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鲣鸟 | 英文名: | 结巴鸟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纲: | 鸟纲(Aves) | 亚纲: | 今鸟亚纲(Neornithes) | 目: | 突胸总目、鹈形目(Pelecaniformes) | 科: | 鲣鸟科(Sulidae) | 属: | 有2属9种。 | 种: | 鲣鸟又叫结巴鸟 | 分布: | 鲣鸟遍布于世界各个海域。 | ![]() ![]() 鲣鸟遍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它是少数日益增多的鸟类之一,从20世纪以来,很可能已经增加一倍以上。显而易见的原 ![]() 由于鲣鸟居住的地方非常拥挤, 蓝足鲣鸟的分布区由热带美洲伸延到加拉巴哥群岛。从外表看来,褐色羽毛使它酷似其它种类未成长的鲣鸟,不过由它两只鲜明的蓝足很容易加以辨认。 拉丁学名:Sulidae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地理分布:共9种,我国3种,我国所有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二级 拉丁学名:Sula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下属分类:| 红脚鲣鸟 Sula sula | 褐鲣鸟 Sula leucogaster | 蓝脚鲣鸟 Sula nebouxii 中文正名:红脚鲣鸟 ![]() 拉丁学名:Sula sul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 鹳形目 中文科名: 鲣鸟科 中文属名: 鲣鸟属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ulidae 拉丁文属名: Sula 拉丁文种名: sula 英文俗名: Red-footed Booby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红脚鲣鸟 Sula sula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西沙群岛。分3个亚种,我国仅西沙亚种。居留性鸟类,不作长距离迁徙。 形态特征: 体大(48厘米)的黑白色或烟褐色鲣鸟。以红脚白尾为其特征,具浅、深及中间3种色型。浅色型:体羽多白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黑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仅在巢时发出叫声。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沙群岛,于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 生活习性: 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作为食物被捕猎: 乱捕滥猎和毁巢取卵致使红脚鲣鸟在西沙群岛几乎绝迹。[2] 中文正名:褐鲣鸟 ![]() 拉丁学名:Sula leucogast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oddaert, 1783)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褐鲣鸟 Sula leucogaster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海南、台湾、福建、广东。易危种。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海洋、岛屿。分5个亚种。我国仅西沙亚种。潜水觅食。 保护等级:国家重点保护Ⅱ级 褐鲣鸟是大型的海鸟,身体粗壮而细长,呈流线型,体长为64一74厘米,但身体各部位的颜色与红脚鲣鸟完全不同。它的嘴为黄色,十分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嘴的基部的内侧和眼睛周围都有裸露的皮肤,雌鸟为黄色,雄鸟为淡蓝色。 虹膜-灰色;嘴-成鸟黄色,幼鸟灰色;脚-黄绿色。 叫声:海上无声。在巢时发出嗷叫声、呱呱叫声及嘶嘶叫声。 分布范围:热带及亚热带海洋。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 山东 海南 台湾 香港 ![]()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吊罗山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沙群岛及台湾兰屿岛。于南海为地区性常见鸟,自上海至海南岛的沿海偶有记录。 习性:同其他鲣鸟,但较近海岸,尤其在冬季。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作为食物被捕猎: 当地人捕捉成鸟和盗取鸟卵,是褐鲣鸟的致危因素。 褐鲣鸟过去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是较为容易见到的,但由于人类的猎杀、拾卵等原因,致使数量减少,现在已经难以见到。 生活习性: 褐鲣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岛屿上,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我国仅有1个亚种,即西沙亚种,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偶尔还见于台湾淡水、兰屿和基隆通往澎佳屿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东青岛等地。 褐鲣鸟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海岸,有时亦出现于海湾、港口及河口地带。常成群生活,飞翔能力很强, 褐鲣鸟主要为留鸟,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筑于悬崖边的地面上,有时也营巢于小块灌丛间或珊瑚岛上。 中文正名:蓝脚鲣鸟 拉丁学名:Sula nebouxii 英文俗名: Masked Booby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鸟科 Sulidae → 鲣鸟属 Sula → 蓝脚鲣鸟 Sula nebouxii 形态特征: 蓝脸鲣鸟也是大型海鸟,体形比红脚鲣鸟和褐鲣鸟还要大,体长为80厘米。嘴长粗而尖,呈圆锥状,翅膀较为狭长,脚粗而短。它的身体上的羽毛也均为白色, 成鸟特征为前额及翼上覆羽白色,背白,头白而具黑色斑纹。幼鸟似褐鲣鸟但具白色领环,上体褐色较浅,翼下具横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脚-黄至灰色。 ![]() 叫声:于海上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热带的大洋岛屿;分布遍及大多数热带海域。 分布状况:亚种personata在台湾东北部的钓鱼岛有繁殖,分布范围进入中国海域。 蓝脸鲣鸟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海洋地带,共分化为6个亚种,我国仅有太平洋亚种,数量非常稀少,至今仅见于台湾的钓鱼岛和赤尾屿。 蓝脸鲣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海岬和岛屿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活动。善于飞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飞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有时为了追觅食物飞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主要以各种鱼类,特别是飞鱼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类。 蓝脸鲣鸟营巢于大而平坦的海岬和与海岛上,成群在一起营巢。领域性较强,通常每个小的群体所占据的巢域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窝产卵2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