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智慧旅游519 2012-10-12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安徽九华山风光秀美,素有“莲花佛国”美誉。近年来,旅游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老百姓创业致富的主要动力。
  
  打造和谐九华——致力农旅一体化发展
  
  10月初的九华山天高云淡、风清水碧。记者来到山下的代村,看着身边一栋栋带有花园的别致农家小楼和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峰,在感慨这清新灵动的环境之余,记者不禁感叹:这里分明就是世外桃源!
  
  “10年前代村是青阳县最穷的村,现在是池州市最富、最美的村之一。”陪同记者采访的代村村长徐苗根介绍,近几年,仅村容村貌建设一项,村里就投入2000多万元,目的是为发展农家乐做准备。
  
  其实,从最穷的村变成最富的村,这样的蓝图,早在10年前就开始描绘。
  
  2001年4月11日,安徽省编委批复设立九华山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同时设立九华山党工委,为市委派出机构,统筹全山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九华山旅游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年创新高:2005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07年突破200万人次,2009年突破300万人次,2011年达到490万人次,约是2001年的7倍。10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其中 2011年实现48亿元,是2001年的30倍。
   
  2005年12月,九华山标志性建筑99米露天大铜像(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在山下柯村开工建设,拉开了九华山以“山上拆、山下建”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序幕。
  
  但这次二次创业,已不是单纯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2001年,九华山成立管委会后,原属青阳县的九华乡划归风景区管理。至此,九华山风景区辖一乡一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农业人口就有1.2万人。对九华山风景区来说,二次创业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发展旅游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更艰巨、重要的工作,也是考量旅游业带动性的一个重要试金石。
  
  池州市委、市政府和九华山管委会决定,要借助山下大愿文化园建设和九华山管理经营机构下迁契机,进一步放大九华山旅游辐射功能,帮助农民参与到旅游中来,走上一条致富路。池州市委常委、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贵杰说,“我们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九华山发展旅游的成果必须惠及当地老百姓。”
  
  2005年以来,管委会采取增加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扶持、协调农村金融信贷支持等措施,逐年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当地农村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实施村村通沥青(水泥)路,80%以上村民组通沥青(水泥)路,旅游乡村公交线路遍布九华山风景区……“十一五”期间仅交通一项,完成景区农村公路建设38.076公里,实施景区重点交通工程建设12.484公里,交通工程总投资达2.398亿元。
  
  推进农民转型——培养新一代农民
  
  在九华乡采访时,大学生村官吴姗姗给记者讲了不少农民从事旅游的故事,其中就有这么一件。
  
  九华乡二圣村狮形村民组是一个地处山坳、闭塞但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全村只有20几户人家。2008年,村里选举37岁的陈三九为村民组长。当时,九华山风景区正在宣传推广农家乐,他根据村里的资源条件,认定发展旅游是村里的好出路。但他把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即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于是他想了一个点子,让村里每户推荐一个代表,由村民组拿钱,组织大家免费到江苏华西村和无锡大佛周边的农家乐考察。在华西村,他特地安排大家住星级酒店,这是此行村民一生来第一次住这么豪华的酒店,大家激动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开阔农民眼界、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推进农民转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九华山管委会结合九华新区开发建设,把加强农民转型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实事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有需求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
  
  “培训可管用了,我就是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在狮形村采访时,村长陈三九说。他还拉来村农家乐旅游公司经理范锡明,指着脚下正在修的山路告诉记者,这是范锡明参加培训的收获。
  
  原来,今年41岁的范锡明之前长期在外做瓦工活。2010年见村里搞起农家乐,认定这是一条致富路,便“弃工从旅”,回到村里加入农家乐旅游公司。去年5月,他参加了管委会社保局举办的为期15天的就业培训班。范锡明说,培训前他以为经营农家乐只要把屋子收拾干净、菜烧好了就可以,培训后才知道路也很重要。于是他自筹5万元,把自家门前通往村主干道的60米长的碎石路修好。
  
  “以前我们是求着农民参加培训,现在是农民主动要求培训。”管委会社保局局长陶能昌说,培训、引导、实践,正推动着九华山农民从田园型向技术型、旅游服务型和景区居民转变。
  
  调整农村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从九华山风景区工商局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0年前,九华山风景区有私营企业34户(其中旅行社3户),注册资金1237万元;而截至2012年6月,九华山风景区私营企业已达146户(其中旅行社29户),注册资金43569.94万元。此外,10年前,九华乡有个体工商户124户,而目前已达583户。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九华山产业结构10年来所发生的重大调整。尤其是近几年,九华山景区大力实施农业、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1年,景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年前的1000多元提升到7450元。
  
  九华乡代村,是九华山重点打造的旅游村。该村共有5个村民组,总人口1120人、310户,是个典型传统农业村。近几年来,他们提出“做强旅游服务业、促进群众收入倍增”的发展思路,并根据旅游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还牵头组建了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逐步引导群众从事发展农家乐、佛事用品加工、旅游商品经营、花卉苗木栽培等新型业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变。
  
  代村只是九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前,九华乡被人们称为“灯下瞎”,即沾不到九华山旅游的光。而如今,这里已换了“模样”:一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的大愿文化园开园在即;全乡饭店和旅馆达160余家,其中4家高星级酒店将于今年底开业;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含第三产业)由2001年的3706.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元。
  
  九华山风景区在调整农村结构的同时,注重推进“原产业”升级,围绕黄精、九华佛茶等农产品,狠抓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以九华镇闵公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池州市最早以农村合作社模式成立的企业。2002年以前,本地茶农全部是家庭作坊式经营,产品质量低,产量低、价值低,当时整个闵园区茶叶总产值不到10万元,茶园抛荒面积达40%以上。公司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精心组织各户茶农走联合经营道路,实现了茶叶产业化发展,利用荒地发展新茶园120余亩,年产值已由当初的1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00余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据统计,2001年九华镇人均收入为2700元,2011年人均收入1.1万元,累计翻了两番。二、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8%以上。目前,全镇有80%的人员从事旅游或相关产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