海霞,1993年5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曾任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晚间新闻》、《现在播报》主播。她的成长与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相伴,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阅兵式,她都成功参与。而《现在播报》的创建,更使她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队伍中的中坚力量。2007年12月起主持《新闻联播(微博)》,2008年1月25日,她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海霞个人简介; “海霞”不是她的艺名,她解释:我姓海,叫海霞。出生在郑州的一个回族家庭,从小就多才多艺。高二,她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三连冠”。1989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从《晚间新闻》到《现在播报》,海霞已经播了不计其数的新闻。 从1999年9月20日开始有了《现在播报》这个栏目后,海霞就一直是固定的主持人。事实上,海霞的直播生涯从1994年就开始了。 “她的成长与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相伴,《晚间新闻》改版,《早间新闻》改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国50周年阅兵式, 她都参与。而《现在播报》的创建,更使她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2007年12月6日,海霞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亮相,与她搭档的是《新闻联播》资深男主播罗京。继海霞之后,又有三位新人亮相《新闻联播》,据新浪官方网站所做的调查,海霞在四位新人中支持率最高,达到47%还强,遥遥领先。 2007年12月,海霞获得了“金话筒电视播音作品奖”。 2011年6月,海霞当选为河南省青联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酷爱播音; 海霞说,母亲对她专业方面的影响很大。“她给我非常好的环境,怎么感受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的这种美。他是位老师,普通话、朗诵非常好。她希望把她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教给我,让我也能体会、接受这种美,同时也能用这种美来打动自己、感染周围的人。母亲对我从小严厉要求,小时候说话嗲声嗲气,她会努力地纠正,教导我如何说话大方。” 海霞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是在刚上小学之时,“我参加省里的比赛,朗诵《小红马的遭遇》,妈妈教我怎么娓娓道来,那时候对美的感觉还不是很强烈,就是觉得好玩。” “后来再大一点,五年级,有一篇文章是《我爱故乡的杨梅》,母亲告诉我要自己去感受,你要自己先感受到才能让别人感受到,就像你已经品尝到杨梅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哎呀,口水都流出来了”,海霞说到这时,陶醉的表情、自然的描述,感染得我像刚刚吃过杨梅一般。 “我渐渐体会到,看到的字其实是有感觉的,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来再现具体的物体,看起来什么样,闻起来什么样,尝起来什么样。当别人通过我的表述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我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原来不是老说吗,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霞动情地讲着,周围几位同事听得入迷。 电视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读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研究生,现攻读北师大影视学博士学位,无论是艺术还是影视使海霞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新闻播音工作,“它给我提供更宽广的思路,我们现在一直在谈播新闻是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方法,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就是信息,其实信息不仅仅是传达这个内容本身,我们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也给观众传达一种美的信息,观众不仅看到了新闻的内容,也会生发赏心悦目之感。审美的情趣和愉悦无时不在,大家(微博)对美有一种向往。而且中国人对美的向往(感受)与西方人不同。审美有民族性,我研究的是这个方面。” “播音是我的最爱,工作以后,感觉越来越强烈,在接手《现在播报》之前,我已经做了快7年的新闻播音,认识我的人说我属于竞赛型,到比赛场上就很兴奋。做节目的时候往往是我状态最好,也是最兴奋的时候,所以我感觉这份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关于海霞为电视而生的论调,海霞说“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我非常喜欢电视这份感觉。电视是年轻人做的行业,每天都有新人进来,有新鲜血液加入,对我来说有种竞赛的感觉。我喜欢跟自己竞争,跟时间竞争。” 海霞,是播音员,也是主持人,爱生活,更爱事业,她是播音战线上的百灵鸟,也是主持人行业的金凤凰。她声情并茂,阳光正气,她兢兢业业,蒸蒸日上。专业是基础,形象是根本,适应时代,挑战未来,她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事业,她是同行的楷模,观众的偶像,更是央视舞台新闻主播的形象典范。 广告人杨昆 美女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