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玉器鉴识-玉材鉴识技术 2

 抱牛斋 2012-10-12
中国玉器鉴识-玉材鉴识技术 2

开料:开料是在较大的材料上取下一部分,适合加工所需玉件的工序。新石器时代玉器加工中还有少量敲击方法。主要方法是线切割及片切割,也就是锯料。线切割进行切割时,需用麻绳或其他较软的线性材料,两端固定在弓形架具上;在玉料上反复拉磨。但绳类材料是不能把玉磨断的,需要在拉磨部位加上适量的水和沙,增大摩擦力,才能把玉料锯开。新石器时代开玉锯弓不能固定于机具上,只能手玉操作,因而锯痕不很平直,在加工过的器物上往往会留下较深的弧形切断痕。又因为所用绳线较粗,所以切割痕是较粗糙的弧形。这种切割痕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的玉器上面都有发现。另外,西北地区石器时代玉器加工中,对片状玉切断往往采用在切口两面磨出对应的线槽,然后敲击折断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用片状石片进行的,又称为片切割。
钻孔: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多数都是有孔器物。这些孔可用来穿绳悬珪或捆绑于木柄之上,由于绝大多数玉器都需要有捆扎孔,所以钻孔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鉴定玉器所需要了解的是钻孔的方法和孔的形状特点。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钻孔方法不能摆脱当时的生产力及生产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较为统一的钻孔方式。但各文化区的玉器加工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因而钻孔方式和孔洞形状上是有所区别的,需要认贲地进行分析比较,一般来看,新石器时期玉器钻孔性用了柱状钻具,大约有木质、竹质、石质等几种。从一些作品上的加工痕迹看钻孔使用了金属工具,钻孔时转动钻具、加水、加沙进行钻孔使用具转动时,可能使用了弓形器拉动长绳长绳缠于钻柱,带动钻杆转动。另外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还可能使用了航机,用针形或锥形铊头钻孔。孔的形状因玉器分布的区系不同而有变儿,需要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大致可见到的有孔的一端直径略大于另一端的马蹄状孔、孔的一端呈喇叭形的喇叭孔、孔芯细而长的管芯状孔、孔径变化极小的标准形孔。孔的内璧亦可分出几种:①有对钻留下的错碴。②孔璧呈光滑的内凸状。③孔的口部有叠压碴,不是一钻到底的。④孔璧带有螺旋纹。⑤孔璧光滑平直。
镂空:能见到有平面接空及立体激空两种。平面镂空(又称透雕)技术见之于东北红山义化及江南渚文化遗址。镂空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环形防具在石片两面对琢倏止片上出现条形孔洞。有时将几个条形孔洞重叠,拨出其他形状空洞。另一种是在玉片上钻出孔穿过绳线再进行拉磨。立体器物的髅空主要见于红山文化玉器,义以马蹄形器最为普遍,操作时;应率先钻出通孔,穿过长绳进行拉磨。
花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很少带有线条的装饰纹。但少数作品的纹饰非常精致纹饰有凸线装饰效与阴线装饰纹两种。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蝉上饰有凸线身体分节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质头赶上部为片形镂空兽而图案。下部为长臂,长暨为柱状。其上有多道凸起的箍形装饰。
另外,两湖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遗址出上了玉制人面饰件。人面纹的部分结构是由凸线纹组成的。这些玉器上的凸线纹看起来比较简单,是用矿具减地的方法制出的。另外在一批传世的及个别略晚一些时猢出土的带有废鸟纹图案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上,带有较为复杂的凸线纹装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阴线组装饰,按其制造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手玉刻画,主要见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人面纹、兽面纹、人面或背面的嘴部。往往饰有细阴线刻出的装饰回纹。刻回纹的工具,应为坚硬的石英岩制成的刻刀。另一类为航片驻出的细线纹。山东大汉口义儿遗址出土的人面纹玉饰、日照两珪镇发现的属龙山文化的玉圭、安徽凌家滩发现的双虎头玉锁,上而的纹饰都是用极语的环形玉批具陀出的。
2、夏、商、周的明的玉器加工工艺
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加工技术,较新石器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主要原因是金属工具的使用。玉器加工,除了石质工具之外还使用了金属工具。
这一时期的玉器加工属于金石工具并用期,旦金属工具逐步取代石质工具。一些作品上留有金属工具痕迹的同时往往还残存着使用石质工具的痕迹。这一时期制玉中的主要工序特点如下。
开料、切割;开料、切割是采集到矿石后进行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对玉料进行线切割的技术。从切割略上看使用的线绳较粗。切割方向不甚固定属于用手玉线弓子铅料。但陕西龙山文化玉器的开片技术却不同。从玉刀、下琼上遗留的直线形切痕上看,可能使用了博形刀具,加水、加沙用片切割的方法锯料。商代玉器中出现了很多薄片形作品这些作品体形较大厚度很小,表面又很平整,主要表现在玉党、玉璧等礼器上。这些玉器的开片说明加工时使用了金属线,因为生物制品的线绳不耐磨,用细线则不能进行较大直径的切割,而没有较细的线绳则不能开出较薄的玉片。从作品表面的平整程度看,开片是在玉料固定及切割线路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是使用简单的切割机械进行的。
钻孔:夏、商、周时期玉器的钻孔方式,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现象。一些孔径较大的作品如珠、箍等,孔洞制造得非常玉整,河南怄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箍键部非常薄。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商代玉珠也呈薄璧状。很多现象表明,夏、商、周治玉的钻孔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玉器上的孔是用金属钻或金属实心钻钻成的。管钻琢出的孔孔径变化不大,管璧平直。金属安心钻琢出的孔一端孔径略大,另一端孔径变小,这类小孔,非金属钻头不能琢出。夏、商、周时期很多玉器的孔们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玉器孔洞的特点,尤其是用来穿绳系相或悬珪的孔,孔径变化大一端呈喇叭形,可能是用木质或石质律形器钻出的。
镂空:夏、商、周玉器中很少见有镂空作品。尤其是夏、商两代的玉器,仅有少量的片状器或简状器上带有空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商代玉器琢纹技米的发达倏带有纹饰的玉器成为时尚,饰纹玉较透空玉件更受人喜爱。
饰纹:夏、商、周时期玉器纹饰的加工采用了金属防具,纹饰一般为阴线、较浅,很少出现用平面减地的方法制成的凸线线条。
边饰:边怖主要出现在夏、商玉器中,主要表现为对器物边缘进行加工,使其形成复杂的凹凸形状。商代玉器边饰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凹凸形的装饰边带,呈三祀连续图案状,既用于某些平面形状的玉礼器,玉动物的边缘,也用于某些立体玉雕动物的脊背。另一种是动物形玉件的边缘或表面随所琢玉件的动物造型进行边缘变化。据分析,一些商代玉器的边饰是用非金佩陀具琢出,防轮略大。
3、战国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
战国属东周后期,由于铁器的大量使用,经济发展迅速,玉器加工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低、韧性及耐磨性强的铁制防具几乎完全取代了石质防具。目前见到的战国环形片状玉器几乎都琢有纹饰,作为工具使用已成为不可能。开片规矩、形状准确、钻孔标准、饰纹华丽是战国玉器制造中极容易做到的事。如果不能做到,也绝不是因为工具方面的障碍,而是技术及熟练程度的原因,玉器加工工艺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在其后几千年间,基本加工方法一直处于铁制路具状态,但每一个时期的具体加工技法又不尽相同。总体上一看,是玉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进,各时期特点不同。
开料:采用细铁丝加沙、加水锯料的方式,操作时将玉料固定,然后用铁丝在玉料上反复拉磨将玉料锯裂,并使锯缝延预先画出的墨线前进。这种锯法一般用于开片、断料及最初的玉件成型。一些战国到汉代的玉器上能够看见锯料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有些呈弧线状有些呈直线状,开薄片料的银痕以直线痕为常见。少量作品用防片开料,留有直线开料痕。
钻孔;战国以后,钻孔技术在玉器制造中使用得更加广泛。管形钻头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玉器的加工能力,使钻孔不仅用于孔洞的处理,还运用到镂空、掏膛、饰效等制玉工序。在各历史时期,这些工序使用的钻孔技法又各有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识别玉器的真伪是很有必要的。战国之前玉器钻孔的情况前面已有所介绍。战国至汉代玉器上的钻孔常见的有几种。(1)细长的通孔。常见于小的玉佩件。有些长度达米几厘米,两端间对钻的通孔孔径可小到两毫米之下但孔径变化不大。钻这类长孔,可能应用了细而长的管形金属钻,也可能是在金属钻的头部焊有硬度极高的钻石。(2)系孔。主要施于小型玉佩件。一般情况下,钻孔圆而周正,孔两端棱角分明。早期的一些玉件穿孔的直径略有变化,呈锥形个别玉件上的系孔不是从正面穿透的,而采取了特殊形式。例如: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其上有孔用于悬珪。为了不破坏玉人正面形象的完整性,制造时,玉人的背部略厚,在玉人背部平面上钻出两个斜孔,呈“人”字形交合于玉人体内。这两个斜孔都呈银状。这种交合式孔又称为“蚁鼻孔”,就是说孔很细小,像两个鼻孔,内部通连。这种蚁鼻孔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已被较多地运用,而在其后时代的玉器上也被广泛运用。在汉代玉人上也有一种“人”字形孔,了口同下是同平面垂直,而是同器物表面平行。”人”字有三个开口一个在人的头顶;另两个在人的两腋。这些都属于不同形式的系孔。(3)嵌孔。是用于玉件同其他器件连接。这里面又可分为硬嵌接与软绳接两种。硬嵌接是把玉件连接于其他硬质器物上最常见的是玉剑饰。圆形玉剑首同金属玉剑柄相接时,往往在剑首的阴面琢出环形阴线槽,槽边上又有斜上的孔同。玉玦,也就是剑鞘端部的嵌玉与剑鞘相接也是以孔洞的形式完成,剑决上往往有一个直径很大的孔洞。可以插嵌样子,孔洞两侧或有两个斜孔与之相接。这些孔洞的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于研究。汉以后,与布或革带相连的玉佩不断出现。帽正、纽扣、领花、带板等,多种多样。这类器物上一般都有孔洞,用以穿线孔结。孔洞中常见的是蚁鼻孔还有其他类碳孔。各时期玉器上的锻孔,加工记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熟悉这些特点也是鉴别玉器时代所需掌握的。扎的形状有锥式、旋式、阶式,还有少量的直径无变化的孔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掏膛:掏膛技术主要运用于器皿。战国时期这一技术已臻成熟。其后的几千年间技术不断改进,形成了各时代的技术特点。掏膛的基本方式有下列几种。(1)管钻法。多见于直筒式玉杯,先用直径较大的管地钻钻入杯体,然后将钻心击断取出,再祀钻心断口处球平。汉代玉指的制造就采用了这种方法。(2)片形陀。怕头为带有一定弧度的金属片抵住玉件,然后使玉件转动,航片逐步深入玉里不断调整邱片的弧度,最后琢出碗心或器物的脸。(3)实心防。磁头为实心杆,端部呈球面状或尖状。先用管钻掏膛后,再用实心而琢出下凹的膛底。(4)“L”形花。用以琢小口、大膛的瓶、壶内膛其形似脚,可深入瓶口再行转动。(5)多种航具组合,琢出较为复杂的器物内膛,如四方斗杯或八祀杯的内膛。制造时先掏出圆形膛,然后再不断修正,琢成四方形或八方形杯膛。以上几种掏膛方法,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是鉴别玉器时代所必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