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雉鹑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雉鹑属 中文俗名: 贝母鸡、木坪雉雷鸟、四川雉鹑、四康雉鹑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Madarász, 1885 英文俗名: Buff-throated Partridge ![]() 雉鹑体重平均300克左右,体长约310~320毫米。上体大都褐色,头顶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飞羽暗褐色,羽缘具白色和棕色端斑 雄性成鸟鼻孔羽黑色;额白,各羽端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色或淡橄榄绿的灰色点斑;眼后具1条散黑斑的白色纵带,伸展到后颈;眼下左右各有1条同色纵带自额开始,通过眼角,延至颈侧,并与喉的后部相连;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钝,不鲜艳。鼻孔羽毛不成黑色,而与额同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纵带淡黄缀白;颏、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其周围不具白色纵带。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脚呈角黄色。[1] ![]() 四川雉鹑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一4500米左右的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 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除危急情况时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翔的距离也不大,大多为数米至数十米。 主要以植物的根、叶、芽和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已经记录到的食物种类为20多种。 四川雉鹑喜欢鸣叫,往往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始,先是一、二只首先鸣叫,紧接着就是群鸟齐鸣,叫声宏亮、嘈杂,在深山幽谷中传得很远。 ![]() 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间,这时大多成对活动,有时也能见到仍然结成小群的亚成体。营巢多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杂草丛中的地面上。 地面巢比较简陋,只是岩石边的一个浅坑,内有少量羽毛。雉鹑巢的大小为直径13—24厘米,深3.5—7.0厘米。每窝产卵3—7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到暗褐色,布有红褐色斑点和斑块,大小为44—52×32—34毫米,重量为23—24克。 有趣的是雉鹑营造两种类型的巢,除了地面巢外,还在树上营巢,这在鸡类中还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树上巢要比地面巢复杂一些,由树枝和枯草堆积而成,形状象一个杯子,巢中还铺垫着苔藓,离地面高度约有1.9米。为什么雉鹑营造两种巢,有待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解决。 青藏高原东部至中国中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不罕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及东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海拔3350~4600米之间。为中国的特产种, 四川雉鹑的野外数量也相对较多,在西藏的最高密度竟达到每公顷4只以上,西藏的总蕴藏量估计在40000只左右。[2] 雉鹑由于其良好的肉用性和营养价值、药理作用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农民养殖的新热点。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濒危因素 雉鹑的野外数量还相对较多,在四川北川、宝兴两地的密度分别为每公顷0.05只和每公顷0.07—0.08只。 不过由于栖息地的海拔都比较高,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使种群间并不能形成连续的分布,再加上近年来亚高山地带人类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 猛禽及小型食肉兽的捕食,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发展。影响正常的繁衍,对这种珍禽的保护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 ![]()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发现在目前所记述的种类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鸡形目鸟类共有19种,占该类群总种数的30.16%。此外,藏雪鸡、四川雉鹑、高原山鹑、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白腹锦鸡等种类除在中国邻近国家有少量分布外,主要的分布区位于中国境内。 1980年中国正式加入了CITES公约,开始对包括珍稀濒危雉类在内的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198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38种鸡形目鸟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 保护建议 1、开展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专项调查,对以往资料缺乏的地区(如海南、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与广西的边境地区)和珍稀物种(如山鹧鸪、马鸡、角雉、长尾雉、孔雀雉)的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监测技术规程, ![]() 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型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鸡类分布和数量的缩减、一些种类濒临灭绝。 已有研究表明,但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破坏与丧失、导致栖息地的片断化,这已是白颈长尾雉目前面临的最主要胁迫。浙江省开化县的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面积逐年下降, 中国是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该类群鸟类的保护不仅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