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龙之城

 钟家台 2012-10-10

北京,龙之城

北京城里有龙么?当然有。

北京城里有不止一座的龙王庙,皇家的建筑上到处可见龙的身影,北海九龙壁上,聚集着九条龙。然而我要说的不是这些龙。

说北新桥下有个海眼,大铁链锁着一条恶龙,要等桥旧了,龙才能出来;还说刘伯温建北京城得罪了龙王,龙王要把北京的水都带走。高亮赶水,刺破了龙王的水车,北京城于是才有了一条长河。我要说的,也不是这些神话传说的龙。

北京城外有龙。城北有个回龙观,名字源于明武宗时代建的一座道观;还有不止一个的青龙桥:近处的在白云观附近,远处的在居庸关旁边,不远不近的在海淀区颐和园西北。未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前,当地有个自然村叫龙王堂。现在这个村没有了,龙王堂倒是留下来了。此外,郊外还有黑龙潭、白龙潭。黑龙潭在海淀,白龙潭在密云。昌平区南口有个青龙峡,房山区有个青龙湖。这些龙不在北京城中。

北京城里有龙。西城有个二龙路,清代那个地方叫二龙坑;还有个地名叫龙头井,在什刹海恭王府边上。东城有个小地名叫龙王庙胡同,在雍和宫大街东边。南池子南口,有个飞龙桥,那本是“飞虹桥”之误。据记载,这座飞虹桥还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带回来的呢。解放前,北京曾经有条声名狼藉的龙须沟。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治理了它,把它变成了今天的幸福大街。

笔者虎年说虎时说过,北京城里有“虎胡同”,在西直门里。元明时期,当地有座老虎庙。后来留下几条叫做“扒儿”的胡同,南扒儿胡同、北扒儿胡同、中扒儿胡同、大扒儿胡同。扒儿,蒙古话就是老虎。

既然西城有虎,那东城应该有龙啊?否则,就不平衡了。可是北京城里有“龙胡同”么?在北京胡同地名的词典里,还真是找不到“龙胡同”。其实,“龙胡同”是有的,就是东城沙滩儿附近的“老虎洞”。

“老虎洞”怎么会是“龙胡同”呢?我们知道,元大都是蒙古人当皇帝时建的,许多地名、胡同名用的蒙古话。所以,老虎胡同叫“扒儿胡同”;“龙胡同”呢,蒙古语发音是“娄胡同”。黑龙江,蒙古话就是“哈喇娄”:“哈喇”是黑色,“娄”是龙。(见《郎潜记闻》)“娄胡同儿”叫白了,变成了“老胡同儿”,后来就被写成了“老虎洞”!

“龙胡同”在东城沙滩儿附近,景山东大街东,原有三条,分别被叫做“东老胡同”、“西老胡同”、“中老胡同”。笔者推测,元代此地当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龙王庙。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往北二眼井胡同,曾经有座龙王庙(见《东城区志》)。

从民国时期的北平地图上看,安定门关厢路西也有个“老虎洞”。它的南边是“上龙大院”。可以证明,“老虎洞”确实与龙关系密切。

其实,大都城中最大的龙,当属南海、中海、北海、什刹前后海和积水潭所形成的水龙。元代的皇家宫殿就坐落在这条水龙中央的琼华岛前及其左右。

一些学者认为,元代皇宫也坐落在现在的这条中轴线上。笔者以为不然。琼华岛是元皇宫的万岁山,就如同煤山是明皇宫的万岁山一样。《舆地要览》曰:“山在宫墙内,下有太液池。”元代的一些重要宫殿,有的建在今中海、北海西岸,有的在今中海、北海东岸。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就以元故宫为燕王府,即清代西苑、今之中海北海。清人《春明梦余录》中说:“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三》说:“明初燕邸仍西宫之旧,当即元之隆福、兴圣诸宫遗址,在太液池西。其后改建都城,则燕邸旧宫及太液池东之元旧内并为西苑地,而宫城则徙而又东”。元、明皇宫位置的变动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看元人的诗作《晚晴出丽正门》:“团团碧树压宫城,白凤门楣澹日明。回首琼华仙岛上,片云犹欲新晴。”(《宸垣志略·卷一》)——从丽正门回首可以望见琼华岛,两者是不是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永乐十八年,水龙之东出现了一条更加雄伟、更加壮丽的龙。这就是中轴线上的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