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斯奈《泰伊斯冥想曲》又名《沉思曲》

 舒雯斋 2012-10-09

马斯奈《泰伊斯冥想曲》又名《沉思曲》

 

小提琴独奏曲《沉思》是作曲家马斯奈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歌剧《泰伊思》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因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沉思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形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儒勒·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从小显露出在音乐上的天赋。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罗兰学琴。21岁获罗马大奖,赴罗马进修歌剧创作,1867年回到巴黎后,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教授。1890年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歌剧《泰伊思》描写的是僧侣雅达那耶再见到沦落红尘的女伶泰伊后,欲使其改邪归正心中道德欲念的纠葛。《泰伊思冥想曲》表现的是泰伊思在雅达那耶的劝说下,心中产生了向往安宁生活的愿望。整个乐曲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朦胧的美。由于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华丽而富有色彩,刻画人物感情的手法十分细腻,因而颇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


(舒雨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