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长约83-120厘米。头被黄白色状羽和绒羽;头、颈灰色,有裸露区,颈基具白色绒羽组成的翎领。上体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 拟兀鹫是群居动物,成群栖息于开阔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冬季常到小镇和村庄附近活动,在地上或岩坡上进食,时常成小群。白天活动,晚上在树上休息。飞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时50至55公里,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90公里。飞行的高度能达2700多米。 叫声似沙哑的抱怨声,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 常单独在开阔的低地上空飞翔搜寻食物,偶尔也上到1500米的荒山裸岩地区寻找动物尸体,发现尸体后,本来分散寻找食物的个体很快就聚集了起来,一边尖叫着,一边争抢,很快尸体便被啄食一空,当地上仅剩下一堆骨头的时候才又各自散开。通常不吃活的动物,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也不主动攻击人和动物,在食物贫乏和饥饿的时候,也吃蛙、蜥蜴、鸟、小型哺乳动物和大的昆虫。要以动物尸体为食。 ![]() 常若干对在一起营巢,彼此离得很近,一个巢紧挨着另一巢,曾在一棵大树上发现有15个巢,以及在一小块丛林内发现了30—40个巢。有时每对也单独营巢。在无外界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巢可以多年使用。 每窝产卵1枚,偶尔2枚,卵白色,通常没有斑,有时被有红褐色或红色斑。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45—52天。雏乌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90天左右离巢。 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留鸟)。 ![]()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钦太子雪山,山峰海拔高度多在5000米左右。有保存较完好的高山针叶林为主的寒带原始森林。气候垂直差异很大,呈典型立体气候特征。保护区内有拟兀鹫。 云南德钦县城东的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寒带原始林区,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也有拟兀鹫。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农业部令第1号发布,自1989年1月14日施行。 综述![]() ![]() 据有关资料表明,其肉质富含高蛋白质而脂肪含量低,是国际消费市场重要食品。其羽色艳丽,可供装饰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因拟兀鹫的适应性强,近百年来,国际间很多山林及狩猎场内争相移殖放养,故人工养殖发展较快,欧美很多国家每年人工养殖拟兀鹫数以百万计,营利非常可观。中国近年已开始拟兀鹫的人工养殖,但其规模及产量目前尚难与国外相比。人工养殖拟兀鹫,需有一定的笼网设备,否则便会逃失。 拟兀鹫其笼网孔洞以小型害兽不能进入为准。场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笼网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叶乔木,以便暑热夏天遮荫。具体面积每百平方米笼网,饲养成年拟兀鹫30-40只。笼网高度2.5-3.5米。笼内设足够的栖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争斗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饲养。 拟兀鹫人工饲养 ![]() 此时雄雉面颊裸露皮肤异常红艳丰满,雄鸟间开始争斗,胜者获得同雌鸟交配的机会。1周岁的雌雉产卵较量低,一般年产卵1枚左右,2-3岁后的雌鸟产卵量可达2枚。繁殖期到来前4周,雌雄雉合群饲养以利配种,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5-5:1。 拟兀鹫种卵的收集及贮存环境同于家鸡种卵,其种卵贮存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佳。多数养殖场均采用电热孵卵器孵卵。据中国资料其1-20天孵化温度37-37.5℃,相对湿度65%-70%;21-24天孵化温度降至37℃,相对湿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雏鸟健康活泼,雏羽丰满,脐部收缩完好,育雏成活率高。拟兀鹫孵化期23-24天。 雏鸟初生后24小时开食饮水,育雏环境温度保持35-36℃;以后可酌情降低环境温度,至35-40日龄,育雏温度可维持25-30℃。饲料1-3日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