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潮》电影 评论

 gideshi 2012-10-16
最近一段比较累,好长时间没写了,今天再挥两笔。
不饶圈子了,只入主题吧。
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读书感悟,关于人又有这么点认识。人是一种高级群体动物,生活在一个圈子里,叫做社会;对应地,低等动物的叫做自然界。
人在“社会”这样一个圈子里,有两个基本需要:

1)集体归属感需要

2)被同种认可需要的需要
至于自我价值实现之类,是本文之外的话题了。今天就谈这两个基本需要。这两个社会性的短语好理解。1)集体归属感,就是说你在那个小圈混,当然一个圈里的个体肯定有某种共性或关系,正是这种共性和关系将零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比如小到家庭,大到宗教机够。当个体身处某个圈子时,他的内心就会有一种感觉-即集体归属感。这是一种潜在的个体特性,不是每个个体都能觉察的到。这是个体与集体之间发生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2)被同种认可需要的需要,其他个体看得起你,因为你值得或能给其他个体带来他所需要的,当从其他个体得到这种暗示时,那么本体内心就会产生这种感觉。这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发生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当个体这两种或至少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心态系统处于一种平衡。但当两者均匮乏时,个体就处于变态边缘。
最近,看到一部德国电影《浪潮》更好地印证了以上的这点。
故事根据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大意是这样,事件发生在一所中学,片中的高中学生们对于社科老师文格尔的关于第三帝国和“纳粹主义”的讲课感到很没意思,认为现在的人已经已经不会再重蹈那样荒唐的覆辙了。老师为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开始一项实验,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在极权主义当中究竟会出现何种情形。班级选出了一位领导者(老师自己),他开始向同学们灌输独裁的思想、举行各种仪式以及实行约束,学生们渐渐感受到了压力。很快这场实验就让课堂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集体,连文格尔老师自己也无法控制它的发展方向,学生已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疯狂、歇斯底里。用伏尔泰的话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我用里面的几个典型人物回应上述观点。
人物1,马尔科 ,自幼丧失父母,是浪潮让他有了集体归属感,浑身充满了力量,胆量大到出手打自己女友并搞“情(爱情)外恋”。个人宣言:浪潮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人物2,蒂姆(主角 个人感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代表,性格内向软弱,冠名“软脚虾”。这个角色给人印象较深,加入“浪潮”后,有人护着,不再受人欺。为了“浪潮”,不顾生命危险将浪潮标志贴上高耸的铁塔上,并自愿成为文格尔(心中领袖)的贴身保镖,当最后“浪潮”解散时,义无反顾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我震撼了)。如果社会要发生变革的话,这个群体将成为队伍的中坚力量,任何社会阶段都不乏这一群体,并且是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希特勒等人善于利用人性中这一弱点,唤起了沉睡的大多数。组织之我的成长,同时意味着个体之我的消亡。个人宣言:“浪潮”是我生命的全部。
人物3,文格尔先生,活动的组织者。为什么他要组织?为了教学活动,实际确实是。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文格尔与其太太最后对话得出。文格尔与太太同属一个学校,太太由于学历高,被学生认为学问深,备受学生爱戴;而文格尔自考学历,教学表现一般。文格尔不知如何在太太以及同事面前抬头。个人宣言:不吃镇定药,每周一我都不敢去学校。
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独裁的种子,即两个基本需要,等着有人去唤醒他。
就写到这了,仓促收尾,明天还要上班。
附《浪潮》台词:
感觉所有人都融为一体,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想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 我却时常感到无聊. 但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 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 “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 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 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从前我四处惹事生非, 仔细想想,我从前的所作所为真是混帐, 能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感觉好多了. 如果我们能相互信任,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我愿意为此重新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