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宅」現象: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宅」現象分析 對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發生的驚人變化,每個人都有著切身感受,而這些變化說到底是現代化帶來的。當年輕人徜徉在時尚潮流中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現代性也隨之跟進,出現在青年生活中。 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現代性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現象也正是這種碰撞所發出的聲響,當這種異化進入青年人的生活時,一些青年就似疾病纏身,說不出扔不掉,常常讓人全身不爽。 「宅」現象的兩面性 我們以近幾年才進入人們視野的「宅」現象為例來透視一番。 「宅」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是日本社會的一種特有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用來形容對動漫、電游等迷戀超出一般的人,他們是足不出戶、不善與人相處的特殊人群。後傳播到中國,形成中國式的「宅」現象。「宅男奼女」先後成為網絡和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話語,他們癡迷於某事物,依賴電腦與網絡,作息時間不規律,不喜歡與人接觸,喜歡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且,「宅」的群體絕大部分是青年。在中國,「宅」現象不僅把自己的生活範圍主要放在家或宿舍中,而且通過網絡活動,諸如網絡購物、網絡寫作、網絡閱讀、網絡聊天、網絡社交、網絡戀愛、網絡經營、網絡管理等實現個人與外界的交往,個人的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乃至社會活動幾乎在家與網絡構成的體系中完成。 「宅」現象本身就是現代化的產物,它是以互聯網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成果,又含有現代文明的精神元素,因此被理解為現代性的表現。一方面,它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現代性發展的標誌,不僅標誌著中國社會的寬鬆,使得個人比以往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還宣示了當代青年擁有令人驚訝的現代科技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令人憂慮的後果,比如,不利於青年身體健康,易導致青年社會交往能力下降,性格軟弱,意志不堅,雙面性格,較叛逆等。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碰撞還體現在許多方面。科學技術、工具理性、知識價值在現代社會成為主角,日益發揮著「第一力」的革命作用,由此也把青年精神生活引向物質主義、「資本」主義、功利主義、技術至上、工具理性的文化,甚至誤入享受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泥潭,久而久之,型塑出功利、物化、感官等成為主要需求的單面人格。可見,青年精神生活需要調理。 「他救」與「自救」 青年屬於時代,青年精神生活是當代社會精神文化及社會存在的反映。無論青年精神生活中出現積極現象或消極現象,都是社會通過青年反映出來的社會存在。 現代性的內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即世俗化、理性化、主體性原則、分化。首先,世俗化一方面帶來了精神層面的「祛魅」,另一方面也使得「祛魅」之後產生價值真空和價值虛無;其次,理性化既帶來物質和社會層面的理性化,又使得工具理性使用過度;第三,人本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獲得了合法性,主體性原則持續伸張,其中也各有利弊;最後,分化雖然打破了傳統的一元化的國家時代,但在公共空間的發展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又走向了整合乏力。 現代性的這四個方面,與青年精神生活發生著巨大的碰撞。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些現代性已經滲透進青年生活,以當代青年生活為載體成為青年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造成一些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當然,問題既然出現在青年身上,也需要從青年這裡尋找原因。所以,應當在現代化與現代性雙重背景觀照下,從社會和青年兩方面來整合當代青年精神生活。 整合的基礎是文化。當代中國社會在高速現代化的同時,也出現文化斷裂的後果,這就是「無根」現象。一是160多年近代化的歷史不斷被打斷,形成斷斷續續的不連貫的歷史;二是文化教育在整體上存在著斷裂,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未能成為青年精神生活的真正基礎,而中國特色的主流文化,本身歷史短、基礎淺,還未獲得青年認同;三是交往空間的現代化使人們處於陌生人的世界中,許多年輕人處在「漂故土」的境遇,他們自喻是「無根的浮萍」。 所以,加強社會文化建設,連接文化之「根」,應是整合青年精神生活的社會前提。如果說社會對青年精神生活的指導是「他救」的話,那麼,青年「自救」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諸如精神信仰的確立、思想道德的修養、創業生存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青年在自身成長中長期歷練。總之,培育青年的健全人格,增強青年的主體能力,需要社會與青年的聯動。 青年精神生活出現的異化現象,歸根結底是現代性這一宏大背景的影響所致。青年需要理想,青年精神生活本質上是理想主義的,這與人類永恆地追求理想生活和理想社會是一致的。因而在現代性背景中青年們應以現代化為舞台,有理想有奮鬥,發揚個性與走進社會統一起來,走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新結合之路。當然,這個全新的青年事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者:孫其昂 倪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