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数学课堂教学应凸显学科特性
2012-10-12 | 阅:  转:  |  分享 
  
1

数学课堂教学应凸显学科特性

——由教学片断引发的思考

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钟云珠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一切数学活动

都应注重其数学味,应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

课改理念,透彻掌握数学知识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把握数学

教学的核心,客观地设计游戏规则及实验方案,才能在动态生

成的课堂上及时捕捉到宝贵的教学资源,并解决课堂中生发的

疑难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层次地感悟体验,使其感性

经验向理性思考发展,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科特点数学味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课堂上传统的“教案剧”逐渐

被广大教师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交往、互动的课堂,是学生

的体验式学习。但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理

解比较片面和空洞,加之本体知识严重缺失,因而课堂上常常是

重视合作交流,但缺乏价值引领,追求互动体验,却忽视了数学

本质,无法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片断1]

2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一老师执教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纸条和矩形框等活动材料,让学生合作探

究,然后交流汇报。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会变。

师:只变了一种平行四边形吗?几种?(师随即拉动框架)

生:很多种。

师:说明什么呢?(生无语)

师: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固定平行四边形,再交流你的发现。(示意生将其固定

在本子上)

生:固定后平行四边形就具有稳定性了。

两学生接话:是的,我也发现了。

随后,学生又“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都有两个锐角和两

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4个角;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平行

四边形有360度。

老师将这些“发现”逐一板书在黑板上。

……

师: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拉成的,而正方形拉不成,所以正

方形具有稳定性。

师:我们下来验证。

3

【分析与思考】

1、合作交流,要注重价值引领。显然,案例中的教师在课

堂上仅是个组织者,引导职责完全旁落,由着学生盲目的观察、

操作、汇报,无论对与错,老师都“尊重学生”,如实的记录下

学生的“发现”,还“顺着学生思路”先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不稳

定性,并顺势得出了“固定后平行四边形就具有稳定性了”的结

论,随后还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都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等“特

性”。

2、“预设不足”而“生成有余”。教师课前未能充分考虑

操作和观察的目的与方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致被学生“绕

进去”,生成了一大堆“研究成果”,还不知该怎样处理。倘若

教师预设充分,并明了对几何图形的研究要把握其本质属性,就

不会旁生许多枝节,还闹出平行四边形的分类来了。

3、操作、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矩形框的推拉操作是必

要的,但应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在变化

中去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即活动中,平行四边形的“大

小”变了,但“对边平行且相等”是不会变的。而“平行四边形

的不稳定性”应让学生在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比较中去感悟,

再在生活中去发现其应用,体会其价值。

4、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遭遇困惑时,教

师不该“绕道而行”,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与辩析,明

4

辨真伪,倘若如此,即使课堂上生出再多枝节,学生有再多的

“意外发现”,都能去伪存真。

[片断2]

在一次活动中,一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中“可能性”一课,

设计了一个转盘游戏(如右图例题),并规定:四个组轮流选代

表上去转,转到红色区域得2朵花,转到蓝色区域得1朵花,转

到黄色区域得1朵花。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得的花最多。

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都争着想上去转,

当选为代表,自然兴奋,没有选上,也可尽情呐

喊,或为本组“加油”,大叫“红色!红色!”或

为它组“漏电”,大呼“蓝色!黄色!”,学生激动的呼喊声,

失望的叹息声,不绝于耳,课堂热闹非凡……

第一轮赛下来,四个小组的得花数分别为1朵、1朵、2

朵、2朵,有两组平。

再赛第二轮。精心挑选代表,经过激烈角逐,第二轮比

赛后,结果是2朵、3朵、3朵、3朵(老师累计得花数),更

难分胜负。

无奈,不得不重新组织第三轮比赛。一番激战,四个组

的成绩分别是3朵、4朵、5朵、4朵。

三个回合下来,已去大半节课,学生还没尽兴,老师不

得不打住,宣布第三组获胜。老师随即提问:在游戏中你发现

了什么?在老师的暗示下,学生答出“红色可能性大”、“红色

5

次数多”。(意为“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指针落在

红色区域的次数多。”)

【分析与思考】

1.该课是在学生已充分感知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

有大小的,并会用“一定、很少、可能性很大”等词语描述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

大小是可用数来度量的”,并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也就是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已不再是定性研究“指针落在各

个区域的可能性”,而是要对其可能性进行量化,从这个角度

讲,该游戏中体验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时间过长而对其稳定性

的探究时间不足。

2.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

性描述到量化的一个重要转折,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有一定困

难,这就需要借助实验或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可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索的,是可用数来

度量的。为此,记录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就应该是这

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

3.老师用累计得花数的方式,显然不便观察指针落在各

个区域的次数(特别是指针落在蓝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次数),

不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更无法让学生体验“指针落在蓝色

区域(或黄色区域)的可能性”,而此亦是本课时要研究的内

容。再者,通常设奖时,奖值高的项目出现的概率小,由此看

6

来,上述游戏规则也不合常规。

4.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该游戏规则中,红色区域无论大

小,都不会影响其游戏的公平性,因为该游戏比的实质是四个

小组中哪组“点子高”,“转到红色”的次数多,而对于同一

个转盘来说,每组“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换言之,

无论该转盘中红色区域的面积占圆盘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是十

分之一,各组“转到红色”的情况都是等可能的。但该例题的

教学内容却与红色区域的面积以及蓝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面

积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游戏中比较四个小组的得花数与

感知指针落在各个区域的可能性完全没有关系。

5.更为重要的是:倘若我们将上述游戏中的枝节问题刨

开,还原指针落在各个区域的原始数据,那么,该游戏结果真

的能说明“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吗?

细细分析不难看出,上述活动在共计12次转盘游戏中,

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仅有4次,分别是第一轮比赛时的

三、四组,第二轮比赛时的第二组和第三轮中的第三组,其余

8次都末落在红色区域,如何暗示学生得出“指针落在红色区

域的可能性大”呢?这不是在误导学生吗?

由此看来,上述游戏是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是背离了教学目

标的。【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实验结果分离出数据后,还是有

其独特的价值的。可引导学生感悟试验频率与理论概率存在偏

差,而且偏差的存在是正常的、经常的,这也是概率教学的内

7

容之一。】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的

研究也要把握其本质属性,不仅如此,一切数学活动(包括

合作学习、交流、操作、实践、体验及多媒体演示等)都应

注重其数学味,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科学、有效地引领学生扎实地开展活动,我们必须全

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改理念,透彻掌握数学知识并融会贯通;

也只有有了深厚的知识积淀,才能帮我们正确把握数学教学

的核心,客观地设计游戏规则及实验方案,才能使我们在动

态生成的课堂上及时捕捉到宝贵的教学资源,并解决课堂中

生发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层次地感悟体验,

使其感性经验向理性思考发展,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

西。





献花(0)
+1
(本文系谁抢了随缘...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