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说《仙人乘槎》(系列之六)

 富一生 2012-10-17

反说《仙人乘槎》(系列之六)

作者:张跃华  2005-08-01 13:56:30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图一:明代前期的《仙槎东漂图》图二:清代的《仙槎东漂图》图三:一幅现代的《“左撇子”仙人乘槎图》 赏玩仙人瓷画,阅读祖先的文字。 能够总结出一些固定的规律,仙槎画面的方向,是有固定格式的――槎漂向西。假定,这个画面的原始内涵策源,是出于晋代的《博物志》,它一定是按照这种格式安排画面的素材。奇…



  图一:明代前期的《仙槎东漂图》
  图二:清代的《仙槎东漂图》
  图三:一幅现代的《“左撇子”仙人乘槎图》

  赏玩仙人瓷画,阅读祖先的文字。

  能够总结出一些固定的规律,仙槎画面的方向,是有固定格式的――槎漂向西。假定,这个画面的原始内涵策源,是出于晋代的《博物志》,它一定是按照这种格式安排画面的素材。奇怪的是,有些仙人乘槎图,航行的方向恰恰相反。本文选择的三个实例,全是摘录于正式出版物,或已经参加拍卖的藏品。按照明、清、现代的时间顺序排列。

  (一)明代前期的《仙槎东漂图》

  是明代前期的作品,画面布局疏朗,一笔点化,不带渲染,主题人物的头发,向后飘逸,胎骨的杂质较多,烧制不是很坚硬,颇具明代前期与中期相交时的民窑特色。所以,作者把它确定为空白期景泰的器物,是有道理的。但是,让人费解的是,这幅仙槎图的方向是相反的,似乎是槎头东漂。在这种题材的画面中,槎头东漂相对少见一些。

  古代的仙槎图,如果方向调转,大概有两个原因:一、绘画人的临时发挥。二、画者按照一定的实物(类似槎杯之类)进行临摹,实物摆放时的方向反了。我觉得(图一)的方向问题,从画面的运笔娴熟程度上看,前者的可能大一些,绘瓷工匠们在创作时,突发灵感,构思出河道转弯,旋涡迂回,仙槎打转……,绘画人的灵犀一动,就留下了千古之迷的疑案。

  (二)清代的《仙槎东漂图》

  是一件参拍的藏品,专家们将它确定为清代的器物。
从它的画面上看,悬日、括号云、点树枝、分水、类似洞石的仙槎底部……,以及写实的绘画风格,颇有明末清初的味道。这幅画面的方向,从西向东是相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反的画面?有的朋友猜测,这就是那种按照实物临摹的结果,被临摹的原物,在摆放的时候,方向设置反了,画出来的作品,当然就是这个样子了。当然,这种解释也是一种假设,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三)一幅现代的《“左撇子”仙人乘槎图》

  是一幅现代的《仙槎图》,被人戏称为“左撇子仙人图”。

  这是一家出版社,正式发行书籍的封皮,据说,这是一本畅销书,面对的读者是学生少年。这幅图案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仙槎杯”。它出现在封皮上,是一种对历史的改动,在故宫“仙槎杯”上,仙人用右手执书,可是,到了封皮上,仙人左手执书,变成了“左撇子”。航行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调转。这种改动来自于现代的软件操作技术,图案设计人员在构思封皮时,用Photoshop或者是CorelDRAw,在印前操作中,进行了水平翻转或者是镜像处理。这是一种荒唐的创意。如果说,这是普通藏友的搞笑行为,是不足为怪的,偏偏是一本流行很广的严肃历史书,后果是差错流传,误人子弟,会给一些读者造成认识的错觉: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是向东而行。《博物志》中的“西海”,在黄河东端,在太平洋的西岸。这是一个现代出版物,在传承古代《仙人乘槎》文化中的一个错误。

  作者?编辑?出版社?……一个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