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疗法有效治疗高脂蛋白血症

 水面回风 2012-10-17
概述】
 
   高脂血症与防治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病、肝脏病,尤其是老年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前者为针灸治疗主要对象,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搞清。后者多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肾病综合征有关。现代西方医学虽有某些降脂治疗药物,但长期服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针灸治疗本病症,古籍中未见。现代报道始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对高脂蛋白血症治疗的选穴、穴位刺激法、疗效以及治疗机理等,都作了一系列较深入的探讨。在取穴上,从原来的涉及9条经脉20余个穴位,通过反复筛选和观察,逐步由博返约,已简化为数个穴位;在疗效方面,现在已基本肯定针灸可以确切地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和磷脂在血液中的含量。
     
    近年,有人通有100例病人的观察,发现耳垂皱褶与高脂血症有一定关系。血脂高者,特别是甘油三酯高者,耳褶阳性率也高。这为高脂血症的诊断和探索耳与高脂血症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途径和线索。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内关、足三里、丰隆。
    配穴:三阴交、太冲、太白;高血压配曲池、太冲;脑血管意外配颞三针、阳陵泉、曲池;冠心病配心俞;糖尿病配脾俞、太溪。
    颞三针位置: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及左右旁开各1寸处。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疗效欠佳时配1~2个配穴,或根据伴发病症加用配穴。内关穴,宜激发气至病所,方法为:令病人取卧位,以30号毫针(长1~1.5寸),速刺入穴,针芒略向肩部方向,得气后,反复探寻激发,使针感向上传导,并施以捻转加小提插之法,捻转速度每分钟120~150次,提插幅度1~2毫米左右,运针2分钟。手法宜轻捷,以针感到达心前区或侧胸为佳。足三里穴,可按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开穴,一般在上午7~9时之间,针法同上。丰隆穴直刺进针1~1.5寸,得气后施徐而重的手法,使针感传至2、3趾部。余穴,直刺,得气后,用上述手法运针2分钟。留针20分钟。在留针期间内,隔5~10分钟运针1次,法同上。配穴亦可通以电针,疏密波,强度以病人感舒适为宜,通电20分钟。取针后,足三里穴用艾条作回旋灸15分钟,可教给病人自己操作,至局部穴区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临床痊愈: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3项值均降至正常值;显效:针灸二疗程,3项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或有1~2项值恢复正常;有效:3项值中,有1~2项值显著下降;无效:3项值下降不显著,或反有升高。
    共观察572例,按上述标准,有效率在51.2~92.1%之间,其中痊愈率最高者达89%。而针刺前后的统计学检验表明,多数病例的血脂各项检查指标,都明显降低(P<0.05~0.01)。对61例作为期一年的随访,经统计学处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值回复到针前水平,而β脂蛋白值则仍明显低于针刺治疗前。
 
    
 
    
 
    艾灸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绝骨。
    (二)治法
    上穴每次取1穴,双侧均选。以米粒大艾炷作直接灸,每次3壮,致3度烧伤,起泡化脓,破皮者隔日换药,致结痂形成疤痕,2穴交替,每周1次。也可按子午流注纳子法,于每日辰时(上午7~9点)单取足三里,用艾条温和灸,每次治疗30分钟,上述二法均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92高血脂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酸和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P<0.01和0.05)[15]。其中50例,经疗效评定,显效21例,好转18例,无效11例。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肝、小肠、前列腺、胰。
    配穴:颞、内分泌。
    胰穴位置:位于胰胆区和屏间切迹下缘外侧。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3~4穴。开始可用耳针法,敏感点进针后,留针20分钟,5次后改用压丸法。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磁强为380高斯)贴敷上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2~3日贴敷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查血脂,如疗效不显,停5~7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10例,8例(80%)血脂值已恢复正常。本法较为简便,但观察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