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补、食补和四季五补

 悟痴 2012-10-12

药补、食补和四季五补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金元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意思就是高明的医生要善于洞察病情,掌握疾病的变化,了解患者的体质和平日饮食的喜恶以及病情的改变,因人制宜,或选用食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为主,饮食营养为辅;或者是无病而因营养不足所致体弱的人,则以食补为佳。从中医角度看“药补不如食补”是有一定道理的,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莲子、大枣、百合、核桃、山楂等均可入药,但又都是食品。
食补在民间也有许多讲究,如按地理特点,中国南北方有各自的习惯。各民族也有各自的食补方法。一年四季也各有不同,如冬季气候寒冷,阳气内藏,阴气内守,北方注重补肾养精助阳,多用温补以预防寒症。不同的体质和疾病,如手术后、孕产妇、大病初愈等,也有不同的补法。食补经常利用当地的特产发挥作用,如延边的狗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枣、吉林的山蛙等。食补贵在持久,一次进补量不可过大,更不应急于求成,造成“生痰助热”的后果。
古代还有四季五补之说,春天万物复苏,五脏属肝宜于升补;夏季可分初夏和长夏;初夏,天气已热,五脏属心,适宜清补;长夏则天气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秋季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冬季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因此四季滋补养生药膳都应根据上述原则,按不同季节,辨体辨证施食,方能收到最好的补益保健效果。而在我国民间尤重冬补,入冬食补在我国已成为一种习俗,这是因为冬天气温低,人体代谢相应下降,精气物质封藏,服用补药补品,有利于吸收贮存,对身体健康最为有利。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