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观念转变调查分析

 生机饮食养生 2012-10-16

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观念转变调查分析

葛萌王 妙英

(北京城市学院经管学部 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在对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状况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其消费观念的转变情况。

关键词:消费观念;社会保障体制

中图分类号:G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51(2004)-03-0045-08

 

收稿日期: 200481

作者简介: 葛萌:北京城市学院,经管学部,学生;

王妙英:北京城市学院,经管学部,教师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北京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北京城镇居民产生了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强烈需求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和消费信贷理念逐渐替代传统消费观念。

一、消费与消费观念的含义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生产消费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工具、原材料、燃料等的消耗,从而生产出某种新产品。生活消费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繁衍对生活资料的消耗。生活消费按消费需要的主体又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其中通常所说的消费即是个人消费,个人消费的内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两个方面。衣、食、住、行、用等的消费属于物质消费,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艺术欣赏、度假旅游以及享受服务性的消费行为都属于精神文化消费。

消费观念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消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消费者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也是一个人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个人经济地位的改变会使价值观发生变化,消费观也会随之而改变。消费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人们关于市场、货币、消费等经济生活现象的比较系统、稳定的见解和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形成,其形成会受到个人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民族文化、个人素质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从整个的消费结构来看,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从传统的消费项目,比如说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向新兴的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消费领域转变,这主要包括对汽车、住房、旅游、娱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二、影响消费观念转变的因素

1. 经济因素

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消费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变化,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消费能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或比例关系,可以用各项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构成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人类消费观念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观念的最根本因素。在生产力发展缓慢、商品可供量较少、经济和市场环境相对简单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常常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习惯性。“商品越经久越耐用越好”、“攒钱过日子,不能寅吃卯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等是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一种消费观念。此外,中国人素以勤俭节约为美德,很多人又以商品的使用寿命做为评价商品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所以这种消费观一直成为指导消费行为的主要观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信贷消费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被一些消费者所接受。即使是现代社会的消费信贷,这种“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实际上仍是“量入为出”的另一种消费形式,这种消费形式是消费者基于今天的收入,对未来收入的一种预测性“量入为出”,它反映了消费者对自己及其所处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到2001年底我国消费信贷总额达到了6464亿元,比1997年末增加了6292亿元,增长37倍。而且消费信贷的品种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2. 文化因素

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因素,不仅形成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并引发一种与消费观念相吻合的消费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迅速增加。例如,媒体经常宣传“化妆不仅是文化,而且是一种礼貌”。因为现代化妆向人们表达了一种社会经济信息,在匆忙短促的社交中,人们只能“凭衣择人”。由此说来,健康美观的化妆,是人际交往必需的礼貌。宣传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些做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接受下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循和效仿。在现代社会,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决定了其消费取向,除了考虑消费行为的质量外,还要考虑消费行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追求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而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更多注重的则是消费行为的实用性。

3. 时代风尚

一个时代的风尚往往决定着这个时代的消费观念。改革开放后,时代风尚发生变化,个性化、人性化消费观占主导地位,消费方式五彩缤纷。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手机、广告和报刊,成为无所不在的时尚宣传工具,封闭和原始的风尚很难维持。北京是接触外国人较多的城市,外国人的消费时尚影响很大,有时港台的消费时尚对我们也在发生影响。生活方式的互相学习和借鉴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4.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对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我国西南一些山地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喜吃泡菜,无论是蔬菜还是鱼肉,一般都经过泡制成酸味。其原因是侗族人居住在山下,他们日出就上山干活,日落才回到山寨,午餐吃的是糯米食品,糯米食品不易消化,而酸性菜有助于消化。直到现在,侗族人仍保持着这一饮食习惯,贵客来访也以泡菜款待。再如居住在草原的民族习惯吃牛肉、羊肉、奶茶,这是与他们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5. 宗教信仰

宗教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徒在饮食和服饰等的消费过程中要受到宗教习俗的制约。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佛教徒不杀生,这些信徒们的饮食消费也就受到了限制。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妇女外出时要面蒙纱巾,当然,女性流行时装在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就很难找到市场。

6. 国家的消费政策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消费政策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目前我国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等政策。

除了以上因素影响消费观念以外,家庭、消费者的年龄、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商业广告等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观念,进而影响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

三、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观念概况

此次调查时间为2004112日——212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通过调查,了解到如下方面内容:

 1. 性别差异、文化程度、年龄差异对消费选择有很大影响

1)问卷调查中,女性占54%,男性占46%,妇女在家庭消费上一般有多半个天的地位,审视、选购商品时的兴趣以及思维模式和方法与男性有明显差别。被调查者中39.13%的男性在购物时属于理性的有计划的消费。48.15%的女性,在购物消费时容易受到朋友、丈夫和孩子等人为氛围的影响。

2)此次调查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4%,大本或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注重追求时髦、新潮、个性化;高中、中专、技校占32%,初中或以下的占6%,他们则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3)在年龄结构中,23岁以下的占30%,他们的消费观念往往是挣多少花多少。24-34岁占的32%,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超前,赞成花未来的钱,赞同根据需要进行消费。35-45岁的占8%,他们的消费观念是理性消费,并且赞同根据需要进行消费。46-59岁的占26%,他们的消费注重实用性。60岁以上的占4%,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

2. 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基本转变

此次调查中,职业分布情况为:职员占52%,教师占20%,学生占18%,工人占4%,离退休人员占4%,其他占2%。在调查统计中,96%的北京城镇居民认为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转变,其余4%的人认为没有转变。在另一项调查中,50%的人认为“勤俭节约”的观念没有过时,44%的人认为应赋予新的内容,6%的人认为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勤俭节约”的观念应该继承发扬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应该适当赋予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内容。

3. 质量和品牌是当今人们比较重视的因素

统计调查显示:同一件家用电器价格不同时,90%的人们会选择购买价格高的、质量较好的名牌;而其余10%的人们会选择价格便宜的、质量不知名的品牌。可见,人们对质量好、名牌的商品有所信赖,宁可多花点钱,也觉得值得。人们在购物过程中,如果不能兼顾物美价廉,54%的人们更注重商品的质量,24%的人们注重品牌。

4. 居民结余购买力由偏重储蓄转变为偏重投资和旅游消费

统计调查显示:当人们拥有结余资金后,82%的人选择旅游,22%的人选择投资。这些数据表明人们消费结构进一步发生了转变。

5. 消费观念转变致使消费结构变化

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自80年代以来连续攀上了几个台阶:一级台阶是以家电为主的消费需求;二级台阶是以普通住房、空调、移动电话等为主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由一级的千元级上升到万元、数万元;三级台阶是以电脑网络、私人轿车、商品房及装修为主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上升到十万、数十万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普遍规律与特定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观念调查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民众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90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自2001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消费已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转向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

1. 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北京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77.78元,比1990年增长5.5倍,平均每年增长18.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倍,年均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274元,比1990年增长3.1倍,平均每年增长13.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5%,年均增长5.8%2001年,北京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8922.72元和3871元,比1990年增加4.3倍和3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6%76%2003年,北京市城镇居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2.6,比上年增长11.4%。扣除物价因素,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此外,2003年我市人均消费支出11123.8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物价因素人均实际增长7.9%。调查统计的具体情况见图一,46%的人月实际收入在1000-2000元;22%的人月实际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1000元以下的占18%(含无工资收入的选择);14%的人月实际收入在3000元以上。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城镇居民月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图一

 

 

 

在月消费支出统计中:(见图二)48%的人消费额在500-1000元,28%的人月消费额在1000-2500元,14%的人消费额在500元以下,8%的人在2500-3500元,2%的人在3500元以上。可见人们的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并直接影响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图二

2. 消费质量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北京城镇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0%以上的温饱型降到了40%以下的富裕型。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例(见表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食品、衣着、家庭设备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8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5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杂项商品及居住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上升幅度依次为7.36.24.53.63.1个百分点。

调查统计显示:人们除了要满足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外,82%的人注重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方面消费支出,66%的人注重交通、通讯,30%的人注重新型家庭设备方面的支出(电脑、空调)。

表一: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1990

1995

2001

01-90

1、食品

54.2

48.5

36.2

-18.0

2、衣着

14.7

15.1

9.2

-5.0

3、家庭设备

10.5

8.8

9.5

-1.0

4、医疗保健

1.4

2.9

7.6

+6.2

5、交通、通讯

1.5

4.7

8.6

+7.3

6、文化娱乐教育服务

11.6

10.2

16.0

+4.5

7、居住

3.5

4.5

6.6

+3.1

8、杂项商品及服务

2.7

5.2

6.3

+3.6

 

3. 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

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居民家庭主要大件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的统计显示,(见表二)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电话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空调、电脑、移动电话等也已成为具有相当普及率的大众消费品。消费者日益突破了以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为主的商品消费范围,消费内容逐步扩大到娱乐、文化、旅游、健身等方面,其中娱乐、文化、教育占82%,交通、通讯占66%。服饰是时尚和生活水平提高最为直接的标识,调查统计显示:人们在服饰上的消费占56%,购买新型家用电器(电脑、空调等)占30%,化妆品占30%。当人们拥有一笔闲余资金时,82%的人选择旅游,76%的人选择娱乐、文化、教育,22%的人选择投资。这些数据表明人们消费结构进一步发生了转变。在跨越了80年代“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主导的“千元级”消费阶段后,90年代多热点、多层面、上档次的“万元级”消费阶段日益成熟。数据统计表明,62%的人想购买轿车,50%的人想购买住宅,由此可以看出十万元的商品将成为北京居民关注的热点,消费能级不断提升。

表二:2001年居民家庭主要大件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

彩电

冰箱

洗衣机

照相机

摩托车

轿车

电话机

空调

电脑

移动电话

148.9

123.5

102.2

100.7

5.0

2.6

93.5

89.7

45.3

62.4

 

4.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投资储蓄倾向增强

我市居民消费的另一个特征是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见表三)。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由1992年的0.90下降为0.77。与此同时,居民借贷支出保持增长,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借贷支出为2016元,是1992年的6.4倍,明显高于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长。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各项体制改革深化,居民在上述方面需个人支付的费用不断增多(如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个人负担工资总额的8%;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2%;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负担8%;失业保险个人负担1%;医药费个人自负10%20%;子女教育费用绝大多数由家庭负担),居民消费预期增加,而收入预期下降。据调查统计:当人们拥有一笔闲余资金时:68%的人们选择储蓄,22%的人们选择投资证券。而84%的人们选择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病养老。         

表三:北京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与借贷支出变化情况单位:元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人均可支配收入

7813

8472

9183

10350

11578

人均消费

6531

6970

7498

8493

8922

消费倾向

0.84

0.82

0.77

0.82

0.77

人均借贷支出

1033

1493

1440

1606

210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人均可支配收入

7813

8472

9183

10350

11578

人均消费

6531

6970

7498

8493

8922

消费倾向

0.84

0.82

0.77

0.82

0.77

人均借贷支出

1033

1493

1440

1606

2106

 

 

上述特点表明:北京城镇居民用于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已不占据主要地位,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购房、买车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在大幅度增加。

五、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1. 人们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日益强烈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作用是,当社会成员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的生活时,由政府提供资金、物质等方面的帮助,以保证社会的安定。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心有疑虑,致使部分资金用于储蓄,以备突发事件之用,部分人把资金投向保险,以解后顾之忧。

从储蓄倾向分析,1998199920002001年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分别为0.19690.21220.22170.2628,基本是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到20035月末,北京人在银行的储蓄总额已达到4813.4亿元,这表明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此次调查统计显示,68%的人将会把闲余资金用做储蓄。当前,政府欲通过利息税、遗产税等税收政策来刺激消费。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刚性。56%的居民主要是为了子女教育,50%的居民为了购房,84%的人为了防病养老,48%的人是为了预防失业或下岗等未来不确定因素而储蓄。调查还显示,构成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一是出于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等的需要;二是为积攒一定购买力(购买汽车、房子等);三是因为投资渠道狭窄、投资产品匮乏。储蓄存款刚性的成因主要是:一是改革进入深化突破阶段,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导致大量人员下岗,而社会吸纳能力小,社会保障体制不足,使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及未来预期下降。二是医疗、教育等多项需要居民自己掏钱的改革措施同时推出,使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强迫储蓄压缩当前消费。

2. 以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以娱乐、教育、文化等消费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人们满足了物质需要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这一点往往要通过用知识充实自己来实现,知识经济特征日趋明显,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为适应就业体系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甚至向终身教育延伸,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将呈强劲增长态势。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知识经济中,拥有知识等于拥有财富,才能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关于1997-2002年城镇居民调查资料显示,北京人均教育支出金额、教育支出在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两方面均居全国榜首。此次调查统计中,38%的人们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最大,可见人们对教育、文化的重视程度。

当今,人们双休日休闲方式中,70%的人选择上街购物,94%人选择娱乐、文化、教育等休闲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24%的人选择医疗保健;32%的人选择上网。46%的人们表示愿意外出度假旅游;随着近年来的延长公众假期,“假日经济”逐渐升温。82%的人们表示假日愿意出去旅游,这充分说明了居民生活水平和财富积累已达到了旅游需求。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在“教育、文化、旅游”消费领域的需求,预计在近几年内会持续趋旺。可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不断把资金投入到教育培训、进修范畴,人们更加注重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工作、生活的需要。

3. 由低档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高档产品消费为主

城镇居民消费从低档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等高档消费产品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由于政府的住房、购车政策的改变,人们购买家庭固定资产的欲望日益加强,家庭一次消费额从万元级向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住房与轿车是富裕阶段日益升温的高档消费品。由于住房消费比轿车消费的价值量大,消费者实现对高档住宅的消费,一般需要较长的积累期。因此,相对轿车而言,住宅普及率的提高较慢。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人们对住宅要求的提高,我市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用于住房消费的支出应大幅度提高,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应达到15%-20%。现在50%的人们准备购房,可见人们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强烈。

从轿车的消费看,普及率快速提高的趋势十分明显。目前,北京市每百户拥有小轿车为12辆,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的时代。人们平时外出乘坐的交通工具调查中显示,44%乘坐公共汽车,22%的人们拥有私家汽车。在另一个调查统计中,62%的人表示有购买轿车的打算。可见轿车将会成为消费的热点。

4. 超前消费和消费信贷理念逐渐替代传统消费观念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贷款,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近年来,消费信贷在发达国家得到迅猛发展,它正逐步取代生产信贷而成为银行的主要贷款业务。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信贷是使消费者未来收入转化为即期收入,或者说,是使消费者的未来储蓄转化为即期消费支出。发展消费信贷既为消费升级,又是经济发展所长期需要,在北京城镇居民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当今社会的一些中、青年人摒弃传统的消费观念,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理念,不惜借贷进行超前消费,以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正像有些人所主张的“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调查统计显示,申请过消费信贷的城镇居民占被访者的16%。在被调查者中,42%的人赞成超前消费,并且有消费信贷意向,首选项目是购房,其次为购车和供子女上学。从职业分布看,大部分集中在职员、学生、教师中;从收入分布上看,中高收入阶层打算申请消费贷款的比例较高。从打算申请消费信贷的被调查者年龄层次来看,则明显趋向年轻化。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74%的城镇居民偶尔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2%的人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24%的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由此可见,超前消费必将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趋势。

5. 居民结余购买力由偏重储蓄转变为偏重投资、旅游消费、健康维护

当各种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把部分富裕资金用来投资股票、债券,以获取利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购买消费品时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绿色食品、保健品、节能、环保等一系列消费品成为人们的首选。可见,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心理健康,也愿意为此多付出一些代价。统计数字显示:88%的居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考虑过环保、节能、绿色等因素。另外,人们还利用紧张工作之余参加国内、外旅游,享受现代化生活以开阔眼界、减轻身心压力,保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

6. 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品牌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五花八门的商品大量涌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当今社会的人们在购买商品时都希望“物美价廉”,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据统计,在购物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物美价廉,54%的人更注重商品的质量,24%的人注重商品的品牌。

94%的人们赞成只要质量好,宁愿多花点钱也觉值得,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判断商品的一个重要标志。

7. 人们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化,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调查统计显示:看到特别喜欢的东西时,62%的人们会先考虑是否真的需要,该商品是否具有实用性,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由此可见,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比较理性化,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物,而不是因为喜欢而毫不犹豫的选择购买。另一项调查中:94%的人认为只要商品具有实用性,价格合理,物有所值就可以购买。

总之,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经历了从盲从到理性、从攒钱到借贷的转变过程。客观地看,一是由于买方市场形成后,可选择的替代商品实在太多;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消费者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理性消费占主导。是否真的需要、商品质量和服务的好坏、商品是否具备环保、节能的功能、价格的合理性,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首要条件。专家指出,“着眼未来”正是消费中理性心态重要的表现之一,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和国际流行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接近。

六、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城镇居民正确消费

1. 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调查表明,北京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致使大量剩余资金存入银行,主要为日后的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丧葬等事宜而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在积极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研究如何提高消费者在未来生活方面的安全感,以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水平。要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建立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镇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扩大消费需求。

2. 以消费信贷为工具,实现居民家庭资产适度负债化,促进消费增长,引导适度消费

中青年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意识,他们对信贷充满兴趣,他们将成为社会信贷消费的主力军。进一步宣传消费信贷的优越性,改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使居民了解贷款不仅是生产经营的工具,也是改善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提前拥有舒适的住房、轿车和耐用品的有力工具;强化金融机构建设,针对居民贷款程序不熟悉的问题,大力发展代办贷款机构,适当收取手续费,以减少消费者的“鞍马劳顿”之苦,促进消费的增长。利用“消费信贷”改善消费水平已逐步为居民家庭所接受。调查表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正在从攒钱消费向借贷消费方面转变,不少家庭已摒弃了传统的“借债”等同“贫穷”的观念,信用贷款已大幅超过民间借款,具备了较为先进、理智的理财观,拿起了“信用贷款”工具,来改善消费水平和物质生活,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信贷过度扩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3. 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城镇居民自我“充电”消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人们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文化素质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国家应为人们创造学习进修的条件,以利其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北京凭借首都的优势和2008年奥运契机,经济必将有巨大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重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宽裕了,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消费品种数量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人们将更注重名牌消费,环保、节能、精神文化产品将成为消费的热点,智能化、健美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将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消费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消费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过来又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2月出版。

2、王曼:《现代营销心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212月出版。

3、臧旭恒:《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月出版。

4、《京华时报》,200346日,第A04版。

5、《信报》,200424日,13版。

6http://www./hyzq/content/html/20021219

7http://www./gcfx/tjbgjzl/zhjj/200304040004.htm

8http://www. 红网

9、孙风:《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月出版。

10、张世贤:《消费需求变动对跨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人民出版社,2001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