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White-talied Sea Eagle 别名:黄嘴雕 芝麻雕 保护等级:中国国家重点保护Ⅰ级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 雕亚科 Aquilinae → 海雕属 Haliaeetus ![]() ![]() 叫声:响亮的吠声,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识别特征:头顶、后头、耳羽、后颈淡黄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尾上覆羽杂有白斑;颏、喉部淡黄褐色,胸部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其余下体褐色;飞羽黑褐色,翅上覆羽褐色,具淡黄褐色羽缘;尾较短,呈楔状,颜色为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跗 和趾黄色,爪黑色。 ![]() ![]() ![]() ![]() 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白天活动,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飞翔时两翅平直,常轻轻地煽动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 ![]() ![]() 白尾海雕较为罕见, 其中新疆为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 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一4月离开越冬地。 ![]() ![]() ![]() 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里面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换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35一4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70天,即可飞翔和离巢。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乱捕滥猎等人类压力的增加,种群数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数地区均已明显减少。 柏林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的学者对三个联邦州的自然保护者,在1999年到2000年这两年的时间内,收集并冷藏起来的120个死的白尾海雕,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他们确定出了90多只鸟的准确死因。 常常是为了看上去容易得手的猎物,而注定了德国这种最大鹰科鸟的死命,因为白尾海雕经常落到铁轨上,以食用被火车压死的野物。这种时候,它们经常过晚才觉察正在靠近的火车。假如它们还是有幸飞起来,试图逃避的话, 一部分白尾海雕也成为铅中毒的牺牲品。当它们捕食到被铅弹击中的水禽时,铅这种重金属也就随之进入了它们的身体。就是哺乳动物体内的剩余枪弹,也可以在白尾海雕身上造成铅中毒。鸟的胃里酸性很强的胃液,可以溶解铅, 野外的高压电线,也经常是死亡事故的发生地点。白尾海雕很喜欢飞到高压电线杆上休息。但是在它们重新起飞时,那宽大的翅膀常常会碰到电线,使它们触电身亡。 白尾海雕最经常的“自然”死因,是由于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比如肝片吸虫。或许,在铅中毒和肝片吸虫感染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原本已经减少的白尾海雕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进一步受到环境毒素滴滴涕的影响。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之前,农民们把这种剧毒的杀虫剂,大量地喷洒到农田里。青蛙和小鸟食用了中毒的昆虫之后,自己又成为白尾海雕的猎物 科学家们建议,应当及时从铁轨上,清理掉被火车压死的野物,以减少铁路事故的数量。禁止使用滴滴涕,以及在保护鸟巢方面采取的大量措施。在打猎用的子弹中,应当使用其它合金或者塑料材料,以取代有毒的铅;同时,也应改进电线杆的设计,使其不再伤害白尾海雕。 大量措施,使得德国的白尾海雕情况有所好转,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勃兰登堡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大约有360对可以孵育后代的成年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