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早年随父李渊征战天下,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政变”夺权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经过主动消灭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俭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 1. 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李世民坐像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河蟹*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让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3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河蟹*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胜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古代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史书评论
《新唐书》评价
李世民画像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5]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全唐诗》太宗小传: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仅二十九人。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北狄列传》!
争议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个人评价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唐之可称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创业守成之事,纳谏求治励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故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评价唐初拨乱反正之功:“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以夫子为先圣实始于太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名物度数之详,字义音释之备,毫分缕析,是后世有考。”
范成(宋朝诗人):“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陆九渊也赞道:“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
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戈直:“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理学家真德秀赞:“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白居易《七德舞》赞唐太宗曰:圣人有作垂无极!
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Z.F达到了礼制与正义Z.F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赵弼:“ [太宗]传三百载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势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格鲁塞:“ 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毛 泽 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中国人史纲》
李敖:“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雪域桃源赞曰:仆观贞观之政,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房、杜良相,高、马干臣。魏征忠骨,马周贤达。兼以李英公、李卫公之雄略,安可不成雄烈之基哉!北擒突厥之酋,南平粤桂之地。扬威西垂,德靖东宇。何其盛也!文皇之功烈,后几莫追也。是以叹之,太宗文皇帝,临朝二十三年,放权纳言,知人善任。功业辉灿,政治之清明,官吏之廉洁,百姓之安居乐业。壮哉!千古一人而已。 扩展阅读
—————————————————————————————————————————————————
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下嫁给薛万彻后,因为薛在房事方面比较愚钝,公主以之为耻,很不高兴,几个月不和他同床。太宗听说后,就办了一桌酒宴,把其他的几个妹夫都招过来,给他们仔细地把房事的要领讲解了一遍。并且用自己的佩剑作赌注,如果薛回去后还是不懂行房事,就把佩剑赐给丹阳公主。公主高兴地和薛一同乘车回去了。
唐代史料笔记《大唐新语》(唐。刘肃)记载,一次,李世民巡幸九成宫后返回京城的途中,跟随他的一些宫人在湋川县的官舍里歇息。不久,大臣李靖、王珪也来到了这里,县官就马上把李世民的宫人给请出来,安置到了别的地方,而把官舍让给了李靖与王珪。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非常愤怒,说道:“我难道就由着李靖他们这样作威作福吗?为什么对李靖他们这样厚待而对我的宫人这样轻视呢?”马上下令查验湋川的主要官员及其属吏。
魏征看到事情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了,就马上谏阻李世民说:“李靖他们是您的心腹大臣,而宫人不过是皇后的仆人。如果论起托付他们事情的大小,那是很不相同的。况且李靖他们外出,下面官员的接待是符合按照朝廷法律的,是应该住在官舍的;而宫人法律规定是不能住在那里的。如果你因为下级官员正确的执行了法律而治他们的罪,这恐怕不符合您一贯的主张,更会使天下人很害怕,不知道如何去做。”尽管李世民感到很没面子,但他还是接受了魏征的建议,不在追究这件事了。
贞观七年(公元634年),李世民的儿女亲家蜀王妃的父亲杨誉,在皇宫禁地追逐婢女,都官郎中薛仁方将他扣起来查问,没有来得及处置。杨誉之子当时任千牛卫将军,陈奏说:“按律,五品以上的官员,不是反叛之罪,就不能扣留;就因为我父亲是皇亲国戚,所以他故意不肯决断,拖延时间。”
李世民听了这话,又发怒了,气哼哼的说:“知道是我的亲戚,故意作这样的刁难。”当即下令要打薛仁方一百棍,并且解除他所任的官职。最后他还是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只给这个有小过失的都官郎中象征性的打了二十棍而已,赦免了他。
贞观十年,有人给李世民打了小报告,说是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都很轻蔑越王,想以此激怒李世民,其用意是诬陷侍中魏征等人。越王是谁呀?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子,叫李泰,聪明绝顶,智慧超群,李世民特别宠爱。你不能不说这个进谗言的小人还真有两把刷子,知道李世民的软肋在哪儿。
果然,这一次李世民是真的恼了,马上召见三品以上的大臣,大发雷霆:“我有一句话,对你们说。以前的天子就是天子,现在的天子就不是天子吗?往年的天子的儿子是天子儿,今天天子的儿子就不是天子儿吗?我的儿子,从小就教育他们不能放纵骄横,所以给你们都相处的很好,你们怎么能因此而聚在一起鄙薄蔑视他们。我要是真的放纵他们的话,你们难道不怕他们捉弄鄙视你们吗?”好家伙,李世民伤自尊了。房玄龄等大臣莫名其妙且吓得发抖,没有一个敢说话的。最后,还是魏征很严肃的站起来,为大臣们洗了污,消除了误会。
这件事,李世民自我检讨说:“我所说的话,在于自身的私爱;魏征所说的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刚才大发雷霆,自认为理由充足而且深信不疑,及至听了魏征的话,才感到我的话实在没有道理。当国君的说话,真是不容易!”对于房玄龄的闭口无言、不做申辩,他提出了批评,奖励魏征一千匹绢。
贞观十一年还出了一件小事,也是与魏征有关。有关官署向李世民报告,一个叫凌敬的官员有损官德,“贫穷乞讨”,出帝国官员的洋相。这件事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打击魏征,因为这个凌敬是魏征推荐的。太宗果然责备魏征等人不负责任、胡乱推荐人。
魏征说道:“我每次给您推荐人才的时候,都要说明这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凌敬也不例外。有学识,敢于谏争是他的优点;过分留心生计,喜好经营,是他的短处。现在他替人写写碑文,教人读读《汉书》,挣点儿外快,这与我们所说的不同。您只看到了他的短处,没有用他的长处,便认为我们在蒙蔽你,我怎么能够心服呢。”李世民点头称是。 上期答案
—————————————————————————————————————————————————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1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刘姓皇帝?
1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用布衣将相统一天下的皇帝?
1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位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皇帝? 都是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