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白鹤 | 中文别名: | 西伯利亚鹤、黑袖鹤 | 英文名: | Siberian Crane | 二名法: | Grus leucogeranus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鸟纲 | 目: | 鹤形目 | 科: | 鹤科 | 属: | 鹤属 | 种: | 鹤 | 分布: |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沿海以及新疆。 | ![]() ![]() 白鹤(bái hè)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leucogeranus。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白鹤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此特征为其他鹤类所不具有。 白鹤幼鸟:秋季南迁幼鸟的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头、颈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色。 幼鸟虹膜土黄色,嘴和脚暗灰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 中文名称: 白鹤
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 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 ![]() 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白鹤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000k㎡,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000k㎡。 ![]() 白鹤是单配制,5月白鹤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20~60cm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cm,巢间距10~20km,有时只有2~3km。 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 白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已由环志证明从雅库特向南迁飞5100km到鄱阳湖越冬,途经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主要停歇地有扎龙、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黄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月下旬飞来,11月初已全部到达,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达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150天。 Archibald (1976)根据白鹤的鸣叫声、头上的裸皮和气管不在胸骨的龙骨突起内卷曲,这些特点都和肉垂鹤相似,建议将白鹤从鹤属划入肉垂鹤属,改名为 Bugeranus leucogeranus; 白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年。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