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我们如何读史?(转)

 竹影在窗 2012-10-11
今天我们如何读史?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对于历史的认识,却并不唯一。事实上,在今天,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对于历史的认识、评价也越来越多元,这是好事,人类摆脱统一的价值观时代,走进个性解放的、思想自由的现代社会,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不过在今天,一些对于历史的恶搞、毫无原则的翻案现象等也同样值得担忧,恶搞的比如杜甫很忙之类,翻案的更多,为秦桧翻案、为慈禧翻案等。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史呢?
  为什么要读史
  不论中外,不论古今,历史都一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不可能完全地放弃历史。
  人生活在当下,但是没有历史,又哪里来的当下。历史不仅仅是对于我们过去的记录,也是人在天地间留下的痕迹,更是人类无数年来智慧和经验的传承。通过历史,人们把探索自然,探索世界的结晶流传下来,使后人不必重新再探索一次,人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所以,正如哲人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定历史也就等于否定未来。
  实际上,人是无法忘记和否定历史的。人永远生活在当下,但也永远生活在历史之中,人的衣食住行、谈话、读书、工作等,哪一样能够离开前人智慧的成果呢?
  史书不等于历史
  历史如此重要,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呢?大多数人学习历史,基本上是通过史书,那么史书是不是就等于历史呢?
  当然不是。史书是不同时代由史家撰写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受环境、价值观、史家个人的素养等因素制约,也有好坏之分,也有真伪之别,甚至还有一些故意歪曲掩盖历史真相的,所以,史书不等于历史,更不等于信史,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而历史,则很多时候是建立在研究史书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史书的认识和鉴别,就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功夫。
  当然,总体来说,大浪淘沙,时间检验一切,那些真正的伪书、劣书很难流传下来,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大多数都有它的价值。
  史书的时代性
  流传至今的史书固然有它本身价值,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本身的特点,在中国古代长久的农业社会中,当时的思想、价值判断无不在影响着著史者。比如因为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古代对于神鬼传说难分真假,直接体现在史书当中,比如《史记》,这部最著名的历史典籍也难免有这个问题,书中有不少地方,把神话、传说当作历史。从开篇的《五帝本纪》到后来,整本书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
  农业时代并无科学精神,更多时候,是人学起着基本的作用。这是当时代的特征,也是当时代的局限。今天的人显然不能如此,如果还把神话当作历史,自然不合适。
  政治化的史书
  传统社会的历史写作,基本上都会受到政治的控制。后朝修前朝史,但是修史本身是奉朝廷之命,这种情况下,朝廷的好恶、当权者的价值取向就会影响到对历史的撰写。比如陈寿写《三国志》,是在司马氏时代,陈寿是晋臣,司马氏对他的影响就无法忽略,这个问题清朝的学者就已经提出来了。再比如,欧阳修写《五代史》,曾经反抗赵匡胤废周自立而被杀的韩通,就没有出现在他的书中。
  古代的奉诏修史,使得类似的事情很多,所以,今天读史书,如果还以当时的当权者的好恶为标准的话,同样也不是合适的历史态度。
  作者的史书
  影响史书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著史者本人。史家的个人素质、德才,甚至价值观,都在影响着他的写作。孔子都得为尊者讳,为大人讳,何况他人。孔子著《春秋》,孟子说“使乱臣贼子惧”,这一句话道明《春秋》的主旨。但也因为这个目的,使得《春秋》中出现很多曲笔,《孔子家语》里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
  春秋笔法,在后来往往也是很多写史者的一种方法,它固然满足了作者的价值观,但同时也让历史真相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明了。
  读史寻找真相
  正因为记录的历史有诸多不清楚,所以,历史研究的,也正是通过各种方法,尽可能地寻找真相,接近真相。
  这些方法中,有一些可能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但有一些,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当然,读懂历史,第一关,就是要过文字关。文字经过无数年的演变发展,变化非常大,今天人要读懂古代人写的历史,不能疏通古文,显然不行。其次,多做对比,不能只读一本书,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表述,通过互相对比,互相发明,往往可以起到鉴别真伪的作用。比如王莽,这个在建立新朝、改革制度的短暂的皇帝,后人对他基本上没什么好话,甚至连他的形象,都是一副草莽贼寇的样子,但是如果多读读各种对于他的记载,其实就能发现,他也做了很多事情,在当时甚至有48万人上书请朝廷封赏他。
  如何对待历史
  在今天看来,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其实都不难解决。真正难以解决的是,究竟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历史。有人觉得历史就应该放在历史中,有人觉得应该用今天的价值去判断历史,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态度是合适的呢?
  就我个人而言,两种或许都有偏颇,完全站在古人的立场上,今天人读三国,是站在蜀汉的角度呢,还是曹魏的角度呢?显然都不合适。那么用今天的价值去判断古人,显然也会造成许多误解。
  所以,我的观点是,实事求是,用唯物主义观念,抛开当时的统治者、修史人的影响,也抛开今天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立足点要高,然后去探求历史的真相。
  历史不能功利
  寻求真相,不论是普通的读史之人,还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都是第一要做的,这没有问题。在此之外,还有一个评价历史的问题。那么如何评价历史呢?
  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翻案事件,对历史事件的,对历史人物的,甚至有一些人,专门和原本的观点、定论反着来,原本肯定的,我就否定,原本否定的,我就肯定。
  历史定论能不能翻案,这毫无疑问,历史研究本就如此,通过不断地挖掘,不断讨论、证明,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找到真相,但是这种挖掘和证明是严肃的,不能随意进行,得有充足的证据,严密的论证,才有可能推翻过去的结论。
  而现在一些翻案的事件,显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更多时候是为了现实的某种需要,为某种现实的行为提供依据,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历史态度,对挖掘历史真相,并无好处。反而容易引起是非、价值观的混乱。历史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而不是提供某种借口和依据。不能要求那些古人、古代的事情为今天的人做些什么,这不是科学的眼光和态度。
  历史不能恶搞
  很多时候,对于历史的结论,有当时代的是非观、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这种价值观和是非观是比较稳定的,可能有一些有变化,但是真正变成相反的情况很少。年轻人可能看不到这种随意颠覆的负面性,但是对于一个专业的研究者来说,这种颠覆引发的价值观的扭曲,是非观的混乱,其后果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轻松。
  历史是严肃的学问,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也是敬畏我们自己的过去。今天很多人随意地恶搞历史,缺乏敬畏,一方面是有一些人故意独出心裁,以离奇为高见,吸引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社会中种种问题的一个折射。当今社会中,许多人生活压力很大,生活不如意,折射到人们的观念之中,可能就会厌烦一切原本的价值和结论,你说这个人好,我就偏说不好。所以,改变今天种种对历史的歪曲、颠覆、恶搞、不尊重,一方面,需要建立对历史的敬畏,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生活好了,人们的心态自然也就平和了。
                               周怀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