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铜镜:朴实的光影 流淌的音韵

 博搜艺术 2020-12-12

  从色泽上看,商周用红铜;春秋战国时,铜色黑中显微红;汉唐镜使用高锡青铜,铜质银白,质地紧密,较重,多为深灰或泛绿;隋唐黑褐、银白、翠绿兼有;宋以后采用低锡青铜,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黄中闪白或黄中闪红。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历史的传承,法律的限制,藏友的好恶都使包括铜镜在内的古代青铜市场的价格上升速度、水准落后于其他品类。然而近年来,人们对通货澎涨的焦虑和恐惧,又让这片价格洼地的上涨速度出现了异动。十年前,300元一块的唐代海兽萄葡镜,现已过3万元。这种快速收益,远远超过了当今市场身价千万元及亿元拍品的上升速度,而且这上升速度毫无停歇之意。

  

  作为铜镜铸造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制范技术的改进,一方面提升了镜范的铸造性能和铜镜的质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铜镜生产效率。中国古代铜镜在汉代进入第 一个发展高峰,除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与铸镜技术的进步亦密切相关。

  在古代,由于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家军事、经济紧密相关的兵器、钱币等的铸造都需要铜,而古代 开矿技术并不发达,铜的原材料十分珍 稀,铜镜因而成为比较珍贵的生活物品。铜镜在春秋战国大量生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铜镜这一小小的日常生活用品,演绎出了无数有意思的故事。

  

  铜镜起源于商周,那时候都是圆圆的,而且多以镜背面上什么都没有的称之为素镜的为主。直到到了西周中期,镜子背面才有了纹饰,慢慢的又出现了动物的纹饰,开始变得更加的有文化意义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铜镜发展非常迅速并且逐渐变得成熟,就连制造铜镜的地点也从北方开始向南方迁移了。靠南边一点的楚国,就成了铜镜的重要产地。而且在这一时期,铜镜铸造开始出现了各种精美的工艺,比如金银错图案,透空的一些雕刻,还有一些简单的颜色绘上去,相比较之前可以说有了质的变化。

  许多古镜的铭文中,都有“五月五日”、“五月丙午”的字样。五月五日和“丙午”都是阳气极盛的时刻。在古人心中,这是铸镜的吉日,于此时做的铜镜能够吸取阴阳之气,拥有辟邪降妖的神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