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身焦虑”应避免一味“归因出身”

 xiongmao007 2012-10-14

  当满含戏谑与自嘲的“拼爹”一词,伴随着“屌丝”式的身份哀叹,流行于年轻群体之中时,“出身”与“代际继承”的讨论便不绝于耳。如,最近湖南某媒体与大湘网一项有339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5.71%的受访者表示“父辈职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子辈职业地位”;只有16.76%的人认为“奋斗能改变命运”。一位学者结合自己的调研称,父辈属于中上层的“富二代”更容易比父辈身处中下层的“穷二代”谋得高收入且稳定的职业。(9月25日 《潇湘晨报》)

  很多时候,网络上的在线调查,只不过是以数据或图形的形式,换一面目再现流行于民间的群体心理而已。就“出身”与“自身成功”二者间的关系而言,在当下不夸张地说,恐怕不少人尤其是刚毕业的来自普通家庭的年轻人,都在被“出身好不好”的焦虑所紧箍。与日渐攀升的生存压力相并进的,便是日渐强势显现的“家世主导人生”的社会征兆,“出身”越来越象征着一种先验的资源(本)积累。所以,简单的罗列几个选择题,然后供匿名的网友去勾选,这种廉价而略显粗糙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也不至太离谱。

  然而,报道中以工资“3000元”“8000元” 作为划分“下、上阶层”的标准,并以 “73.37%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其父辈的月收入也在3000元以下;39.99%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受访者,其父辈的月收入也在8000元以上”这类的句式,反复强调“好的出身带来好的地位”这一“定论”,未免有些狭隘和混沌。

  到底如何才算位列“中上阶层”,简单地以工资区分,恐不甚准确。相反,现在不少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经过自己拼搏,可以找到一个收入不错的岗位,但围绕在这些人身上的来自前途和物质上的压力依然非常大。可以说,在生存的幸福指数及自我认同度上,他们仍属于“中下阶层”。而一些所谓的出身“中上层”的年轻人,谋得一个“稳定高收入”职位,到底是凭借父辈的资本或权势等灰色路径上位,还是真的因受了“父辈处事方式及宽阔视野”熏陶而自身能力优良,也值得思量。个中精细因果及曲幽差别,不应被笼统地归结到“父辈有钱有权子辈便也有钱有权”的规约模式之下。

  因为跳不出这种“因为出身好,所以一切都是因为出身好”的“出身论”怪圈,调查结论反而在有意无意地放大和渲染“出身不好者”的自怨自艾。如报告行文中充斥的“富二代”“穷二代”式的二元划分的措辞,颇让人觉得别扭。而类似“出身所带来的个人素质的劣势,对‘穷二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之类的专家评语,及“与富家子弟相比站在人生起跑线上那一刻就输了”这般的“穷二代”酸楚心声,俨然就是在片面地将所有“后代立业立功上的不如意”都统统塞入“出身不好”这一箩筐里。

  褊狭地“出身归因”,很可能怂恿人们对于“自我出身不够好”的牢骚和埋怨,在一种过分“沉迷”的自我悲情氛围中,蔓延出怨天尤人乃至自暴自弃的颓废心理。

  实际上,讨论“代际继承”的最大意义应是挖掘当下有多少“代际继承”是不合理的畸形的。现时年轻人中弥漫的“出身焦虑”,既有现实物质上的压力高企所催生的焦虑因素,更在于,各个领域都流行着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不公和潜规,而大多与“关系”二字相连。有背景的人,常无需经过常规竞聘即“加塞”胜出,甚或如“官员妈妈帮考公务员儿子偷改分数”等萝卜招聘的迭出,种种因父辈有权有势便可轻易越过公平底线的丑闻劣行,撕裂着世道人心。

  解读“出身焦虑”不应否认正常的“代际继承”效应的存在,而不容忽视的评判前提却是,出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平民百姓的子女,在通往成功之途上应也能享有与高官或富商的后代一致的如罗尔斯所言的“实质的公平”。从这个角度而言,“出身论”更像是个伪命题,对个体无法选择的“出身”投射过多期待或批判的情感,并不理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