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在外需低迷、成本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大环境下,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出口订单流失、进口增长乏力的困境。加工贸易企业如何才能冲破内在发展的桎梏,顺势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近日,记者探访了肇庆高新区、中山大涌(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进入企业一线,倾听他们的说法,以窥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上面对的难题及所做的突破。
区域优势
高新区工业园
历年专利申请累计660项
目前,高新区加工贸易企业共有30家,其中被评为加工贸易示范企业5家。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贴牌生产为主转为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混合生产方式为主,上半年高新区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混合生产方式出口所占比重达到45.3%。这一数字比全市高出5个百分点,可见高新区在生产模式的优化上位于全市先进之列。另外,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自创品牌、争创名牌、创新技术,上半年新增内设研发机构企业1家,加工贸易企业上半年投入研发经费约2586万元。
高新区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有14家,其中4家加工贸易企业。高新区历年专利申请累计660项,今年1-6月专利申请166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实用新型104件,外观设计12件;专利授权103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82件,外观设计17件。
中山大涌(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
5年吸引一批知名企业落户
中山大涌(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于2007年获得省政府批准设立。截至目前,工业园共引进项目57个,总投资额63.71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25个,在建项目17个。入园企业拥有24个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成立五年,已吸引全球五大气门生产企业——登云汽配,全国人造石材行业龙头——万峰石材科技,投资15亿元的肇庆售价绿色家具产业园——中山办公家具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落户。
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85个
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2005年9月成立,并于2006年11月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至今共有34个企业落户,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85个。工业园总体规划6500亩,设在官圩、县城两地,实行“一园两区”。2010年,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13亿元,同比增长74.9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6.5%。2011年,工业总产值53.15亿元,税收7910万元,初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经验
肇庆市宝信金属实业有限公司:
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是必经之路
1997年,金信国际有限公司在当时的“大旺经济开发区中心区”投资设立肇庆市宝信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回想起当时,宝信公司总经理史申坦言,现在高楼林立的高新区当时是“鸟不生蛋”的地方,作为高新区的第一家企业,他现在感觉到的是抓住了机遇的庆幸。
宝信公司经过14年的发展,由开厂的注册资本650万美元增至如今的3605万美元,投资总额6610万美元,几乎增加10倍投入资金。加工贸易年出口额从原60万美元,发展至今达7100万美元以上。从2008年开始,开拓国内市场,从全部产品加工贸易出口,转变成如今有10%的产品内销。
当记者要求总结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史申毫不犹豫地回答:“技术和管理。”宝信公司以往以生产水龙头为主,近年来致力于研发新技术,并跨产业发展,现已成功投产品牌手机外壳、医疗器械等产品。另外,宝信公司推行自动化生产,应用机器人手臂及程控计算机设备,优化管理模式,减少人力成本,缓解“用工荒”。如今,该企业不论是产品外观、内部结构或生产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均为国内业界之首,“这些都是公司在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利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尤为重要。”史申说,宝信公司已经从纯粹OEM供货商的角色,向提供设计同步工程、ODM、物料计划及物流整合的多元化角色转变。
怀集县集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摆脱原料进口限制掌握自己命运
2011年,金融危机的巨大阵痛仍在煎熬着众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就在此时,怀集县集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研发从前只能靠进口的膜片原材料——PVB树脂。
集美公司总投资6亿元,企业分三期投建,主要生产PVB树脂和PVB膜片,产品应用于汽车玻璃、幕墙玻璃、太阳能产品上。集美公司总经理梁飞介绍,PVB树脂是膜片的原材料,以前只有外国有技术生产。“摆脱原料限制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一来,公司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一直以来,美国、日本的三大公司垄断了PVB系列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国内的90%的产品都依靠进口。“国内的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可以说是很光明的。”
梁飞介绍,2011年,广州总公司拿出利润的20%用来研发PVB树脂的生产技术,与北大、清华、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今年终于成功研发出PVB树脂的技术,并且成功投产,预计年底不用进口原材料。据了解,集美公司现在已获得12项专利。
大亚木业(肇庆)有限公司:
必须为产品添加更高的附加值
大亚木业(肇庆)有限公司年产21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引进德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的安全生产设备,为亚洲最大的专制薄板生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大亚木业公司副总经理彭欣浩介绍,公司于2008年5月正式投产,不久碰上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萎缩,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
大亚木业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发出一款高科技新型产品——耐火板,耐火板的耐火等级非常高,在国内有该项技术的企业不多,多用于高端的家居、汽车行业。“这项产品的附加值比一般产品提高了10%左右,预计10月份可以大量生产。”彭欣浩认为,企业必须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添加更高的附加值,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获得长足发展。
记者在三个工业园区采访的六家企业里,在谈及企业转型升级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技术、管理、效率的重要性。金融危机在给肇庆的加工贸易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更上了生动一课。他们开始明白,“‘拼汗水’的生产方式不能为继,是时候破釜沉舟改变了。”
4年砥砺,是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场“自我革命”——告别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优化管理流程,问生产拿效率、向管理要效益,以实现从“拼汗水”到“拼智慧”的新跨越。
转型升级绿色通道
高新区
资金制度双扶持
高新区通过政策杠杆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此外,高新区实施激励政策,由区财政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称号的企业,获得“省级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加快审批,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流通企业开展对接,帮助企业扩大内外销。
怀集
县领导驻厂帮扶
怀集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手续办理过程中涉及的费用实行包干,减轻企业负担,对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提供“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服务,开启“绿色通道”。实施县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帮扶重点企业制度的同时,在企业设立县领导干部驻厂工作室,挂点领导必须每周至少抽出半天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德庆
“一站式”服务
工业园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实行“一站式”报批、一个窗口收费,为入园企业向省、市、县有关部门报批和代办各种证照,为投资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对入园企业免收县事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另外,在用地上给予多项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