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文化自觉”研究中的关键词(二)

 東泰山人 2012-10-10

谈谈“文化自觉”研究中的关键词(二)

 

原创 東泰山人

 

正确认识别人的文化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决不能封闭。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群体之间,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才会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我们必须注意的关键词也有三个。

文化封闭。这不仅仅是一个界定中国传统文化边界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如何界定现代中国文化边界的问题。如今中国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亚当·斯密是否应该仅仅算成人家的文化?现代的科技,中国文化是否包容?
  过去国外的中国研究叫汉学;如今则叫中国学。因为中国文明远远不能用汉文化来概括。如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要面临和世界文化融合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以人类的传统为自己的传统的时代,一个兼容并包的文艺复兴的时代。把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排斥在中国的文化之外是狭隘的,把对中华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文化排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外,也只能更加重我们这种文化封闭主义的心态。其结果不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是把中国文化变成古董、送进博物馆陈列。

文化借鉴。中国保持了自己有选择的文化借鉴之传统,其借鉴的内容包括了新自由主义美国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这个模式所强调的市场的作用、创业精神、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把中国模式简单地描述为北京共识对抗华盛顿共识是不够准确的。中国经验的真正独特之处是:北京捍卫了制定自己政策的空间,由自己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采用外国的思想。

西方的文化不能说不好,但它无疑更适合西方;中国的文化有糟粕之处,但它在总体上仍是劝人向善,寻求天下大治,也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阶段,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有利于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文化认同感,这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应注意,复兴传统文化不等于排斥西方,更不等于复古倒退。对西方,我们还是应该采用拿来主义,有用的就学,无用、有害的坚决拒之门外;弘扬传统文化也要以精神传承为主,要坚决反对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形式主义。

文化融合。在如何对待别人的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态度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中最精彩最具巨大威力的功能之一。这一功能主要表现在:

民族凝聚。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统摄性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中华民族凝聚成坚定的一体。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中华民族无数次经受住了外敌的入侵、无数次化解了内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制外侮;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不计前嫌,化治内乱,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把国家、邻里的和谐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文化传统不无关联。

精神激励。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有着强烈的精神激励功能。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倡导人们取大义,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学习它,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被推尊到很高地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当然,中国文化系统的重人意识,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激励着人们主动去发现和实现人身价值。而中国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启发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

整合创新。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中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多次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异质文化的整合和创新,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博大精深,色彩斑斓。历史上,中国文化也曾面临危机和挑战,曾经历多次文化冲突,但最后,中国文化都成了文化融合的核心,中国文化一再使征服者被征服,一再征服、融合异质文化,既保持自己的传统,又吸纳异域精华。

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强大。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吸纳异质文化的精华,使中华文化洋溢着生生不已的活力,充满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〇一二年十月在广东第二次“文化自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讨会上的发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